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1.“殷墟”之名源于“商朝都城留下来的废墟”。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墟,即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北,商朝从此稳定下来,“殷墟”成为商朝帝都的名称。上个世纪初,殷墟被发现以后,学者常借用“殷墟”来指称殷墟的遗址,乃是因为古已有其名,并非因其成为废墟而得名。2.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背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应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为除发现了大量商朝甲骨文外,还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些西周早期的甲骨文;而从已出土的甲骨文看,所用龟甲通常是龟的腹甲,有时也用龟的背甲。3.判断…  相似文献   

2.
奴隶社会:十、殷墟: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因此,商朝也称殷朝。河南安阳西北是殷都的废墟,所以叫做殷墟。十一、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殷墟发现了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我们把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备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从商朝开始。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     
甲骨文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是查不到的,因为形成这个词的历史只有六十年左右,也就是在殷墟甲骨文发现的二十年以后。今天所指的甲骨文就不仅是殷墟出土的商王朝后半期的文字,近三十年来在山西洪赵县坊堆村(195t年),陕西长安县张家坡(1956年),北京昌平县白浮村(1975年)和陕西岐山、扶风两县交界的周原(1977年)都先后出土了一些西周时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只是出土的数量很少,內容也不如商代甲骨文丰富,目前对它的内容正在研究,所以这里介绍的仍是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并不是被发现时就称为甲骨文,它经历了由“龙骨”到甲骨,由“刻划”到文字这样一个过程。早在清朝光绪末年,在今天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两公里处小屯村的农民,耕种时经常从田中翻出青铜器、  相似文献   

4.
战国楚简与殷墟卜辞对读可以互相发明。1.殷墟卜辞的“■”,楚简中写作“册告”“册祝告”,传世文献中则写作“册祝”“策告”,书写形式和表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以简册报告”“称册祝告”的意思仍然沿用。而且,从清华简《金滕》(《尚书·金滕》亦然)可见古人的册告仪式和背景信息,而卜筮简则可见册告的较完整句型。2.楚简中的“习贞”,对应殷墟卜辞中的“习卜”,二者均有重复占卜的意思,均位于前辞的位置。3.殷墟甲骨无名组“习卜”的最高次数为“四”,表明重复占卜四次,共占卜五次,与目前所见成套甲骨为“五”的情形相合,但有一版“六卜”午组卜辞和一版含序数“七”的师组卜辞可能是特例。4.与“习卜”相关的“三卜制”耐人寻味,“三卜”现象的确存在于殷墟卜辞,但承担三卜的人物是否分属于王(元卜)、右卜和左卜还值得进一步讨论。5.论文还对殷墟卜辞的“习卜”辞进行了辨析,去除了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5.
殷墟,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一带,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或“殷”。商王室在此共传八代十王,史称“殷朝”。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从今天曲阜附近的“奄”迁到“殷”。此后将近三百年,殷一直作为商朝的都城,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1世纪时,商纣王昏庸无道,众叛亲离,周武王起兵伐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商朝灭亡后,小屯一带的繁华不再,逐渐荒芜,后人称“殷墟”。过去的分分秒秒都已成为历史,珍惜现在,为我们的历史有关这一古都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还有一段传奇故事。189…  相似文献   

6.
在殷墟遗址出土的大量商代乐器中,磬是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种。殷墟遗址出土的石磬按其使用的场所及其演奏的形式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除此之外,殷墟还出土了少量体型较小的非乐器实用磬。文章以殷墟出土的“磬”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分期以及类型进行研究,以厘清“磬”之发展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从转注字的例字谈起——与陈殿玺先生商榷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殿玺先生的《质疑义旁表字义的转注说》对转注字的例字有不少误解,如误解“眼,目也”是引申义,“目”与“眼”不同义;误解“香”和“馨”不是一个概念;误解“牺”字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说成是转注;误解“巴巴”“爸爸”是联绵字;误解“老”是转注字,又是会意字。现和陈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8.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1899年甲骨文发现和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发现的大量都城建筑遗迹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国殷商晚期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古代都城的地位.殷墟这座商代都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9.
享受误解     
误解,在常人看来是让人委屈、令人烦恼、扰人思绪,因而难以忍受的,可居然还有人提出“享受误解”。这人就是以被世人称为“世纪大审判”的案子胜诉于美国的新闻人物开来律师。开来说:“在一个充满误解的世界,你不但要理解这些误解,还要学会享受误解。”不能不承认,在这里“享受误解”多少有些无奈,但被误解而能享受之,不失为一种对待误解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为“接受式学习”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今天 ,很多人将“接受式学习”看成是“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别名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彻底拒绝“接受式学习”。其实 ,这完全是对“接受式学习”的误解。在这种大背景下 ,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接受式学习” ,为“接受式学习”正名。一、从特征看 ,“接受式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以定论的形式显现给学习者 ,不需要他们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教学法”。 (《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年 ,…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能够见到的较为成熟的、已初具记录语言的功能的文字是殷墟出土的殷墟文字,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之上或兽骨之上,故称之为“甲骨文”,这也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它具有“三美”,即形象美、音韵美和意蕴美,很具审美价值。现仅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已有四十多年了.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社会主义”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甚至曲解,从而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大改革、大发展的今天,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统计分布”是一种现实的分布,而“概率分布”则是它的观念映像;“统计分布”是一种客观的分布,而“概率分布”则依赖于观察者。在量子力学中,人们因为混淆“统计分布”与“概率分布”而造成两个误解,第一,把“概率分布”误解为一种现实的分布;第二,把主观上的“不确定性”误解为客观上的“不确定性”。薛定谔猫就是揭示这两种误解的一个比喻。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出师表》有三处误解,一是误解虚词为实词,二是误解文化词,三是望文生义。一、误解虚词为实词。“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教材把它注为“痛心”,与下文“恨”一起译为“痛心遗憾”。从字面上看似乎说得通。但这个词在古文中还可以当...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沿岸一带。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商代后期遗留下来的主要文字资料。它们基本上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大部分是为商王朝或商王个人占卜的记录,小部分是为一些跟商王有密切关系的贵族占卜的记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对很多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  相似文献   

16.
关于殷墟有无城墙问题,考古学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学者坚持认为殷墟登该有城墙,只是被破坏或者尚未找到,但是洹北商城的发现与发掘却为殷墟本无城墙说提供了充分的反证。  相似文献   

17.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著名散文《种树郭橐驼传》脍炙人口。但是人们对其中“种树”的理解多不确切。一般读者、教师、注释者甚至名家(如“百家讲坛”主讲人)都有意无意地把“种树”理解为今天所说的“种树”即种植树木。其实这是误解。  相似文献   

18.
河南安阳以小屯村为中心的地区,自秦汉以来被称为“殷墟”,是商代后期“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之所在。自清代末年以来,这里出土了十余万片龟甲和牛骨等,上面刻有商代后期占卜等的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时代最早的、较为成熟、较为  相似文献   

19.
在流行音乐空前繁荣的今天,人们对于流行音乐还存在一些误解,如声音特别才是流行,越怪越流行,流行歌手不需要科学的发声训练,“洋气”才是流行等等.流行音乐人应该及时地调整思想观念,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20.
在听课时,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误解”一类数学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