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生关系人格平等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教书育人》2002,(22):41-42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重视“教化”的作用,根据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解释:“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二者要相互为用才能相得益彰。他认为:“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指出“教”与“化”在教育中都是必要的,但又更重视教育中人格影响的作用,“故言立不如默成,强人不如积感。”强调重视无言之教,人格感化。如何实现无言之教、人格感化?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必须具备“为人师表”的师德。但仅此认识还不够,有人认为“为人师表”就是要有老师的样子,为了维护老师的尊严而保持师生间距离,最终难以得到…  相似文献   

2.
“集体人格”这一概念源自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指向人类精神的深层领域。教师集体人格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埋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存在于人们集体无意识沉淀之中教师的集体经验、情感与品质。从中国教师集体人格的向度解读“大国良师”:一方面诠释中国所需教育人才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和大境界;另一方面表明良师乃有良心之师,兼具良好的自然德性与人为德性;良师乃有良知之师,自觉践行师德并保持高度的道德敏感性;良师乃追求良质之师,这是良师最为可贵之处,即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一种对于“好”的追求,这是一种精神态度,永葆教师工作的向上、向好。中国教师“大国良师”集体人格可从教师角色期待的历史嬗变中探寻、在教师隐喻文化的不断变化中凸显、在历代教师楷模的光辉形象中体现。“大国良师”集体人格培育核心在教师精神养成,源头在师范生培养,重在良师基因孕育,关键在教师教育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由能力本位转向人格本位已成为必然趋势,而科学构建人格本位的课程模式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晚清社会转型的教育需求与教会教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社会转型要求教育由传统的“治人之教”转向为“治事之教”,逐步实现教育的国际化、专业化、世俗化和相对的普及化。由于中国教育转型显得过于沉重滞缓,致使教会教育乘间获得立足发展的条件,并在某种程度上承负了转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部分职责和需求。教会教育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受教育与社会之间供需法则的支配而发生自己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作为高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公益劳动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内涵应该得到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其集体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需要,教之以社会需求、适应生活的劳动技能,使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赵岩 《陕西教育》2002,(5):22-23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的发达与人类的进步,更需要以教育事业为基础,教育乃人类文明之母.我国的教育正在不断的改革中发展.李岚清副总理在1994年4月1日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重视美育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并把艺术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把艺术教育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李红兵 《现代语文》2008,(12):159-16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这就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由能力本位转向人格本位是未来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随着广大职教工作者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审视职业教育程度的提高,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格本位教学思想对职教教学的重大意义,将人格本位理论与思想贯彻到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新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人格本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不仅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就业能...  相似文献   

9.
严权 《职教论坛》2007,(9S):53-56
“人格本位教育”的实施是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人格本位”既强调受教育者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又注重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新农村职业教育要树立“人格本位”的价值观,建构“人格本位”的课程体系,利用校园文化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良好人格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人格本位教育"的实施是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人格本位"既强调受教育者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又注重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新农村职业教育要树立"人格本位"的价值观,建构"人格本位"的课程体系,利用校园文化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良好人格的熏陶。  相似文献   

11.
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要求新一代人不仅应具备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因此,由单纯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转向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与培养,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堂需要唤醒学生学力,真正由"教"向"学"转变。话语权要由教师转向学生,学习形式要由热闹转向深入,学习过程要由重教转向重学,数学思想要由说明转向感悟。"教"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过去的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对于小学阶段语文课堂又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为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为此,作为当前教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办教育必要考试,要考试必有应试,原本是顺理成章的事,古今中外皆然。何以今日中国之考试(指基础教育,高考为之最)如此强烈地被社会各界所诟病,甚至被贬称为"应试教育"呢?若辨其因,乃功能异化而达极致;欲析其根,实为社会体制性的综合病症。一"应试教育"是一种忽视多数而重视少数、忽视全面的素质发展而重视片面的智力发展,并以选拔"精英"为指归的功利主义教育,其弊病已为全社会所公认。"应试教育"的病象在基础教育,病因则关涉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规模结构,病根更是深植传统文化价值观、功利主义教育观和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之中。…  相似文献   

16.
今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齐抓共管,方能见效。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要授之以知,教之以事,更重要的要感之以德。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要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对于小学阶段语文课堂又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为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为此,作为当前教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贾善龙 《中小学电教》2012,(10):118-11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此之后,素质教育蓬勃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心点也从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怎样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怎样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教学的重点又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优化教"到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加坡教育发展经历了生存导向阶段和效益导向阶段后,开始了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在此阶段,新加坡教育部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以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少教多学"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改革。它强调教育要由先前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向重视教与学的质量进行转变,并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实现改革目标。当然在"少教多学"教育改革进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评价学生等。这需要更多的思考,甚至需要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更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教育目的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总要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梳理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进特色,有助于学校把握发展方向,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学校的教育目的从“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再到“为人民服务”;从关注政治到关注经济再到关注人的发展;从培养“革命者”到培养“劳动者”再到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三育”到“四育”再到“五育”,凸显出由鲜明的政治本位、社会本位为主转向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兼顾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