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都印刻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印记。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内容的能力,这不仅能够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传统文化素质。本文结合初中语文人教版相关的教学情况,探讨在教学当中如何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品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是各个学段的必修课程,也是我国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科目。高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其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这些内容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充实和完善语文的教学内容。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同时也详细探讨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有效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一、了解课文时代背景,感受传统文化精髓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经典篇目,这些篇目中无不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了解课文的背景开始来感受课文中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六国论》时,就给学生介绍当时时代背景,让学生了  相似文献   

4.
目前,一些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良 现象,这与我们过分强调个性发展,忽略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 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入课堂,将古人的 哲学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利用传统文化巧设疑问,激 发学生探究生物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认识 到传统文化与生物是密不可分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 素养。  相似文献   

5.
林美徽 《新教师》2019,(12):57-5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欣喜地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语文工作者将其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呢?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些话都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呢?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一直流传着许多源远流长的文化知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传统文化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但是很容易被学生们所忽略,所以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语文课,就肩负着传播文化的重担。现代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是需要精心设计相关内容的,教师要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文化知识。本文将浅析如何有效地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课本当中都蕴含着很多优秀的文化,这些文化有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很多外国的文章体现了外国的优秀文化,初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的这些优秀文化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吸取这些优秀的文化,积累精神食粮让学生学习更有动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涵盖了我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集结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也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语文学习中受这些文化的熏染,对学生内在涵养提升有很大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端正价值观,让学生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影响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一个国家的教育只有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凝结为国家民众的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我们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在物质形态、制度典籍、节日仪式、日常行为中。为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融入。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是"立人",这与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相吻合。学校要善用这些资源,将传统文化中所倡  相似文献   

10.
崔高翔 《成才之路》2013,(29):I0005-I0005
各种中华传统的佳节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诗词歌赋也是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流,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几千年。当前,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华的传统文化受到了空前冷遇,出现了圣诞节重于春节,情人节重于七夕节的现象。因此,应该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激励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11.
姚文琴 《学周刊C版》2020,(12):138-139
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历史征程中的一道风景线。是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累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优秀文化。语文学科属于人文科目,它与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关系,语文的一项作用就在于对推动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课本里的好多文章就包含了很多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的时候也需要准确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学生的全方位良好发展,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2.
孟祥萍 《考试周刊》2014,(89):25-25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产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读。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的学习重视起来,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可以说是离传统文化最近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就更应该担负起这一重大的责任。教师首先要做到能够深度挖掘课本上出现的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并能够进行深度的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去感受意境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后将语文课堂变得多样化,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内容短小精悍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新课改也提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但据调查,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因素,古诗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古文教学滞后,而这将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正确认知,我们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塑造学生的文化情怀,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高中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学生学习语文既在于学习知识,更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当前外来文化入侵的现象日益严重,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语文教学变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舞台,以此来传承传统文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塑造积淀下来的,而文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让学生获取并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让学生从读懂这些文言文开始。笔  相似文献   

17.
学生道德教育与我国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是我们古代文明的一块瑰宝,应不断发扬和光大。学校不仅要重在“教书”,而且要贵在“育人”,尤其不要忽视用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来教育、感化我们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创造的伟大结晶,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且宝贵的遗产,传统文化为我们现代开创新文化、培养正确价值观提供了历史依据和文化基础。语文古诗文教学是学习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到初中古诗文教学当中,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若干代人的传承,变得历久弥新,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学时期的学生,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的途径,将这些文化的精髓以语文作为载体传授给他们。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让学生可以切身地感知到传统文化的沐浴,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李芳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9(6):101-102,98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许多优秀文化,也培养了诸多优良的传统思想,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积淀.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是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典型代表,这一思想也在当今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高校教育工作者以这一思想为基础,并将其向平等、协调、合作思想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与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