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暴力是学生暴力行为的反映。在心理学层面上,学生暴力行为被认为是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是指学生经常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与校纪、校规及社会规范相违背的,侵犯他人的具有攻击性和对抗性的行为,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影响很大。一、校园暴力的心理学因素  相似文献   

2.
工读生和普通生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研究采用投射测验 ,通过集体开放式问卷的形式来比较工读学生和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 :(1)工读生对意图不明的伤害作敌意性归因和攻击性反应预测的倾向比普通生明显。 (2 )工读生攻击性情绪反应更冲动 ,而不顾后果。在事态发展过程中较为自私 ,更多的考虑对自己产生的不利 ,较少考虑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 (3)工读生大多认为攻击性行为在社会矛盾冲突情境中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反应方式。他们对被攻击者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 ,对攻击性行为的良心谴责都比较缺乏。他们在社会认知上表现出的偏差都和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攻击性行为是目前中小学中极具普遍性的教育问题。在校园里,学生经常表现出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常常困扰着家长与教师。笔者认为只有首先明晰攻击性行为的本质特征,教师才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对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教育和辅导。攻击性行为应该具有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较普遍地存在于校园,基于案例,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成因进行分析,并从滋生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生理、心理、家庭因素出发,提出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善小学生行为,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现象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是一种攻击性、反社会行为,会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基于保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以及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四川省、甘肃省15所中小学922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象依旧比较普遍。超过7%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常受到欺凌,受欺凌的形式主要以言语欺凌为主,几乎一半的被欺凌学生没有将被欺凌的情况告诉老师或父母。在分析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频率以及被欺凌地点、形式等基础上,以社会情感学习(SEL)为理论基础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不良心理的反映,因此预防和矫正学生攻击性行为,从根本上说,应该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着手.杜绝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最佳途径是预防,而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下面笔者介绍三种矫正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温艳红 《教育与职业》2008,(15):191-192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是造成大学生伤害事件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生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应当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8.
攻击性行为作为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当高等教育得意于受众人数之多的同时,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攻击行为也表现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里.因此,本研究以蒙古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攻击性行为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及疗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较为普通地存在于校园和校外的其他场所,有些典型安全曾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本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分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并寻求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要课题。许多学者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和集体造成不必要的危害,而且会对幼儿自身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产生消极的影响。[1]由于幼儿攻击性行为会直接导致同伴之间出现矛盾,幼儿园教师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扰乱幼儿园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因此,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对其进行矫正迫在眉睫。心理学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关,挫折往往会引起侵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客观了解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近十年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以Web of Science(WOS)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文献检索来源,利用共词分析软件Bicomb2.0和数据统计软件SPSS22.0对2007-2018年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1250篇文献进行梳理。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时序、研究力量、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知识图谱等方面比较比较,发现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研究、幼儿社会化发展、攻击性行为表现及教师介入、幼儿个性化发展及干预方式四个主题领域,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攻击行为特征、幼儿攻击行为表现及影响、攻击行为发展趋势研究、幼儿攻击行为发展因素探究、控制及预防五个主题领域。  相似文献   

12.
攻击行为是常见的一种幼儿不良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易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通过对攻击性行为表现最为明显的小班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以期找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3.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既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又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不良行为。通常,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都会因为难以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缺乏正常交往的活动与经验,从而影响到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如不及时干预,攻击性行为还可能转化为不良品德,甚至使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攻击性行为一般出现在小学高年级,而这一时期的少年,思想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稍有不慎,也许就会走上歪路。因此,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老师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一、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只是简单的品行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浅议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养成及情感矫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咏梅 《文教资料》2006,(4):185-187
本文针对校园中严重影响正常教育秩序的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矫治这一现实问题,通过阐述攻击性行为养成的个体、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原因,指出其根本是学生缺少应有的情感智商,缺乏情感技能;并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强化认知失调、提高知觉能力、建立良好情绪反应模式等矫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许多攻击性行为并非对对方存有明确的敌意,而是因其他的原因而对他人造成伤害.在学龄前儿童中,后一种攻击性行为更为常见.同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是生来具有的,也并非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虽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其生理层面的因素,但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个体的发展则促进或抑制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是生来俱有的,它是儿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对于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我们主要从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攻击性行为亦称攻击型问题行为 ,指有意地造成接受者的身心伤害 ,它是儿童间特别是中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心理性问题行为 ,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影响很大。中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学校管理学和学校心理学中极具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产生的诱因以及相应的学校教育控制作些初步探讨 ,希望能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提供某些依据和帮助。一、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在形式上 ,我们可以将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分成两大类 :一是身体攻击 ,即殴打、勒索等直接的身体伤害 ,有明显的外在行为表现 ;一是心理攻击 ,即言…  相似文献   

18.
刘衍燠 《林区教学》2022,(5):116-119
幼儿早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学者研究发现,留守幼儿的攻击性明显高于非留守幼儿.探讨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的危害,分析农村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自控力、教养方式、同伴交往以及大众传媒.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幼儿攻击性行为可以从树立正确的家庭教养观念、加强对留守...  相似文献   

19.
一、对问题的阐述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和利用幼儿的意愿使得幼儿受到挫折,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本实验探讨幼儿在受挫折情况下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变化。二、有关文献的综述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攻击性是一种先天的本能。但更多的人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环境因素造成的。有人将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三点:1.挫折是攻击性行为的诱因之一。2.社会性模仿也是攻击性行为存在的重要原因。3.对攻  相似文献   

20.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为社会规范所接受的消极行为,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幼儿时期发生攻击性行为,会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健康发展。同时,攻击性行为发展具有阶段性,持续性的特征,所以在幼年时期发生的、尚未形成固习的攻击性行为,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和矫正,在成年以后就可能会固性地表现在社会行为之中,造成家庭的不睦,同事关系的紧张,甚至危害他人安全和社会安定,从而给自身生涯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所以,对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继而寻求有效的控制方法,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者致力研究的课题。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心理学研究者在攻击性行为定义、影响因,素、起因以及控制策略、行为矫正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有效地研究。其中,就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进行了广泛的实验性研究。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做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