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3年我国将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而会计作为一项管理工具,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后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将碳排放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可以方便计算工业成本,从经济实质上促进企业减排。但是现阶段政府层面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现有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文章从碳排放权在中国的交易机制出发,将碳排放权资产按照生产计划和持有意图分成自用和出售两种,认为针对两种情况的资产应该采用不同计量属性。最后,阐述了应当同时在财务报告和碳排放权报告中披露碳排放权资产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环境治理的大趋势下,国际范围内碳税征收渐行渐近,基于碳排放交易之大势,碳排放权也必将成为企业拥有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由此就要求会计方面具备同步的核算和监督。文章通过对碳排放权的取得、持有、处置等环节的分析研究,结合权威部门统计数据,依照《企业准则》指导思想,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提出将其直接确认为企业的一项新型资产,并对其确认、计量、转换以及列报等会计处理加以表述、说明。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环境治理的大趋势下,国际范围内碳税征收渐行渐近,基于碳排放交易之大势,碳排放权也必将成为企业拥有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由此就要求会计方面具备同步的核算和监督。文章通过对碳排放权的取得、持有、处置等环节的分析研究,结合权威部门统计数据,依照《企业准则》指导思想,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提出将其直接确认为企业的一项新型资产,并对其确认、计量、转换以及列报等会计处理加以表述、说明。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更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传统会计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是以新颁布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为依据的。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类似于专利权、商标权、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可借用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随着财务会计的改革和计量技术的进步,现有格局会发生一定改变,通过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整合对长期以来某些有争议的无形资产对象确认和计量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环境问题也开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低碳经济的转型由此成为了关乎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的必然抉择。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就是在低碳经济和1997年签订的《京都协定书》的刺激和推动下形成和发展壮大的。但在碳排放权交易发展迅速的当下,碳排放权作为市场中的一个交易对象,需要经过市场的定价和交易,也就需要对这个对象的交易成本与效益进行准确的核算,因此研究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特别是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它对减缓碳排放,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规制及理论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从法律角度明确碳排放权交易的权属地位,构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发掘我国巨大的碳市场潜力,对于拉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权作为现阶段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正受到广泛关注。各国已将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提升到法律层面。以民法为视角,明晰碳排放权内涵、构成要件、性质及变动方式;对其实施民法保护,完善我国民事权利体系,构建我国碳排放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浅析美国碳排放权制度及其交易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命令规制手段和市场激励手段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其交易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是科斯定理。尽管美国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但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发育得比较完善。虽然目前美国并没有一部规制碳排放的联邦法案,但通过"马萨诸塞州诉美国环保署"的经典判例已将二氧化碳列入污染物而纳入了《清洁空气法》的调整范围,由此确立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法源基础。它们的经验为我国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CDM 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合作共赢的一种机制。我国CDM 项目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关系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明晰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分析我国能源产业的生产和消费结构,研究我国CDM 项目数的分布情况以及排放量的分布,探究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影响,对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政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市场化手段,不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自愿减排目标,亦可积极应对未来如若承担减排义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前我国已经具备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政策和市场基础,可以考虑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管理机构设置、具体运行机制等法律层面来构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1.
碳标签可以标识产品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具有更低碳排放量的产品可增加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从而促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产生减排意愿。基于供应链视角,采用博弈论方法对供应链的减排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下游企业的减排贡献与技术减排能力成正比,即在碳排放标签政策的市场调节下,减排资源将向减排能力强的企业转移。同时,领导者企业将支持而跟随者企业可能抵制碳标签政策的实施,政府在碳排放政策制定中应对跟随者企业给予适当的倾斜。  相似文献   

12.
我国碳排放量于2008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排放国,因此,我国的碳排放数量及排放路径倍受世界关注,未来的经济发展必将面临减排的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采用1978~2010年碳排放量、煤炭消费、石油消费以及火电消费量的数据,利用VAR模型和VCE模型,考察煤炭、石油和火电消费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加重,碳金融成为缓解气候危机和环境危机的良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市场,巨大的碳排放权的供给者,由于不能掌握定价权而面临沦为碳奴的危险。加速推进碳金融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低碳经济,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利用2000-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三次产业的碳排放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其中工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最低。针对河南省三次产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特点,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树立低碳理念,推动第二产业优化升级、重视低碳技术研发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江苏省2000-2010年建设用地变化与碳排放的关系,运用STIRPAT模型估算人口规模、人均GDP、能耗强度、建设用地面积对碳排放量的效应.借助SPASS软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测算出4种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边际弹性系数.研究表明,建设用地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建设用地面积每增加1%,碳排放量将增加4.05%;能耗强度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为-2.09,表明能耗强度下降对碳排放具有减量效应.最后从碳减排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基于碳排放测算模型,从滁州农业生产中4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滁州2000-2009年农业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Kaya恒等式变形对滁州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滁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上升态势,碳排放强度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生产模式因素、生产资料效率因素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不够显著,分别累计实现15.66%、97.05%的碳减排;而经济规模因素、人口规模因素则对农业碳排放具有较强推动作用,分别累计产生195.86%、16.85%的碳增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面板回归方法,定量分析东部10省市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石油石化类行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而金融业对二氧化碳排放略有降低作用;城市化率提高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为尽快形成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发展模式,地方政府需要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8.
由于碳排放权资源的稀缺性,过高的碳排放权拍卖价格将极大地增加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从而迫使企业考虑投资以降低碳排放成本。针对低碳产品敏感的消费者建立产销模型,由竞拍企业的碳排放权需求函数在统一增价拍卖中形成拍卖均衡,以企业自身收益最大化为决策标准,给出最优减排决策。结论表明:碳排放总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拍卖均衡价格的高低,碳排放权拍卖总量的控制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Due to the us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s in different buildings during construction phase, energy consumption produces large amounts of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the energy use of China, we established a formula that was applicable to carbon-emission calculation, and discussed carbon-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steel construction.Ow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used in construction pha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a concrete structure building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a steel building.At last, we also put forward some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data of different buil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