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生命的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插。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生命场。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插。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3.
生命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梭。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4.
孙锋 《生活教育》2015,(7):29-30
陶行知先生“敬畏生命”的教育理念,理应成为教育活动中的“焦点”,但现实的教育与之大相径庭,学生“失联”事件屡屡出现,迫切需要教师做有生命力的教师,从文字本身、细节描写、单元主题,再到拓宽延展与生活实践,多元发掘文本中的关于生命教育的隐形元素,逐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感知到生命的美好与其中的艰辛。  相似文献   

5.
叶澜教授讲到“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也就是说教育过程是以生命滋养生命、以生命润泽生命的过程,为的不仅是学生生命的丰富与发展,更是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湿与绽放,而现实的教育活动,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同时却忽视r教师生命意义的探寻,教师的生命意义被遮蔽了。  相似文献   

6.
一、实践“绿色教育”。呼唤“绿色教师” 作为自贡市高新区举办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窗口实验学校.我校自2002年创建以来,专任教师由22人增加到178人,学生由276人增加到4100余人,占地面积由43亩扩展到170亩。在“绿润生命,盛及未来”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创造顺应天性、激扬个性、激发活力、适宜学生生态发展的绿色教育,呼唤一支充满生命活力、具有优秀个性品质的绿色教师队伍加速成长。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生命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要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价值。现代教育倡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尊重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8.
由理性的知识观与教育过程观导致的教育功利化和对人的异化,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生命发展的现实危机。教育心理场中生命意识的缺失是使教育实际结果偏离其目标功能的重要原因,并由此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现场对“人”的感觉钝化。只有融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知”视角,在教学互动的心理场中回溯德性本源,恢复对生命的尊重,重塑教育中的人格精神,才能克服危机,提升教学中对人性的感觉敏锐性,从而实现当代教育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情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情感的交流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情感交流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这就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交流的困惑,教师常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啊?”学生常常抱怨“老师太不了解我们的心了!”如何走出师生交往的困境,作为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有所为。  相似文献   

10.
叶利萍 《教育》2008,(5):56-56
现代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的,“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以梦”,让学生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义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三者之间的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11.
交往是教师生命的本质需求和工作开展的根本途径,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质量以及教学的质量。在现实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外界社会之间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交往困境,自我开放是消解教师交往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的教育理念。把“生命性”作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就是关注人,关注人的情感、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由此,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变化,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班级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师长转变成学生中的同伴,教师与  相似文献   

13.
结合目前体育的生命教育观严重缺失的现状,探讨如何将体育与生命发展观结合在一起,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下构建初中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体育的课程设计应该秉承以寻求人的生命本质为基础,以强调和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尊严为原则,坚持生命发展的整体与和谐理念,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能够从“健康至上”迁移到“全面育人”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呼唤展现自己生命意义的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被忽视的教师的生命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们看待“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视角的转换,我们不再把学生当作被塑造的对象,把教育当作儿童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我们要求把学生当作生命个体,从生命个体的价值需求角度来反观教育的使命;我们批判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一个简单的、等待别人任意塑造的人,批判传统教育把人的生命加以分割、忽视人的现实生命而去追求飘忽不定的单一化的未来生活;我们要求现代教育直面人的生命,追求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起着重大作用。这种由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教育心理学中也十分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教师与学生初次见面,特别是头几堂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是非常深刻的”。师生之间相互的、良好的第一印象会成为此后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也会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焕发生命活力的内驱力。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第一次与学生打交道时…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生命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要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价值。现代教育倡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尊重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使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学生,而作为教育群体另一方面的教师却被忽视了。“双主体育人”教育理念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生命历程,尤其体现出对教师的生命关怀,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生命对话。  相似文献   

18.
论生命视角下的教师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教育,教师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也需要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在以往的教师教育中,我们过分注重教师的技能化培训,而忽视了教师生命的完善与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完整性,使之走向完美境界,就必须完善教师的生命价值,使其在帮助学生完整实现自己的同时也创造着属于教师自己的生命意义与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栽培创造的事业。离开了人文情怀,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写作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需要,是一种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是人的言语上的自我完善、自我表现的需求,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绿色,代表着自然、生机、生命。“绿色课堂”、“绿色教育”、“绿色文化”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也已被不同程度地“绿色化”.各式各样的绿色教育教学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笔者关注到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很多教师总是戴着面具,并未将一个绿色的自我呈现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