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拥抱网络     
詹新惠 《青年记者》2007,(13):32-32
坦白地说,和《青年记者》结识的时间不算太长,相交也不算太深。面对《青年记者》65年厚重的历史,我这个后生晚辈其实没有资格在此评头论足,妄加多言。但我又不揣浅陋,贸然提笔,皆因《青年记者》随时代发展、与网络同行的坚定和执着。  相似文献   

2.
陈力丹 《青年记者》2007,(13):27-27
山东《青年记者》是我国两家具有革命斗争历史传统的新闻学刊物(另一家是上海《新闻记者》)之一。在《青年记者》诞生65周年之际,祝愿这个刊物永远保持青年人的心态,为青年记者服务,走在时代的前列。  相似文献   

3.
65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于我们,却有着别样的意义。回顾、反思《青年记者》65年的历程,我们,该记住些什么?我们,又该怎样走下去?  相似文献   

4.
于东河 《青年记者》2007,(13):22-23
六月廿日上午,两个电话,一个主题。一个是大众报业集团老干部工作部负责人吕亚利同志打来的;另一个是《青年记者》主编荆成同志打来的。他们都是约我写一篇纪念《青年记者》杂志创刊65周年的文章。热诚相约,使我不得不接受这个荣光的任务。放下电话,进入主题,正在胶东半岛漫游的我,还真有点作难了:没有资料可查,交稿时间要求很急,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此文是7月15日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为纪念《青年记者》创刊65周年而作。南振中同志曾在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过,对山东新闻界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是《青年记者》的老朋友。得知《青年记者》纪念创刊65周年的消息时,他正在外地考察,回京后,不顾旅途劳顿,应编辑部之邀欣然撰文。对此,青年记者编辑部深表敬意和谢意。  相似文献   

6.
周树雨 《青年记者》2007,(13):31-31
当我得知《青年记者》今年65岁的时候,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相似文献   

7.
曲志敏 《青年记者》2007,(13):20-21
我收藏了大量国内出版的报纸刊物。其中,对大众日报社编辑出版的《青年记者》,真可谓情有独钟,本人保存着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至今比较完整的一套。在庆贺《青年记者》65华诞的日子里,睹物思人,又勾起对提携我成长的老大众报人的追思和怀念,好多故人、往事浮现脑际。这里,就说珍存的1947年2月的复刊号第1期、同年6月的第3期之来历吧!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2006年第3期发表吴海民的文章《“冬天”里我们能做什么?》。 文章指出,不管你认为报纸面临的是严冬还是春天,报纸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报纸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变化不可不察。传媒业格局的变化不可不察。理清思路,矫正方向,明确该做什么,是业界同仁尤其是报社老总要做的功课。  相似文献   

9.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7,(13):23-24
时间过得真快,《青年记者》迎来创刊六十五周年了。 编辑部约我写点纪念文字。我想,是应该写,因为我与《青年记者》有一种永难割合、不弃不离的关系。我不仅是《青年记者》的读者,而且还曾为《青年记者》的成长绞过脑汁,付过心血,撒过汗水。  相似文献   

10.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7,(13):23-24
时间过得真快,《青年记者》迎来创刊六十五周年了。 编辑部约我写点纪念文字。我想,是应该写,因为我与《青年记者》有一种永难割合、不弃不离的关系。我不仅是《青年记者》的读者,而且还曾为《青年记者》的成长绞过脑汁,付过心血,撒过汗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 《青年记者》前身是1941年7月创办的《记者生活》.1942年6月,由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社长)、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会长李竹如倡导,在《记者生活》基础上正式创办《青年记者》,由山东省战时邮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半公开发行,供报社记者和通讯员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荣 《青年记者》2007,(13):29-29
对《青年记者》的感觉: 每每看到《青年记者》,只觉一股新凤扑面而来:《青年记者》的“脸”——封面设计极富创意和视觉冲击力,封面主题图示大胆泼辣,寓意深刻,整个期刊的视觉形象包装和选题策划设计也比较犀利前卫,每期的专题抓得也很好,极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青年记者》“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的办刊理念也非常新锐。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8,(12):6-6
李甬在2008年第10期《青年记者》中撰文认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作业模式、媒体特点不一样.网络编辑需要一种“互联网感觉”。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6,(1):80-80
岁序更替景物新,2006年《青年记者》网站(www.qnjz.com)全新改版。改版后的网站,布局更紧凑,内容更丰富,网上浏览、查淘、投稿更方便。  相似文献   

15.
《长江日报》两年多来注重抓好青年记者成长关键期的培养工作,从思想、业务和机制上,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年成长的“生态环境”,使一批青年记者脱颖而出,逐步成为新闻报道的主力军。《长江日报》采取的“抓关键”.就是抓住年轻记者参加新闻工作头两三年的重要时期,从政治思想和新闻业务两方面加强培养,着重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敬业、爱业的热情,产生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内在动力;“压担子”,就是通过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采用“逼”和“压”的外力作用,并勇于放手让崭露头角的青年记者在重头报道中挑大梁,使他…  相似文献   

16.
既然是从2012年第30届奥运会的举办地英国伦敦“突围”.那么谁在构筑包围圈?如何突围?已经突围了吗?作为《解放军报》派往伦敦采访奥运会的纸媒体育记者,我们感觉。构筑包围圈的是电视、网络媒体,我们尝试了多种突围方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危机仍在,不敢说已经完全“突出重围”。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商业周刊》在美国经济界和报界负有盛名,它创刊于1928年,是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商业周刊。2001年美国纽约时间7月9日该刊亚洲版编辑Pete Engardio、资深编辑Robin Paul Ajello、Michaels.serrill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问:《商业周刊》的发行情况怎么样? 答:《商业周刊》由麦格罗·希尔公司出版,有110万订户,其中亚洲7、8万。中文版发行不理想,但相信亚洲读者有50到60万人,我们在北京有1位记者、东京4位记者。网上可以看到我们的杂志,读所有的文章都要付钱。 …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4年初.新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办的《军铜报》在全公司青年中招考记者,那时我才23岁.凭一时的冲劲报了名。在应试准备期间.我认真翻阅了近三年订阅的《新闻知识》杂志.将有关内容摘抄下来进行学习和领会。凭着从刊物中学到的新闻知识.在当年招考中我在300名考生中居然脱颖而出.终于成了一名党的新闻工诈者。新闻工作是十分艰辛的。进报社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我好多天都写不出一篇百字小稿。为此常常夜不能寐。苦恼之时,我想起了《新闻知识》.为什么不向这位不说话的老师请教呢?以后这位“老师”便成了我步…  相似文献   

19.
在《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办法》实施一年后,新闻发言人履职状况到底如何?记者在发生重大事件时能否第一时间联系上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南方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发现大多数发言人在电话那头并非触手可及:政府方面,65%的新闻发言人电话无人接听。其中,市人居委和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的号码全是空号。党委方面,44%的新闻发言人电话无人接听。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2006,(6):27-27
《办报参考》2006年第二期转载《青年记者》的文章《我的“三冷”采写方法》。 文章说,“冷静”、“冷峻”、“冷处理”,是记者在某些情况下尝试过的新闻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