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晚清军事变革战略推动了晚清政府向现代社会政治体制转变,从而促使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同时,军事变革也逐渐削弱了清廷对新军的掌控,催化了革命的"种子",使新军与清政府离心离德,最终颠覆了晚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晚清军事战略与北洋军阀割据的产生与发展,与此后各地区派系武装割据的形成,以及军事政治体制的变化也都有着深刻的渊源.由此,它对于20世纪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南海诸岛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军事上的战略枢纽地位,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此时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已经较为明显地凸现出来。在与列强斗争过程中,晚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南海诸岛  相似文献   

3.
从义赈的兴起看晚清统治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晚清统治危机的著作和文章很多,但从社会救济方式转变的角度来研究晚清统治危机的著述却不多.从义赈兴起的整个过程可以窥见晚清政权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在国内的腐败统治和外国侵略者的无耻掠夺,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存亡危机。无奈的清政府企图通过实施"新政",延续他们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新政"使国内学堂学生数和出洋留学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学界通过向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学习,逐渐觉醒。学生们痛恨清廷的残暴无理和外国侵略者的无耻蛮横,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学潮。他们通过退学、建立爱国社团、创办刊物、集会演讲和上书通电等等方式,积极进行爱国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和外来侵略者,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自由新观念的广泛传播,为即将来临的辛亥革命做好了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成为辛亥革命前一次"革命"的尝试,直接或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犯“激进主义”错误吗李炳清在1996年4月6日《人民日报》撰文说: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还是经过立宪改良,保持清朝统治.这是近代中国长期争论与斗争的一个焦点。要说清这个问题,应当回顾一下历史。19世纪60年代由奕诉、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最早具备支撑阅读革命技术条件(造纸与印刷术)的国家,但真正的阅读革命到晚清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才发生。迟到的阅读革命不仅使阅读西学成为国人的偏好,而且刺激了晚清政治抗争的高涨,并促进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阅读革命与政治抗争的高度耦合,是由于现代政治运动呈现的四个特性(集体挑战、共同目标、社会团结和持续互动)均离不开现代大众传媒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阅读革命的深度与广度不够,使得公众在重大政治议题上难以形成有效的政治共识,致使鼎革后的民国政治长期动荡与无序。  相似文献   

7.
驻外使领馆制度的建立,是清政府开启近代外交的重要标志。在这些驻外使领馆中工作的晚清外交官们,成为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抗争的先锋官。他们在国困民艰的时局中,履行职责,勉力维护国家尊严。五邑籍驻外使领官员在晚清民初的外交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关于晚清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初的总理衙门之设,90年代末戊戌变法期间的政治体制改革。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晚清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三次政治体制改革尽管崎岖而艰难,但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近代化;革命与改良是研究晚清历史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问题,认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观点是不客观的。否定改良在历史上的可行性、合理性同样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晚清三次政治体制改革昭示我们:改革的领导人物、领导集团的主导意识、能力、素质及在改革中的具体措施、方法、手段、策略等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民族的涉外文化心理,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面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改革中尤为重要;政府的信誉度、号召力和统治权威既是改革的前提又关系着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执行。  相似文献   

9.
近代前期,列强为了把中国永远变成其殖民地。为了维护侵华权益,极力破坏和镇压中国革命。维护其侵华工具——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在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这一问题上,列强和中国反动政府的政策是一致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国革命的镇压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中国沿海的非通商口岸实际上处于一种"准开放"状态,先后经历了五口通商时期的"华商租雇式"开放、19世纪下半叶的"内地式"开放和清季的"内港式"开放。它们的开放虽肇始于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但从根本上来说同样是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的结果。清政府为维护政治统治尤其是经济利益曾做出种种抗争,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加强了国家主权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开办新式学堂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借助清末兴学的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新式学堂发展成为自己宣传和组织革命的阵地,徐锡麟任教和兴办新式学堂的历程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最终,新式学堂演变为培育革命力量的基地和清末革命浪潮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2.
康区乃中原进入西藏的战略要地,该地区社会结构的重要特点在于政教合一,致使在当地设置的土司也必然具有双重的政治身份。清前期,朝廷曾在此实施过局部的"改土归流",然因其环境恶劣等诸多因素,始终无法在此大规模建构直接统治机构,为此只能继续沿用土司制度略加羁縻。1840年后,特别是20世纪初赵尔丰主持的康区"改土归流"时,英俄等列强觊觎西藏,诱使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与清王朝为敌,分裂祖国倾向日趋明显。清廷在西藏的经略决策不得不为之一改,必须凭借军事势力以对抗英俄的入侵。要军事卫藏,又不得不取道于康区,然该区土司割据,中梗于川、藏之间,致使西藏局势岌岌可危。如何经营西藏,以固川、滇、青屏障,成了当时国防之急务。为了巩固西南内陆边防,朝廷别无选择,只能在康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此政策的推行为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做出了卓越贡献,进而也为民国时期西康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自由观念,是学界和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清末,舆论界关于自由的宣传是我们审视清末社会历史发展的绝佳视角。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其在多个领域中缺乏较为清晰的认识和进一步地探究。其实,在清末这样的大变革时期,舆论界围绕着自由这一概念,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广泛宣传,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直到新世纪的今天,舆论界关于自由的宣传仍然无处不在。因此,探讨清末舆论界的自由宣传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代华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31-33
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此引发了社会各阶层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变革,造成了士绅阶层对清政府的离心力,松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新学的兴起带来的不仅是科学与技术,更是民主与革命。清政府失去了整合社会基础的功能,造成整个社会长时间广泛地趋于动荡不宁。学堂学生的革命化倾向和新军的崛起,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15.
实行产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本来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历史使命和宏伟目标,民国政府一成立便展开实业建设,掀起了这场"产业革命热".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有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民国政府,也为"产业革命热"开创了前提条件.虽然由于袁世凯对革命的残酷镇压,这场"产业革命热"随着"二次革命"的失败而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自发的投资热潮,仍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后期,甘肃河州地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档案馆于1993年主编刊行的《清河州契文汇编》一书内收录的土地买卖契文为基本史料,对清代后期河州地区土地买卖中的中人的特点、中人与土地买卖双方的关系以及中人实际发挥的作用进行梳厘探讨,使得该领域同仁的研究能从一个新视角审视清代后期河州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的文学改良思潮中,中国文学萌发了“现代”的观念。其中,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张,使文学不仅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文体上也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向着世界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梁启超的文学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丽 《丹东师专学报》2008,10(4):121-124
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是19世纪宋至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重要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外交家。他所推行的远东外交政策对晚清以来的中俄关系史、东北边疆史、乃至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武昌起义爆发后约3个月,清帝退位,清朝灭亡,持续了2100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垮台。辛亥革命并未按照革命前孙中山设计的革命战略进行,且孙中山、黄兴等当时都不在武昌,因此表现出了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辛亥革命的发生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清廷统治日趋腐朽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长期斗争、资产阶级立宪派和广大民众对其失望转而支持革命的结果,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