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岐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的一个重要流派,由北宋方会禅师创立.杨岐宗创立后经过几代传承,势力日渐宏大,影响愈发深远,不仅在中国禅林形成了席卷包举之势,而且跨出国门,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于欧美广为传播.杨岐宗能在海外广为流播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内因方面包括,杨岐宗一枝独秀的崇高地位,有利于其宗风的远播;在五家七宗中,杨岐宗风独特,最具灵活性,故易为异域文化所接受;杨岐宗高僧辈出,弟子门徒遍及天下,易形成天下学禅者影从的优势.外因方面有宋元统治者对杨岐宗的大力支持,并受益于宋元时期比较宽松的特殊政治环境,也与宋元时期我国海上交通事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杨岐宗以坐断千差、超越对立和立处皆真、触目菩提为其禅学感悟特质。诗禅一如,禅学感悟特质亦即诗学美感特质。杨岐宗将禅学感悟与诗意感动打成一片,由此产生了机趣盎然的公案机锋、禅诗禅偈。本文观照杨岐宗禅学、诗学感悟特质,破译其禅诗的象喻指义,为研究中国禅宗史、诗歌史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大慧宗杲尽管得法于圆悟克勤而成为杨岐宗的著名法嗣,但他的禅法思想与实践其实深受黄龙宗的影响。宗杲在学法修法的过程中,曾前后六年师从黄龙宗湛堂文准。文准不仅以黄龙禅法悉心培养宗杲,还在临终之时特别教导宗杲向克勤学习。同时,宗杲还与惠洪、张商英、李彭等诸多黄龙宗人士密切交往,由此对黄龙禅的认识更加全面与深刻。宗杲成为杨岐宗法嗣后,立看话禅,创大慧派,以及日常修为,都时不时地流露出黄龙禅宗的特色。宗杲从黄龙宗转向杨岐宗,又在杨岐宗中融会黄龙宗,这既反映了黄龙宗与杨岐宗的特别关系,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中国禅宗(临济宗)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相似文献   

4.
北宋中期以来,临济宗的迅速兴盛及其对禅宗南岳系“触目是道”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为宋代咏物诗带来了“借物说禅”的创作旨趣。这种“咏物即是说禅”的观念,赋予了宋人观察身边事物的清净法眼,从而使得大量前人较少关注的物象进入诗人的视野,部分原本并无禅意的诗歌意象如蹇驴、桃花等也发生着禅学化演进。在“触目是道”和“见色即见心”基础上产生的“言用即言体”的咏物诗创作手法,成为宋代禅宗诗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影响到宋代文人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临济宗的兴盛及其禅学理念的传播为宋代咏物诗的新变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禅宗,自六祖慧能以后,主要流布于我国南方山区。到了南岳怀让门下的马祖道一时期,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一带)形成了一个禅学中心,具有自己的法嗣与特色,史称洪州派或江西禅。到了宋代,江西文人辈出,且均与洪州禅有瓜葛。黄庭坚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自诩是“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写真自赞》),人称他为“情如维摩诘,而欠散花之天女;心如赤头璨,而著折角之幅巾,”南宋释普济的《五灯会元》卷十七将他列为南岳临济门下洪州黄龙慧南法嗣,称之为“居士”。对于这样一个服膺禅宗的大诗人,有必要对他的禅学源流,思想中的禅学成份,作一番疏理探讨,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他的诗词文,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浮山法远是宋代临济宗高僧,他禅理高深,不仅仅悦服禅林,也声播士林。他曾受曹洞宗大阳警玄之托,代曹洞宗物色了法脉继承人投子义青,并付其曹洞、临济两家禅法,使中断了四十多年的曹洞宗法脉得到了接续、振兴。临济宗宗师为曹洞宗培育法嗣,在千余年的禅宗发展史上是一件罕见的异事,也是一段名垂千古的佳话。  相似文献   

8.
宋代安庆禅宗兴盛,建寺为历代之最,名僧辈出,各地禅师前来参禅络绎不绝,为当时禅宗的传播交流中心。临济禅宗作为中国禅宗的主流,遍布安庆全境,临济宗杨岐派二世三世四世灯系主要禅师都在此传法,并由此发散全国,为临济宗席卷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铃木大拙(1870—1966),日本佛教学者。原名贞太郎,后因学禅,改名大拙。他是日本现代著名的禅学思想家,也是因向西方介绍禅学而著称的世界文化名人。铃木大拙早年曾在日本担任英文教师,后来又在美、英等国工作和生活长达25年,具有良好的英文沟通能力,同时又曾在日本近代临济宗高僧今北洪川的指导下参禅,有过禅门开悟的亲身体验,而且对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具有  相似文献   

10.
慧远禅师为南宋灵隐寺一代高僧,其虽转益多师,但主要深得圆悟克勤禅师真传,大展机锋棒喝之临济宗风,并运用得出神入化,以诗化的禅语开示后学,强调顿渐一体,圆融无碍。慧远为宋孝宗所器重,赐号“佛海”。其传法海外,点悟日僧觉阿,使临济宗风传之东瀛,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写下浓笔重墨的一页。慧远的弟子除了佛门中人外,尚有官绅儒士,如内翰曾开·知府葛郯等。在慧远禅师的公案中,可以看到其具有卓绝的禅学智慧和勇猛精进的精神,体现出一代禅学大师的风范与气概。  相似文献   

11.
宋仁宗朝诗人宋祁,在居士禅盛行的时代,其作品呈现出明显的禅悦倾向.北宋政府对佛教限制性利用的政治态度是这种倾向赖以形成的文化语境;奉儒作吏的宋祁,受到时代风气的浸熏,其禅悦意识渗入到诗歌创作中来,表现出当时居士禅的文化意义:禅悦与审美——宋代文人的心灵安顿之途.  相似文献   

12.
唐代社会饮茶风气盛行,禅宗僧人在其中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唐宋时期寺院的饮茶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交际式的"茶筵";二是礼仪式的"茶会"。茶筵起于唐,由文人茶宴转化而来,形式较为自由;茶会盛于宋以后,模仿世俗社会的礼制,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唐宋时期寺院"茶筵"、"茶会"和"茶汤礼"的沿革演变,反映出唐宋禅宗的世俗化转变已由思想文化而深入到制度文化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淡”是宋诗较为普遍的审美风貌。宋诗之“淡”是“寄至味于淡泊”、“发纤秾于简古”的超越的美。“淡”的发生与宋代士人之“禅心”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地联系。文章试就宋诗“淡”的外在形式,以及“淡”中表现出的纤秾——佛禅思想和人生境界做些具体的探析。  相似文献   

14.
苏轼与佛禅     
苏轼是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宋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培育出来的民族文化精英。本文着重探讨苏轼与佛禅的关系,即苏轼学禅的原因、历史,佛禅对苏轼的影响以及在其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探讨民族文化是怎样影响和造就文化名人的,而文化名人又是怎样发展民族文化,从而显示民族文化承传的。  相似文献   

15.
围绕佛法传承这个中心,以明末清初广东梅州大埔籍出家高僧、临济宗禅师木陈道忞为个案进行研究,集中讨论以下三个方面:入道因缘与住山时地,师派传承,禅法特点。本文认为,木陈道忞是大埔人而非潮阳人,其入道得益于大经以及大慧宗杲在梅州所传遗籍的熏修;从师承来说,他主要得法于天童圆悟之临济法门;由此继承并发扬了临济禅法向来的宗风。  相似文献   

16.
林希逸是南宋庄学家,他的《庄子口义》是宋代庄学的代表作。作为儒学阵营中的一位理学家,他阐释《庄子》除了以儒解庄的特点外,又一个突出特色是以禅解庄。林希逸以禅解庄是在宋代佛教儒学化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学术背景下进行的。他别具慧眼地找到了庄子与禅的契合点,使读者从这一角度,对《庄子)有更深的理解与领悟。  相似文献   

17.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8.
佛教传到我国境内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和发展,在封建社会辉煌鼎盛的唐代,佛教发展的新形式禅宗创立,黄梅四祖是其创始地。四祖道信创立了禅宗法门,奠定了禅宗发展的坚实基础;五祖弘忍承前启后,传承并发扬了禅宗教义:六祖慧能,使四祖遗风发扬光大,为完成由禅学到禅宗的根本转变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自唐以来,黄梅四祖就成为海内外华人心中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