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唯理论利经验论两种对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走向了比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更为本源的地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此在之所以能以"在之中"的方式而存在,是因为此在是一种情绪性存在,情绪决定、敞开了此在的在"此"存在.但正是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情绪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此时的海德格尔没有真正走出主体主义的藩篱,没有真正摆脱胡塞尔的影响,这种主体性甚至以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正是这种极端表现实现了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主义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在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折,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先后对主体间性问题作了探究。胡塞尔提出了先验的主体间性,认为“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的。海德格尔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中,体验的时间结构是纯粹自我的功能方式,是绝对的主体性。在这种意义上的时间意识的背景中,真正的个体性问题得以凸现,但又以原被动性的方式被时间的综合所融化。对胡塞尔来说是有意义的无意识,在意识开端的几微之处,仍然体现了主体性的时间的被动综合。反思使得自我具有真实的即实项性的存在,而这正是建立在时间意识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对人之本质的思考是与他对近代主体主义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前期主要通过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进入存在之思。但这依然有追问"存在者之存在"的嫌疑,而且这样做的结果是更进一步地极端化了主体主义。后期海德格尔进行了更"源始"地追索,更多地从存在本身思及人,人成了存在的守护者,并且参与存在的运作。因此,直到后期,海德格尔才真正克服了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交互主体性的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通过原初性还原不仅将超越意识范围的周遭世界放进括号里,而且对于其它主体存在的信念也被悬搁起来。这一点看来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即其它自我实际上只是唯一的先验自我的投影,他人的存在就成了为我的存在。为了避免此种唯我论的困境,胡塞尔提出超验单子论的自我如何将其它自我作为主体间的平等伙伴建构出来。本文旨在阐明胡塞尔对“他我”的建构及简评这种建构是否达到了胡塞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并且揭示了"此在"的存在——"在世界中"的状态。唤起了人们对自身的关注,挑战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人道主义。此在对存在进行怀疑和询问,思考其存在。海德格尔强调的人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人而不是单独的个体,更不是理性的抽象的类。人生活在世界中,应当关注自身的存在。人在世界中,并且揭示世界和世界中的存在者。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提出以及对此在的"在世界中"存在的分析,对于当代仍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要了解存在主义必须要知道海德格尔,"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石,要了解海德格尔必不可少要真正透彻理解"此在"。本文正是情绪状态角度对海德格尔的"此在"进行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了对"实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教父",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深化与补充;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潮并没有真正消解与超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更代表不了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在规范当代人类思想活动、实践活动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方面,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仍然有着不容置疑的奠基性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晚年胡塞尔与后期海德格尔不约而同地都成了“危机哲学家”,但他们对现代实证科学的本质和形而上学基础以及现代科学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在胡塞尔看来,随着“超越论的主观主义“对“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的胜利,现代实证科学将恢复它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意义,从而摆脱它面临的危机。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要想摆脱现代实证科学的危机,就必须彻底抛弃整个现代哲学把自然对象化、把世界图象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家们都试图证明世界及其存在物的实在性(Realit?t)本质,但海德格尔却认为,尝试去解答存在物的存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荒谬的。从海德格尔的视角,传统存在论执着于证明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原因有三种:率先把世内存在者理解为现成之物,把世界理解为众多存在者的集合,跳过存在论而以认识论为先。在《存在与时间》第一篇,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人的存在)的生存论结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分析,化解了传统实在论对外在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徒劳证明,而对“用具整体”、“世界之为世界”以及“在-之中”结构的分析正是理解海德格尔这一努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世界与生存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是涉及当代诸多热点问题的一个重要哲学话题,它具有动摇传统形而上学大厦基础的意图但却与形而上学的反观相对应,生活世界毋宁是相对于生存主体而展开的生存视域。胡塞尔晚年提出的“主体间性”与“生活世界”本应是相互相承的,但直到海德格尔、萨特和哈贝马斯,这两才真正结合,而作为现象学最基础性概念的自明性也最终只有在公共生活世界中求得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世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拥有世界的原因在于世界向来就在它的存在结构内,与身体无关。涉及表征问题时,人们通常将“在世存在”作为海德格尔明确反对笛卡尔认知模型和表征的证据,但二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在世存在”不意味着完全取消表征,它不仅没有取消表征,而且还是表征的语境框架,且需要后者摆脱形式化的缺陷。“在世存在”本质上并不排斥和反对表征,作为认知主体的此在正是凭借表征生成、塑造、拥有自己所处的周围世界。  相似文献   

13.
在胡塞尔为他的《观念Ⅰ》所作的说明性评述中,把现象学称为“纯粹的和先验的现象学”,并认为这门崭新科学所涉及和努力达到的是“先验主体性”领域。因此,人们似乎有很充分的理由把现象学看成一种主体性哲学并将它归入笛卡尔以来的欧洲主体主义传统。 确实,胡塞尔在几乎每一部作品中都强凋了他的思考与近代主体性主题的联系。他甚至  相似文献   

14.
王彬彬 《华章》2008,(16):12-13
在<观念1>中,胡塞尔完成了他的先验转向.先验的自我成为绝对性的"主体",是一切实显行为的"有效性基础".但是,这一极端的自我观发展使胡塞尔遭到陷入唯我论的批评.于是胡塞尔在<观念2>中就开始研究主体问性问题,但是他认为当时仍未能摆脱唯我论,故未将该书稿发表.此后十多年中胡塞尔始终专注这一问题,终于在<笛卡尔沉思>的"第五沉思"中获得暂时让他满意的解决.本文将以"第五沉思"为依据来分析胡塞尔是如何以主体间性理论来避免唯我论的.  相似文献   

15.
康德以“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实现了知识论的颠覆;胡塞尔通过提出“面向实事本身”建立起意识现象学;海德格尔使现象学从先验层面向经验层面的存在论转向叩问“存在之遗忘”;伽达默尔将语言、意义和存在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实现了现象学向实践哲学的复兴。“现象学之于教育研究何以是可能的”之提问,可从知识论、存在论和实践哲学等方面对教育研究产生强烈影响来回答。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特殊之处在于它在自己的生存中生成了自己的本质(存在);而且,此在的自我生成,是在神秘的情绪体验一畏、烦、死中,由于人领悟到自己是被抛进自己的多种可能性的筹划之中,从而克服“共在”这种异在,才出离沉沦,直面此畏,向死而生的。海德格尔的这种自我生成观,实质上不过是唯心主义先验自我本身的神秘内省或主观反思而已,它既非现实的社会生成,亦非真正的实践生成。这一点,与我国传统哲学力主人的社会生成或社会认同有别,更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生成相距甚远。明乎此,才能走出当代人学研讨中因偏离实践、社会关系来把握人的生成的“准存在主义”误区。  相似文献   

17.
主客二分的近代形而上学的二元建制,导致了对意识的片面认识与理解,对意识的克服,也就意味着对近代以来形而上学的脱离。在1973年9月7目的讨论班上,海德格尔主要通过对胡塞尔思想中意识的内在性、先验自我的剖析与批评,指出只有从意识领域转向此一在领域,才有脱离主客二分思维方式——近现代形而上学建制的可能性,讨论还涉及到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而现代解构主义思想家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仍然给自我在场以优先权,不仅没有克服形而上学,却延续了形而上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7,(9):42-51
海德格尔此在分析中生命体缺失的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术界对海德格尔身体问题有诸多误解,主要体现在混淆了身体与躯体的含义。由于这种混淆,此在与动物无异。而若将身体与躯体区分开,此在与动物之间则又呈现出深不可测的亲属关系。同时,《存在与时间》中的身体问题缺失了身体的动词含义,这种缺失导致了此在与世界关系的断裂。海德格尔通过探究了生命体与死尸之间的存在论关系,从而理解了生命体在世界中共在的遭遇方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点认为孟子人性观是先验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点混淆了问题的发生学意义和本质意义。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超越论观点来看,孟子人性观既不是先验人性观,也没有孤立于经验领域而和现实世界绝对对立,而是一种超越实在领域的、关于现实的人的超越人性观。  相似文献   

20.
先验自我理论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现象学本体论的基石,是认识真理的根基,是现象学人性的保证,是自明性、价值、真理、目标的真正发源地。问题是这个先验自我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胡塞尔一相情愿的构造?这个先验自我的纯粹性、无限性、观念性如何和现实的人类及自然相通达?换言之,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关系如何?以及先验自我之间的和谐是如何完成的?现象学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中,并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