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教师的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实践活动.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体验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它是以一定的知识沉淀为前提的.审美是理解基础上的深刻感觉,如果缺乏理解,就难以获得深刻感觉.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理性的、认识论的,而且更是审美的、艺术的。审美所要重塑的是我们陷入为单纯认识论的道德精神家园,所要创造的是恬美澄明的道德理想境界,所要颂扬的是千百年来奉为圭臬的文化与道德精神。"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走向"诗性语言"的心灵唤醒的教育,通过诗化的语言扣动个体内在美好善良的心弦。"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良知坎陷"的教育,惟其"下沉"、"坎陷"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教育生活之中,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以善致善"的教育,德性教育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其方法上也应是"善"的。  相似文献   

3.
陈相伟 《教育探索》2006,1(3):63-65
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又离不开欣赏者(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欣赏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二是接受主体(欣赏者)。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投入了接受主体的全部心理因素且这一过程是一种情理交融的体验过程,内含多种心理现象。艺术作品包含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关的则是接受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美"与"德"的内在关联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与认可,但对于美育方法的特殊本质人们仍然认识不足.美育作为德育方法区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的特殊本质就在于价值上的超越性与方法上的直观性,这也是传统德育方法无法替代的教育途径.在道德教育领域,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既反映了两种教育目的 ,又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论.美德伦理学强调内在德性的养成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反对单纯的德目训练与学习.审美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方法论,与美德伦理学有着内在的价值统一性,更适合达成德性论的道德目标.审美方法论不仅提供了"直观"的道德意义,同时还揭示了德性养成的特殊途径.  相似文献   

5.
审美体验是艺术教育重要的特征。通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并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这对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素养 ,陶冶高尚的情操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艺术教育中的审美体验问题作一些肤浅的阐述。一体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对这个概念的解释 ,众说纷纭。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说 ,体验是一种认识方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是指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施教手段,兼以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熏陶,使受教育者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一种感性教育。其本义是与理性教育相补充,对受教者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觉能力进行培育,使其形成理性与感性、肉体与精神平衡协调的完美人格。这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一个活生生的处于社会实践中的公民而言,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更体现为一种生命本体的终极性价值,即不仅使受教育者与对象世界之间建立和谐完美的关系,而且使自身的内在世界和谐有序,美丽高贵。它有着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不可具备的功能。我们认为,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理所当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那种将美育视为德育或智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的美育“从属论”观点,无视美育的独立价值,不仅抛弃了康德、席勒等人的美育理论的科学精髓,而且更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当今知识理性至上,科学教育成压倒之势,学生的个体感性日渐萎缩的学校教育中,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尤其值得防范。我国教育部自改革开放以来多次下发指令,  相似文献   

7.
审美体验是艺术教育重要的特征。通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并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这对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验是一种认识方式,是情感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审美境态和神思。根据上述理解,我们在艺术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设计审美不同于纯粹的艺术审美,因为设计与人的关系是一种日常关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设计,然后依据人们的观察和体验做出审美判断。所以,设计审美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它的实现不仅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使用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产品的材质、形式、功能的把握,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当然,这一过程有它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9.
审美与育德     
美善相通互融,审美内含道德教化功能.实施审美育德,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化美育入德育之内,实现德育过程审美化.构建新时期德育审美化的理论框架和审美育德机制.以美育德,让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自由、自觉地参与并接受道德教育,在提升精神境界中升华道德境界.这对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审美与育德     
美善相通互融,审美内含道德教化功能。实施审美育德,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化美育入德育之内,实现德育过程审美化。构建新时期德育审美化的理论框架和审美育德机制。以美德育,让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自由、自觉地参与并接受道德教育,在提升精神境界中升华道德境界。这对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因此,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是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因此,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是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作者首先分析了“树魂立根”这一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指出了“树魂立根”这一德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对高校艺术教育规律进行了探讨,指出高校艺术教育属于“深层审美教育”,它与“树魂立根”的道德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艺术教育促进“树魂立根”的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指出必须放弃功利主义的德育观,在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树魂立根”的道德教育及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论审美抽象     
本文不同意把审美思维等同于具象思维的观点。认为如果在审美活动中排除了抽象思维,这不仅违背人类思维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审美的教化意义及文化意义,同时也不合符审美活动尤其是艺术审美活动的实际。但审美抽象不是桑科学抽象那样从感性材料中抽取共同属性,而是从自然感性中提炼和创造具有情感生命和理性意蕴的特殊意象。审美抽象和移情体验相辅相成,不存在移情体验的审美抽象谓之空,不能升华到审美抽象的移情体验谓之盲。审美抽象旨在实现对与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背景及社会规范意象的凝定、体验、理解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和教育的不断发展,美育的重要作用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教育家都提出了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的主张。由于教育的全部因素、构想、立意,都主要依赖教学这一主渠道得以实现,审美教学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集中和最典型的诠释。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即美育向学校的各种活动,其中包括向各学科教学的渗透,既有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发展。1化学教学与审美的统一性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学,其核心是要把教学过程和审美过程和谐地统一起来,即实现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教学,这是学科美育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靠教师自身的美学修养、审美情趣和教学艺术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化学教学过程和审美过程具有必然的统一性,应采取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落实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美,体验化学美,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心态中主动掌握化学知识。因此,在化学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教学中的美育因素。这不但能纠正一些人对化学的偏见,比如不少人说到化学就会联想到中毒、燃烧、爆炸、环境污染等不良现象。因此,化学审美就...  相似文献   

16.
艺术教育并不是直接地、单独地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施加影响,而是通过审美这一基本的中心的环节,对学生施加间接的、整体的、综合性的影响,这是艺术教育较之于其他方面教育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正是基于这一点,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在德育、智育力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还能够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的功能。也就是说,艺术教育发挥作用之处,正是德育、智育无能为力之处。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道德修养课是大学德育过程的开端。在大力倡导全人教育的今天,针对大一学生正处于适应大学生活这一特殊阶段,如何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与活动体验安排,共同服务于健全人格教育,对学生道德成长不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应该是道德教育取得良好实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审美体验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审美不是文学与艺术的专利,与数学教育息息相关.张奠宙先生"‘悟’的过程,就是数学欣赏过程"的论断就确证这一点.如果说,数学欣赏是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那么,数学审美体验则是亟待耕作的一方良田.本文以数学活动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实施"审美体验"的数  相似文献   

19.
薛晓阳 《教育学报》2005,1(5):57-62
贴近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流行话语,但生命不仅有感性的体验,仍有精神的高度。在道德教育的古典传统中,我们感受到超越生命直观的命运意识。今天,我们的德育普遍缺少这种追索命运的精神气质,强烈的生存理性瓦解了古典德育的命运感。在这种生存理性的驱使下,学校德育变成解决社会问题、维护学校秩序的实用工具。道德教育必须为自己建构一种精神的境界——站在历史与命运的中心,占有终极性的道德资源,并回到精神生活的内在性上。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道德根基和存在理由。  相似文献   

20.
在杜威看来,审美知觉是对关系的认知,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在审美知觉中始终渗透着想像与情感.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合力丰富与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不仅应是艺术教育的前提,更应是它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