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结合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在历史学科建设"历史影像实验室",开设一系列历史影像实验课程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把传统以文献史料为核心的史学研究和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的高校历史学教学和研究新路径。通过总结在教学实验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初步形成了"影像史学"的历史学研究新方向。同时,历史影像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管理、运行和主流媒体相结合,和社会需求、国家文化战略紧密结合,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历史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在当今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高校传统史学吸收数字影像技术,把教学研究模式和国家需求结合,在实验中传播传统学术成果是传统学科研究跨学科的新路径;历史影像教学和研究由点到面服务于传播中国视听,其成果对落实国家文化战略和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从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在《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提出了“Historiophoty”的概念以来,人们对“影像史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历史学发展相对传统、稳定的东方更是如此。但是,时至今日,关于“影像史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地探究和阐释。诸如,对影像历...  相似文献   

3.
影像史学是史学发展的新动态。从影像史学的学术背景、学术主张和学术价值来看,将影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中国教育史研究,对教育史研究思路的扩展和教育史学科地位的提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以影像为史料的教育史研究尝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显不足。以教育纪录片为例,视觉史料、听觉史料和档案史料,对近现代教育史研究都有着重要价值。因此,不仅要认识到历史影像在史料层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更要充分发挥影像史学的理论价值,积极推进教育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1949年,随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迁台,以及台湾大学历史系的"重建",大陆史料学派移植台湾,并逐步占据史学主流地位。但到了60年代,随着一批新生代学者的返台,台湾史学界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他们反对单纯的考据,提倡历史书写和解释。在对"史学即是史料学"进行批判的同时,亦通过对兰克史学的重新认识,对史学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台湾史学由此而呈现出由实证史学向解释史学的转向。这种史学观念的转向,又与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思潮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影视史学”这一概念源自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denWhite)所创造的“historiophty”。1988年。怀特教授在他发表的《书写史学和影视史学》一文中,把影视史学定义为:“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影视史学是电影和历史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历史研究表现形式。虽然,目前影视史学在学术界...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较早重视史学方法论研究的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家.他提出了历史存在发展规律的观点,但他否定历史因果律,提出"互缘"说.对历史进化论也产生动摇.他认为归纳研究法在史学界,其效率只在整理史料上.梁启超在史学的认识上有他的局限性,但在当时,他的史学认识论、史学研究方法等,较之前人都有质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领域甚广,在史学方面,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观,主张把握历史的现代性,并运用综合方法研究社会史和经济史。其"新生机主义历史观",把文化作为历史进化的推动力。在史学史上,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将中国史学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其历史哲学,也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梁启超的一生中贡献最大的是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是其史学思想集中表述,对历史学界、思想文化界影响甚巨。他批判"旧史学",首倡"新史学",他提出的史之改造方法为今日史学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9.
毛毅静  丁钢 《教育研究》2013,(1):10-15,43
从20世纪初以来,有关教育纪录片影像层出不穷,但我们的教育研究尚未涉及教育纪录片领域的研究。因此,亟待在这一研究领域开拓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一个别样的观看教育历史现场的方式。教育影像的研究,透过影像中呈现的教育现场是历史的补充,可以丰富教育史学的研究。对纪录片教育现场采用叙事研究的手法,可提供临场的真实感和可视的教育叙事"场域"。  相似文献   

10.
当代史学家杨生茂先生对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坚守和发扬唯物史观,科学阐释了历史本体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史学目的的求真性与致用性、史学性质的革命性与科学性、史学发展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历史学习的"博"与"约"的辩证关系;开拓了美国史学史研究,通过美国史学三个重要流派的研究,对美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奠定了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基础,从唯物史观出发,系统提出了美国外交的"扩张"学说;完成了美国通史编纂的综合体系,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美国通史的宏大构架.  相似文献   

11.
朱栋霖主编的《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以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对中国20世纪下半叶的中外文学比较史做了细致的梳理和论述,并对中国当代文学追求自己民族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努力进行了极富意义的探讨,实现了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拓展与创新,也为中国比较文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贡献,是一部匠心独具、视野开阔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系统论著.  相似文献   

12.
影视史学的真实性和虚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史学是历史学与现代影视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给历史学领域注入新的气息和活力,将为实现史学文化的社会价值与认识价值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影视史学一出现,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虚构性之间的关系便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思索。影视文本中的历史与客观存在的历史永远是两条渐近线;这两条渐近线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完全重合。  相似文献   

13.
吴汉全主编的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以学科建设立论,将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学科作为基本任务,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历史进程,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努力方向。5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一是多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立足中国"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高度重视并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基础;四是注重史料的积累及整理。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学科目录调整后,世界史上升为历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其升格经历了漫漫长路。升格后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世界,会促进世界史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全面发展,世界史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将大有作为。同时,世界史学界在顶层设计、专业期刊建设、二级学科划分、院系教研室调整、师资力量和学生就业等方面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年来,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世界史学界召开多次会议,组织多次笔谈,就世界史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倡导“全球历史观”,公正地评价了世界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的文明,注重世界各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有力地批判了“西欧中心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史学价值。他的《当代史导论》出色地贯彻了其“全球史观”思想,其论述为之后人们编纂全球通史和文明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理论。  相似文献   

16.
《教育心理学家》2013,48(2):61-69
In this article, I trace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n schools from the subject's establishment as a university discipline in the 1870s through the crisis in school history in the 1960s. A number of factors prompted this heart searching: the questioning of the heavy emphasis on British national history,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The response of history educators w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the views of Bloom (1956) and his associates, with their concern for taxonomies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of Bruner (1960), with his stress on the need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e clear about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that give structure to the subject; these ideas provided the organizing structure for the main histo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ject of the 1970s, the Schools Council History 13-16 Project (SCHP). Research into children's historical thinking based on the Piagetian developmental framework, however, seems to suggest that the SCHP was setting itself impossible goals; children were not really able to construe history in the ways the project demanded much before the age of 16. More recent research, which has adopted a different methodology, has advanced a much more optimistic view and points to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for real historical thinking. I conclude by examining the recently imposed History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its assessment arrangements are underpinned by research, and I speculate on the likely effects of the new regime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history in England and Wales.  相似文献   

17.
《当代学术史研究》是近几年来《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论文选集,也是该刊特色栏目建设成果的一次汇集。文集对当代学术史与当代学术批评、"当代学术史"的学科建设以及当代"学术史的周边"问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尽管有些并不详尽,但终究不失为当代知识界的真实心声。回顾当代学术发展的历史,对于清理当前的学术生态,找回学术和学者本有的尊严,推进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尚书》蕴藏的历史思想极为重要和丰富,在中国史学史以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历史上和当今的《尚书》的历史思想研究都相当薄弱,存在着平面化、零散化以及不能紧密结合时代学术脉动等缺陷,因此加强《尚书》历史思想研究非常重要。目前,在后现代的情境下,《尚书》历史思想研究可以通过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使研究更加深入、系统地进行。这样可以加深对《尚书》史学价值的理性认识,更加明了中西文化元典和中西方整体文化传统的异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为世界文化的交融、互补提供有益的参考,最终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构建教学新模式是推进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其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发展走势、知识时代的特点及对人才素质结构的新要求,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探研式教学的尝试、史料训练与田野考察的结合、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及中国古代史课程特有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等方面,全力构建中国古代史教学新模式,以期实现培养素质全面的历史学人才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looks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gendered politics of historical writing at the main forms and direction of scholarship on gender in History of Education since its publication. It discusses how social, women’s, feminist and gender history has been treated in the journal and how developing approaches around the body, space, materi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rchive, are informing the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 around gender.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History of Education has contributed to ways in which gender has been imagined in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As the gendered politics of history has been treated in the journal, gender analysi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of education as discipline.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in re-writing and re-theorising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history, the radical openness of the future of gender analysis lies in the continuing transformation of gender analysis itse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