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人”是康德哲学的主题,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围绕着“人”这一问题而展开的。论述康德批判哲学中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对康德的“人”特色、他在“人”的上的得失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
论哲学的批判与批判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必须渗透或贯穿着一种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这应是所有哲学都应具有的一个共同性特点,而哲学的批判不同于政治上的批判,哲学批判的本真底蕴是考察分析,这种考察分析是一种辩证的扬弃。哲学的批判具有观照视角上的总体性,批判向度上的多维性,深刻性和智慧性的特点,哲学的批判必须以一定的批判精神作支撑,哲学的批判精神是贯彻于哲学批判之中的灵魂,它象一种普照的光,指示着哲学批判的路标,哲学的批判既需要一定的科学精神作支撑,也需要一定的人精神作支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现代西方哲学,应该是批判地借鉴与吸收以发展自身。这包括确立高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批判精神,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作出比现代西方哲学更全面、深刻的思考,了解科学哲学的科学进步理论,把握科学理论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伴生物和“亲本”功能,“亲本”表明了批判功能的基础地位和衍生作用。标识着批判功能的教育哲学基础,这是由批判、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决定的。批判是高深知识得以增长的动力与理论源泉,高深知识离不开批判,而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独特的工作内容,高等教育离不开对高深知识的探究。因此,离开了批判,高等教育就会因迷失独特的工作对象而迷失自尊。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求异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给鲁迅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给我们的启示,以及“求异思维”在文化批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一系列批判中,一个令人瞩目的层面当属对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 ”,又称“德国的社会哲学”的批判.其批判内容极其丰富,既涉及释述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缘由和对其产生条件的分析,又涵盖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价值取向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渊源等众多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姚文放先生的新著《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眷注于“批判”的思维方式,以美学的新话语和新视野,去考察当今的审美文化,将批判的美学和美学的批判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诞生了当今中国意义上的学术批判和文化批判,是为美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学理性质的批判意识构成了《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的一个鲜明的理论特征。众所周知,康德最早为“批判”这个概念规定了分析、推理、考察、反思等哲学内涵,使其提升为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沿循着康德的“批判”的思维路径进一步前行,它着力于…  相似文献   

8.
从对黑格尔哲学真正生长点的辨析中可以发现,黑格尔哲学还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归结为“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非批判的唯心主义”。事实上,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就指出过黑格尔的《现象学》在自身中隐藏着哲学批判的一切要素,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切辨证法的基本形式,是思想史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有其存在的“本体论承诺”。辩证法也就生成于对其“承诺”的“本体”的寻求、批判之中,因而辩证法总是与本体论纠缠在一起的。批判性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但这一批判本性,决不是一种对事物的简单否定和反驳,而是对其所承诺的“本体”所内含的“矛盾”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以人的生存方式为“根本”的实践批判的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  相似文献   

10.
论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从属于他全部著述的唯一主题-宗教批判-的。黑格尔哲学在他看来是理性化、现代化的神学。他把黑格尔哲学置于近代以来整个唯心主义传统中来加以研究,因此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显示了少见的理论力度。他指出黑格尔哲学最大的错误是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思维抽象和感性具体之间关系,并且分析了黑格尔陷入这种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他批判了黑格尔缺乏发生学的批判思维,因而不能如实地反映现实。揭露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人的有限精神的异化。他还着力揭露了黑格尔绝对精神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由此论证了他创立新的“感性哲学”--人本学和自然学--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阿尔贝.蒂伯代对文学批评的分类,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经历了从以作家批评为主到以职业批评为主的发展历程。但职业批评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学术量化、理论与批评的矛盾、酷评、批评与现实脱节等等,危机更深地来自自身,应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12.
洪颐煊是清代嘉、道间的一位重要学者,其治学重文献重考据,在经学、史学以及诸子学等方面成就卓著。本文以其考据学代表性著作《读书丛录》为中心,深入剖析其历史考据,发现其考证内容全面广泛,能够综合运用比较考证法、求源考证法、推理考证法及存疑考证法等考证方法,鲜明地反映出乾嘉考据学家历史考据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3.
英雄谱本《水浒传》中的批语未见于著录,学界至今都未有文章对其进行研究。虽然从总体上来说,此本批语的价值并不是很大,但是站在《水浒传》评点史的角度来说,英雄谱本《水浒传》批语尚且值得关注。此本批语自身也同样具有一些特征:在批语的内容上,除了随文之批外,还有一些对世情感发之语;在批语的情感上,则具有相当的主体性,有些批语情感尤为激烈;在对书中人物的喜好上,则对宋江极为钟情,此点也是此本批语不同于他本批语的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教育批判意指对教育思想、言论或行为的理性否定,包括教育实践批判与教育知识批判。教育实践批判最终指向某种教育活动,旨在否定和变革不合理的教育行为;教育知识批判则指向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论与概念体系,力图在教育思想观念领域纠偏查错。两者都是在由某种确证依据和理论逻辑构成的批判方式下展开的,具有本质性联系。当前教育批判陷入了困境,表现为教育实践批判异化为自大与私利的争端,教育知识批判则因人们各安其论而日益稀疏。教育批判的困境缘于其"外在-经验"批判范式,这种批判范式使教育批判陷入认识与伦理的双重困境。超越困境可尝试转向"内在-超验"批判。"内在-超验"批判以"教育理想"为批判基础。教育理想既不能通过教育实践"做出来",也无法通过表述、论证"说出来",但可在教育艺术作品非现实地"做"与"说"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5.
祁彪佳的戏曲功能论包含实录佐史、寓情寄志、警示教化、娱乐交际四方面内涵.他对戏曲实录佐史功能的肯定,完善并落实了古代文论对文学与史学互补关系的论述;而肯定戏曲寓情寄志功能,是对文学创作中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认.另外,他还用实例向人们展示了戏曲的正反两方面社会教育功能,对戏曲的娱乐交际意义也明确表示出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百合花》作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早已成为文学教育中常谈的经典。它能从为数众多的革命历史小说中脱颖而出,茅盾的评价功不可没;但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并能在不断重写的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凭借的却是它为批评提供的多种阐释的可能性。梳理《百合花》的接受史,在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叙述的互动中把握它的超越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它的美学意蕴及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绍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极富个性特征,其一,在资料收集上,掌握丰富的史料,且注重“史”与“论”的结合;其二,在方法运用上,注重从思想背景切入分析,并贯之“以问题为纲”的编排体例;其三,融入文化革新的时代潮流,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述中国文学批评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伯明翰学派文化批评理论洞察话语实践中权力与意识形态的运作,也体察结构性宰制和主体性协商与逆反之间的张力。从文化批评视角考察体裁分析三大流派:悉尼学派具有语言分析的优势,但需配合文化批评的"理论优势"对生活政治性地介入;专门用途英语学派着重语篇目的、功能的解读,也日益重视引入社会批判的维度;新修辞学派关注业务性语篇的写作,弱化了文化批评的立场。传统语言学强调真理性和规约性的逻辑,文化批评则秉持建构性与主体性的旨向。  相似文献   

19.
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提出了悲剧主人公的核心在于"孤独"这一独创的观点,但弗莱并未对此加以详细论述。实际上,悲剧主人公孤独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剧主人公夹在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间,找不到一个归属,另一方面则是悲剧主人公把主体行动视为个人事业的单独奋斗。  相似文献   

20.
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有效的文学翻译批评体系下,探寻我国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标准对我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标准不是唯一的,我国典籍英译事业将随着文学翻译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