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于《荀子》首篇《劝学》的文本分析,结合荀子思想全书的脉络结构,从所劝之学与所成之学两个方面来揭示《劝学》在《荀子》全文及荀子思想中的意义,以说明《劝学》篇在荀子思想中纲领性,导言式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荀子《劝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但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和交谈时,发现一些教师对《劝学》主旨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讲《劝学》,往往只讲文化知识的学习,很少注意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这样讲不符合《劝学》的原意,掩盖了文章内容最重要的方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妨碍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 《劝学》的主旨是什么?荀子在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 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这就是《劝学》的主旨。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  相似文献   

3.
刘燕峰 《中国教师》2014,(Z1):169-170
本文以《劝学》为视角,探究荀子"学"的思想,荀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名作《劝学篇》中,涉及到学习的目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等具体方法。本文从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途径和学习的归宿四个方面来感悟《劝学》中关于学习的思想,我国古代的优秀学习思想在当今时代仍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4.
《劝学》位居《荀子》三十二篇之首,足见荀子将学习问题提到了立身处世的重要高度。《劝学》第一自然段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从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使用三个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一论点。其中一二两个喻证过程及喻意较明显,请看下面的图示及说明: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知识靠积累,从古至今都是不变的真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中所说。可见,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所收《劝学》一文,节选自《荀子·劝学》。《劝学》是荀子运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论述其教育思想的名篇。高中语文课本所选三段,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途径和学习的态度与方法等三方面,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本文虽为节选,但主题突出,结构严谨,也可独立成篇。  相似文献   

7.
对《劝学》(节选)一文的内容,“教参”和许多文章都做如下解读:《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相似文献   

8.
正荀子《劝学》(节选)一文被收入各家中学语文教材已经多年了,这足以说明这篇文章历久弥新的价值。就其入选的原因,无疑"劝学"这样一个主旨起着重要作用,它对于激励人们学习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对该文存在着严重的误读,集中表现为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问题和论证结构的误读,以及在这种观念导引下对部分语句的误读。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谈一些粗陋的看法。一、《劝学》是否有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9.
语文知识靠积累,从古至今都是不变的真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中所说。可见,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正>《劝学》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家名篇,作者在文中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当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正是学生所缺失的,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领悟道理,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体验思考,能真正完成从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索知识转变的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3)理解荀子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劝学思想形成,荀子从其哲学观点"性恶论"出发,强调后天学习以达到"伪"的重要性。清代末期,清朝统治出现危机,面对内部的暴动以及西方列强的入侵,张之洞的《劝学篇》强调"中体西用",在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体制以图强;同时期的黄云鹄的《劝学说》则从当时只为追求富且贵而学习的不良社会风气出发,提出"学非为利始"的劝学观点。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不同作者的"劝学"文章,对揭示劝学思想的深广内涵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彩云 《中国教师》2010,(Z1):449-449
<正>在《荀子·劝学》一文的教和学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达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最重要的是达到学习本文的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并且在本文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而我们则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指导者。  相似文献   

13.
荀子作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既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的反叛者。在荀子的思想中既有对儒家思想的忠实继承,也有对儒家思想的决然反叛,而这两者兼而有之体现在《劝学》中。借助《劝学》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吸收,了解荀子为学的兼容与思辨,懂得荀子为人的宽容与慈悲。  相似文献   

14.
<正>课文一:《劝学》主题:学习的作用;意义;方法态度……课文介绍《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荀子(约公元前286—238)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先秦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著名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是卓有成效的大教育家。荀子的《劝学》与《礼记》中的《学记》同为先秦儒家教学论著中的代表作,它们犹如我国古代教育宝库中的双璧,相互辉映。《学记》侧重于总结教的经验,《劝学》则侧重于研究学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婷 《现代语文》2014,(11):68-72
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值得反复涵泳咀嚼。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除恶向善则须靠礼仪矫正,因而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其著作开篇即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自称是孔子传人,其著作也以劝学张目,表面上看只是继承儒家劝学传统,其实着眼点明显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因为孟子跟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以附于荀子之后。孔子是先圣,荀子被称为后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或附圣。所谓新四书,即《荀子·劝学》《论语》《孟子》《荀子·大略》。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也能够将学到的人文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因此,学习方法是人文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荀子早已有精辟的论述。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表明只要在学习中“善假于物”,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便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体验和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个个都是饱学之士,除了道家走了极端,主张"绝圣弃智"之外,提倡学习的人不少,为什么只有荀子的《劝学》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荀子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精辟的文章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