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历史撰述所建构的主观历史图景是客观历史存在在当下的理性化的表现形式。由于客观历史存在已经在时间流失中永远逝去不可能被最终还原,所以主观历史图景必然具有主观创造性。这种主观创造要将一定的秩序引入主观历史图景,这一过程同时就是在主观历史图景中对客观历史事实赋予当下意义的过程。并且,经过转换的意义还要被内化到当下的社会秩序当中去。  相似文献   

2.
“批判的历史哲学”作为新史学的一个理论流派,是对19世纪以来长 期占据西方统治地位的客观主义实证史学的反动,它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历史认识 主观与直觉的作用,赋予历史以活的思想和精神,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并在历 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其一味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置客观历史发展 过程于不顾,着力塑造历史学家心中的历史,也不免有主观、片面、矫枉过正之嫌。  相似文献   

3.
对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视域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理论缺陷,以及历史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认为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观点尽管各有其合理性,但是又各有缺陷;客观实证论者认为历史事实是等待着史学家去发现的客观的独立存在,历史事实等同于历史真实,这种观点排除了历史事实中的各种主观因素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主观建构论者认为历史事实含有主观性与相对性,这一观点容易导致对历史知识的全盘怀疑主义;史学家的"自治"和"技艺"、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学科训练以及相对客观的历史事件和史料的制约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和保证了历史的相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阐述历史时一定会渗透着自己的主观见解,这种对历史问题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历史观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把分析历史问题的观点传授给学生,就是"观点教学".  相似文献   

5.
“批判的历史哲学”作为新史学的一个理论流派,是对19世纪以业长期占据西方统治地位的客观主义实证史学的反动,它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历史认识主观与直觉的作用,赋予历史以活的思想和精神,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其一味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置客观历史过程于不顾,着力塑造历史学家心中的历史,也不免有主观、片面、矫枉过正之嫌。  相似文献   

6.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因素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其中。影响中日关系的是主观层面。如果没有主观层面。历史因素就变成了历史事实,不会影响中日关系。因此,要排除中日关系中的历史因素,就必需在日本采取主动的前提下,由双方共同超越,而不是中国单方面的忘却。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同解释学历史观有着历史相对主义的共同源头。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解历史、诠释历史上,无限放大历史解释“先见”,放大历史著述的主体性,解构历史,彻底陷入主观化泥潭;在历史方法上,由于其历史观本质上的缺陷,使其同解释学一样无法祛除形而上学的弊病;在政治属性上,尽管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隐晦的话语,号称“价值中立”,但基于“效用历史”角度的主观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修辞,恰恰鲜明地反映了其价值取向与潜隐的意识形态属性。解释学历史观是历史相对主义的典型。基于批判解释学历史观的视角,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三维透视,为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邵晨 《华章》2011,(27)
政治文化研究的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主观意识范畴,反映了人们的主观政治取向,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透过历史的表面,可以看出其政治文化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征:两重性;极端性;集体主义观念强;对权威主义的崇尚.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中国古典美学的本质特征是和谐,而这一和谐范畴的形成是由于其内部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古典美学内部的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替呈现为不同的美学形态,并在和谐的框架内相互斗争,相互吸收,但始终未能冲破古典和谐框架。因此可以说中国古典美学是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互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邓小平理论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重点思考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基础、现实根据、思想渊源等客观条件以及主观条件,深刻地提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刘薇 《鸡西大学学报》2008,8(6):132-133
在所有的隐喻语言使用中,歌词隐喻是最值得一提的。它不仅是口语隐喻的升华,也是文学隐喻的平民化,它兼有两者的优点又别具风格,堪称隐喻语言的一朵奇葩。具体分析歌词隐喻的语言特色及其与其他隐喻语言之不同之处,意在为歌词隐喻的理解和分析创造一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日常交谈和文学作品中一重普遍的现象。传统上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隐喻本身是作为添加在语言之上的装饰而存在的,因此隐喻在修辞学中的功能要服从于修辞的总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不但有修辞功能,还具有语言学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本文拟以张爱玲《传奇》中出现的隐喻为例,从隐喻功能的角度对其加以解读分析。  相似文献   

13.
经典的艺术作品处处充满了隐喻。《我的父亲母亲》是著名导演张艺谋1999年创作的唯一一部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一部表现形式非常与众不同的作品。影片大量运用了隐喻的手法来塑造角色,揭示主题,表达感情,使得影片具有诗一般的简练含蓄、寓言式的深刻隽永,成为在国内外获奖无数的经典作品。一直以来,影片的隐喻艺术手法很少被人提及和关注。本文从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些文学元素入手,分析影片的隐喻艺术特色,旨在探寻其获得成功的更多原因,帮助观众更加有效地进入影片,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好地解读电影作品,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4.
隐喻在语言中广泛存在。笔者根据On Waiting一书的翻译实践,指出隐喻翻译在哲学作品翻译中的突出地位,引入隐喻及相关翻译理论,结合英汉语言的特点与差异,从句子这一意义单位入手,利用钱钟书隐喻的两柄多边理论,从原著有关等待的隐喻中选取三种类比隐喻,探讨句子隐喻的翻译方法。进而指出不同民族大量隐喻的文化重合现象,翻译时应保留原形象以直观重现本、喻体间的关联,并尊重译入语特点实现译作的流畅性、趣味性、可读性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本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其作品受到广泛的研究。她的意识流杰作《到灯塔去》更是以其深刻的寓意和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而被认为是她所有作品中最完美的一种 ,不同的研究者读出了不同的含义。该文作者试图从作品中各个主要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新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不少的文学作品中使用的习语、典故、谚语、比喻等都是作为语言修辞的一种手段,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下是最有力的手段,不断地推动着语言的发展。通过对英傣两种语言在修辞中惯用的喻体对比,提出语言修辞方法,尤其是比喻的修辞手段和量词的使用,不仅蕴含着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信息,而且还能反映出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个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特征,同时还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东流去》是新时期我国长篇小说的杰出代表,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所呈现出的独特感人的艺术魅力,与其中频繁恰当地使用比喻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全书共计使用比喻450处,而这些比喻中喻体的选择更是生动贴切、形神兼备,呈现出形象通俗、主观个人、乡土地域、幽默诙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玄怪录》是唐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集,内容以志怪和奇遇为主。作家在作品中竭尽全力之能事,揭橥中晚唐的现实问题,抨击和讽刺了当朝政治的阴暗面与现实的丑恶面,影射政治敏感事件。此外,作品还为人们展现了一副美轮美奂的理想国家,体现出作家浓厚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必然兼有共性和个性。莱考夫根据隐喻的概念系统,把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空间)隐喻、本体隐喻三类。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概念来表达和理解的。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以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汉英语里大量存在的空间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来考察汉英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方面以圾对状态、时间、数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的异同,深人分析隐藏在其后的原因,以对期研究语义引申和第二语言习得教学中母语干扰问题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If educators presuppose that brain and mind are synonymous, perhaps it is out of necessity. Such an equivalency might be required in order for mind to be accessible, knowable and a ‘thing’ like the brain is. Such a presupposition, that mind is a thing which we can understand nonetheless rests on an insecure foundation. As suggested by philosopher John Searle in the opening quotation, this might explain the historical and present day interest in metaphors of mind, where comparisons to unlike things are used to help philosophers, psychologists, and educators more securely understand how mind really ‘works.’ Educators have an enormous investment in explicating how mind works, as they are required to observe and measure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minds of students. In practice, mind has to be a thing for how does one reasonably talk about accomplishing such requirements if mind is merely some philosophical abstraction?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wo metaphors of mind suggesting that embedded within each are presuppositions of epistemological and pedagog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