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考察“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的政策,说明中国还没有形成全面抗战;故“九·一八”事变不是全面抗战的起点;再考察“七·七”事变前后的情况,说明“七·七”事变只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而中国政府——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立即作出全面抵抗的反应,故“七·七”事变也不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最后,本文得出结论:1937年8月14日蒋介石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才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即“八·一四”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20世纪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A.“九·一八”事变后B.华北事变后C.“七·七”事变后D.“八·一三”事变后  相似文献   

3.
“七·七”事变前东北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范围的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东北地区的抗日战争就已经开始了.对于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这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东北人民所进行的抗日战争,究竟应置于怎样的地位?应怎样评估其作用?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对此或者很少涉及,或者只把它作为后来八年全面抗战的附庸.历史的事实表明,“七·七”事变之前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重要的并且是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建立了独立功勋,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抗战这一时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和与其柑应的“东北流亡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间反日爱国意识最强的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文艺”的先声,曾引人注目,且备受青睐。到了“七·七”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以反日爱国为主旨的“东北流亡文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5.
论三四十年代日本对华宗教政策刘朝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把战火延伸到中国内地,占领了我国大片领土。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日本在占领区极力推行思想奴化政策,利用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为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本文以日本在华宗教活动为出发点,从六个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3年“热河事变”,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1934年春,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  相似文献   

7.
留日女学生的抗战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留日女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忱。“七·七”事变前她们在日本从事收集情报、创办报刊杂志、宣传抗日的活动。事变后,她们愤然退学归国,共赴国难。在宣传、募捐、医疗卫生、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战时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50年代中期,南越政府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并由此引发了我国西沙群岛的自卫反击作战.西沙之战.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重大胜利,一方面积累了海上作战的基本经验,同时捍卫了国家海权,对守卫南沙也有重要的支援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夜十时左右,日方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并要求撤退中国在宛平的驻军,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后,日军竟开枪射击,继而又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县城,中国驻军高举正义之剑,奋起抗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形势的一系列变化。 首先,卢沟桥抗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中国抗日战争是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虽然已有军民奋起自卫,然而这种斗争只是局部的抗日行动,当时国民党政府顽固地执行着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虽然拉开了民族自卫战争的序幕,但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抗日战争尚在酝酿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使中国华南的大片沃野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广东人民对于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把国土拱手让给敌人的行动极为愤慨,对日本侵略军的暴行无比仇恨。中国共产党毅然  相似文献   

11.
对初、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结构的一点思考(下)王春良二、关于雅尔塔秘密协定划分势力范围问题实际上,苏联是在日军完全包围中东铁路的军事压力下,不得已而退出中国东北的。“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同时,曾试探苏军在远东的实力。苏联与日“满”...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有一个逐步认识、逐渐演变的过程,有时认识有反复,政策也就出现反复,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四年多的1935年底才基本完成,在西安事变前后它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在“七·七”事变前后付诸了实现。“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着急剧上升的中日民族矛盾,以王明为首的临时中央做出的判断是;a、“九·一八”事变是反苏战争的序幕。①b、“九·一八”事变意味着国际帝国主义者将和中国各派军阀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工农红军。②当时党内的领导人并没有把“九·一八”事变看作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长期战略的起点,当然也并没有看到日本侵略者的矛头是指向除汉奸以外的中国一切阶级和阶层的,而是认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 2 7页《“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93 7年 7月 7日夜间 ,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 ,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重大的事件 ,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是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 ,193 7年 7月 7日只是抗日战争的纪念日 ,其实 ,战斗的第一枪是 7月 8日早晨打响的。193 7年 7月 ,日本军阀认为全面侵略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决定在卢沟桥挑起…  相似文献   

14.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一面在华北大举进攻,一面又积极策划在上海挑起战争,企图摧毁中国的经济中心,直捣南京,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驻军英勇抵抗,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自三十年代初一直在沪居住的宋庆龄与上海人民一起投身于空前壮烈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为中国的抗日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宋庆龄一贯遵循孙中山“共同奋斗救中国”的思想,勺\·一三”抗战爆发前,她就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3…  相似文献   

15.
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华 ,企图独霸中国的重要一步。华北事变后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历史概念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何梅协定》撤走了中央军队 ,宋哲元的部队怎么留在河北 ?课本第 3 3页“……《何梅协定》……其主要内容是 :中央军队撤出河北 ,取缔一切抗日活动。”有的同学问 :“七·七”事变中 ,宋哲元的部队怎么在河北抗击日军呢 ?实际上 ,《何梅协定》中关于撤军方面的规定主要有 :(中央 )宪兵第三团之撤去 ;日本方面所谓蓝衣社、复兴社等有害于中…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为牢记血的历史教训,揭露法西斯的残暴罪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略述当年日寇入侵桂东的概况,以激发同胞爱国之激情。 中国的抗日战争,确切地说,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则从1937年的“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广西作为八年抗战的重要战场之一,曾两次遭受日寇入侵。1939年11月,日寇第一次入侵广西,占领桂南十多个市县,国民党及桂系当局为确保当时南方国际交通线的畅通,组织了以昆仑关为主战场的桂南会战,消灭日军五千余人,遏止日寇深入广西腹地,结果得到广西军民的热烈拥护。然而,1944年夏季,日本帝国主义为挽救太平洋战争失败的  相似文献   

17.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用岳穆韵,一九三七年福州》是我国现代作家、诗人郁达夫所作的一首很有名的爱国词。当时,日本侵略者已对中国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露出了狰狞的侵略面目。接着日寇又以两名军士在上海虹桥机场被击毙为借口,挑起了“八·一三”战事。这时郁达夫已回到了福建,在一片抗日的声浪中,他也毅然投入了抗日宣传活动。郁达夫在一九三七年登福州于山诣民族英雄戚继光祠时,就步了抗金英雄岳  相似文献   

18.
“一·二八事变”是日本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上海发动的一次战争冲突。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  相似文献   

19.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于1937年12月28日。那是“七·七”事变后整个民族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中反抗挣扎的极端苦难的日子,正所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原本就因深重苦难而披遍“悲凉之雾”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的土地上”,而今又遭民族命运空前危机的战争灾难之“雪”的覆盖。世纪的“悲凉”之感瞬间激化为异常尖锐的痛苦和快要破裂的悲哀与忧郁,于是,“寒冷”的抒情语境来临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炮声隆隆,战云滚滚,咆哮的南海掀起了火浪烟波,我国军民在英雄的西沙群岛上演出了一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这,就是威震四海、寰球注目的西沙自卫反击战。张永枚同志用饱蘸激情的彩笔,以“诗报告”的形式,及时地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战歌——《西沙之战》。这是一篇反侵略战争的壮丽史诗,是一曲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热情颂歌。它生动地反映了西沙自卫反击战的战斗情景,表达了中国军民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钢铁意志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歌颂了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