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报道实际上是媒体与生俱来的,从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到成舍我创办的《民生报》,都以民生为本。还有《人民日报》的报名,就反映了报纸关注民生、报道民生的办报理念和价值取向。一、为啥强调民生报道民生报道为什么越来越显其重要呢?就在于它的本源与受众。  相似文献   

2.
孔令顺 《视听界》2007,(2):86-88
一、“讲坛”为啥这么火? 一面是《文化视点》类栏目的黯然下课,一面是《百家讲坛》类栏目的辉煌勃兴,表面看来,同样都是文化类栏目,怎么会有如此悬殊的遭际呢?其中缘由颇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3.
龙全忠 《新闻三昧》2005,(10):14-15
今年6月30日,“河北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占用近一个半版的篇幅刊发了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曹妃甸——中国未来的鹿特丹》不久,北京《中国工商杂志》、《市场信息报》、“唐山经济》、《唐山劳动日报》等媒体相继转发,受到了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好评。一篇普通的通讯稿,为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回顾和总结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我认为“尊从读者,寻求突破”是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4.
张光斗、杨对《“知识就是力量”吗?》的批评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朱光烈先生的谈话录《“知识就是力量”吗?》,之后,北京《中华读书报》和上海《新民晚报》等报纸报道了谈话录的、王要观点。再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光斗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杨先后致函《中华读书报》和...  相似文献   

5.
《新闻三昧》2005,(9):F0002-F0002
雪域高原西瓜甜 从2002年开始,科技人员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试种西瓜成功,结束了西藏不产西瓜的历史。目前,西藏拉萨、山南、林芝、日喀则等地都已开始种植西瓜。这是来自河南省的种瓜能手常雪堂在西藏自治区曲水县西瓜种植示范田里采收西瓜。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6,(1)
话说《周末经济》文董治顺经济就是经济,为啥加上“周末”二字.县不县还有“周初经济”,“周中经济”?这是我对《西安日报·周末经济》专刊的最初印象.后来翻了几期,觉得还有看头,尽说些百姓们关心的事,不是原先想象的通篇“生意经”、“生财经”。为把经济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周奔 《军事记者》2002,(11):30-30
今年第12届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评选揭晓,我在参加今年人大、政协会议期间,与军委法制局的张建田和刘宇合作采写的通讯《军事法制建设谱新篇》获得一等奖。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不由得有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萌的感觉。春节前,接到参加今年两会报道的通知时,我除了完成任务、长点见识之外没别的想法。之所以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不高,主要考虑两会报道时间紧任务很重,而且近年来本报对两会报道越来越重视,对稿件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自己虽然多次参加过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等大型宣传报道工作,但参加两会报道还是第一次,一点经验也没…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新闻调查》开播十周年。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纪念活动,《新闻调查》的新老人物欢聚一起,对十年的电视新闻调查之路作了一次追忆和清理。在这十年的关节点上,关于《新闻调查》,我们可能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思考,但最需要思考的是:《新闻调查》给中国电视新闻带来了什么?它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为什么需要《新闻调查》?《新闻调查》将如何走下去?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不但对《新闻调查》的未来发展有利。对中国电视调查报道的前程,也就可能有了方向感。  相似文献   

9.
撵道员会加培训。3月中旬,部队驻地举办新闻培训班,请有经验的新闻干事和报社高级记者授课,通知部队可以参加。可一直到开课的前一天,才有两名新报道员报名。“难得的学习机会,为啥不参加了?”政治处郭主任很纳闷。原来,几个老报道员觉得搞报道一两年了,听不听课无所谓  相似文献   

10.
王媛 《新闻传播》2005,(9):47-48
《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同为2001年步入中国财经媒体的两匹“黑马”,而《中国经营报》则被视为中国经济类大报的霸主,这三家报纸同为经济类报纸,报道内容、读者定位都大致相同,然而,其报道风格却不一样,这三大报纸的不同风格体现在哪里?笔者对此问题作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段时间,《新华每日电讯》配合头条新闻,连续撰写短小精悍的点评,读来很有味道。如:陈凯星写的《权钱:看轻是纸,看重是命》、《群众为啥总传你被“双规”》、《这也许能让交通厅长们“安全”些》、《官,越来越难当了》,方立新写的《人权保障又一步》,黄冠写的《依法行政与“失信”》,谢锐佳写的《化解基层矛盾,还权于村民是良药》,  相似文献   

12.
媒体扫描     
新闻工作者要当 实施《纲要》的典范吕道宁撰文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作为每个新闻工作者来说,都应该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准则进行一次认真的自我对照,自我检查,自我规范,都应按《纲要》的要求反省一下自己,看爱国守法的思想意识牢不牢?明礼诚信的形象高不高?团结友善的精神强不强?自强勤俭的光荣传统继承得怎样?敬业奉献的优良作风发扬得如何?从某种程度来说,新闻工作者应是带头实施《纲要》的典范,因为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工作流动性大,社会接触面广,而且通过媒体的每一篇报道,体…  相似文献   

13.
在2003年1月举行陕西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各新闻媒体作了大量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宣传报道任务,读者反映是好的。不过,严格地要求起来,还有一些不妥帖之处。如《华商报》1月10日一版以“我省两会为啥相差一届”的答复;报道预备会议“通过了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三秦都市报》1月11日报道主席团会议,说“受常  相似文献   

14.
“你们为啥要选定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我们爱绿色!”参加军报六届新闻函授学习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街名民兵报道骨干回答得十分动情。在此,我向读者讲几则发生在他们中的动人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马雷是“一拖”公司武装部的部长,今年57岁,是军报六届“一拖”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学员。作为一部之长,又到这份年纪,参加新闻函授学习真有点让人揣摸不透。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马雷自有他的用意。“作为一名领导,不懂新闻报道知识,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地抓好新闻报道工作,不亲自体验一下写稿的艰苦,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关心…  相似文献   

15.
河北电台今年的全国“两会”和省“两会”报道,在“规定动作无遗漏、程序报道零差错”基础上,拓展报道范围,创新报道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实现了新的突破:协调十几家电台联动,聚焦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跨省采访省内外代表、委员190多人;围绕两会审议讨论重点、百姓关注热点,推出了《兴省方略》、《基层心声》等几个各具特色的栏目。受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的表扬:省人大、省政协对我台的报道致信感谢;兄弟媒体记者说,河北电台的两会报道“站位高,很有创意”;许多听众反映,两会报道“可听性更强了”。 对今年的省“两会”和全国“两会”报道,各级领导重视,听众瞩目。如何进一步搞好“两会”报道?会前,杨兴盛台长在两会报道组织动员会上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要把握基调,发挥优势,探索创新,提高质量;并在会议期间,亲临一线谋划指挥。副台长魏雁志、党总支书记刘晓雪等相关领导也到会指导。 今年河北电台“两会”报道进行了哪些探索?为搞好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提供了哪些借鉴?参加“两会”报道的部分人员从不同视角写出了各自的感悟。下面摘发几篇文章,以引发大家对今后“两会”和其它新闻报道的更多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彭朝丞 《新闻界》2002,(6):56-57
与同行论及新闻评论,几乎没有不说难写的;而写国际评论又能引来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那就更难上几分。《两种历史观的较量》这篇国际评论,在人民日报上刊发后,得到各方认同,今年,它在第7届中国国际新闻奖评选中又荣获一等奖。这就不能不叫人品味一下:它究竟好在哪里?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包括国际评论在内的国际报道,从来就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越来越重视国际报道,它已成为读者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其实,无论哪个国家,都应当及…  相似文献   

17.
《安阳日报》6月至7月刊发了我写的《西瓜姻缘》、《记者数麦粒》、《黄河,俺瞧你由怕变亲了》、《葫芦支书》、《咱给书记点台戏》(以下简称《西瓜》、《麦粒》、《黄河》、《葫芦》、《点戏》)等五篇农村采访手记后,《新闻爱好者》的编辑催我写写体会。下面就是我的一点感受。农民立场农民感情今年5月,安阳市要召开八次党代会,报社党委确定我负责四篇特稿的采写编发。这样,我就挤时间带经济部记者高扬到五县农村“坐车观花”。结果,顺便发现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和事。当初我就嘱咐高扬,我尽量多问,你尽管多记。除了党代会的特…  相似文献   

18.
最传统的提问报道:《家风是什么?》
  从2012年《你幸福吗?》,到2013年《爱国让你想到什么?》,再到2014年《家风是什么?》,这种海采式提问报道几乎每年都能在央视节目中引起一定的反响,抛出的问题好像变成了国问。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家庭节日,央视在这个时候探讨家风,体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读罢屈泰山同志的《当个通讯员为啥这样难?》一文(载《新闻知识》今年笫1期),使人感到,如果说有悲哀的话,这已不是一个通讯员的悲哀,而是我们所有通讯员的悲哀了,甚至是整个新闻界的悲哀了。  相似文献   

20.
提省级党报的区域经济报道版面,如何让它既符合关注区域经济的定位,又能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阵地?本文作者根据《南方日报》《财富·区域》版今年改版的探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