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杜甫的夔州诗看唐代夔州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留下430多首诗篇,其中不少篇章述及当州物产、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等。杜甫夔州诗反映,唐代夔州农业整体水平滞后,手工业稍有可称,然一枝独秀的则是商业,这也正好反映了唐代整个重庆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  相似文献   

2.
读杜甫夔州诗,我们会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江山形胜和风土人情的。它们有的歌唱夔州的自然山水,有的凭吊夔州的古迹名胜,有的记述夔人的衣食住行,有的谈论夔州的风俗人情:这些诗篇宛若一幅幅色彩斑斓、风格奇瑰的三峡山水图和夔州风俗画,既令你在赏心悦目的名山胜水中流连徜徉,也让你在奇幼绚丽的殊风异俗中冶情陶趣,还使你在深沉厚重的历史长河中太息沉思。它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风貌。因此,研究杜甫夔州诗的山川形胜和风土人情描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因为拥有沟通蜀楚的水上交通便利,也兼井盐资源的丰富,唐代夔州之地,百姓多以货殖为业,教化不深、追求休闲、崇尚享乐是其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因为李远为夔州人氏,故受夔州地域文化的影响,不仅李远其人有崇尚休闲、为人流俗、笃信巫术的一面,而且其所作诗文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上述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夔州竹枝歌舞是巴渝地区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在当地传承上千年。它集诗、乐、舞三位一体,体现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特色,本文主要阐述梳理了夔州竹枝歌舞的当代艺术表现,分析了夔州竹枝歌舞的传承现状,希望对夔州竹枝歌舞的发展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唐代诗人李远的故乡,从其自称的祖籍地陇西开始,直至以后他人所言的蜀地、夔州、云安,论者或语颇寥寥,或并无实据,并不能让人信服。但李远三首乡愁题材诗《及第后送家兄游蜀》、《长安即事送友人》、《送人入蜀》包含有较多的地理信息,我们可以据此确定其为夔州云安人。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期,夔州路存在多种族源不一的少数民族.本着安静为上的宗旨,北宋政府对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实行宽松的政治统治,贯彻羁縻政策,军事上建立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夔州路义军,经济上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贡赐贸易和边境互市贸易.民族地区由此得到发展,先进的文化理念逐渐传入,新的州县也逐渐设立,这为夔州路在南宋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创作的结晶,其中风土人情诗达三十余首,鲜明地体现了夔州当地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杜甫歌颂了夔州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描述了夔州民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批判了当地的恶俗陋习。然而在批判的同时,更多地谴责了不体谅人民的大小官吏,饱含了杜甫一贯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道光《夔州府志》在内容和体例上承续前志,内容更为充实,体例更为完善,与《大清一统志》紧密结合,实现了为《大清一统志》取材的目的,表现出清代地方志编纂高度的成熟。道光《夔州府志》是现存内容最全面、体例最完备的以三峡库区为中心的地方志书,是研究古夔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志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夔州地区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一次送教活动上,我听到了一堂群文阅读课——《夔州猿声意悠悠》。执教的是丁琰玲老师。她按“猿”这个意象组群,选了五首夔州诗。身为奉节人,学生对于“夔州”二字定然熟悉,但是对于“夔州诗”,可能了解得并不是那么深刻。然而在丁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读了夔州诗,感受到了夔州诗那悠悠的诗意,还学到了读诗的方法。很多时候,我听老师们说,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阅读古诗词最大的障碍是他们与诗歌之间的隔膜。确实如此,这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中唐诗人刘禹锡仕途坎坷,几经贬谪。在贬谪夔州时,他学习民歌之长,仿屈原《九歌》而作《竹枝词》。其《竹枝词》内容丰富,情感婉转多讽,在与唐朝其它竹枝词的分析比较中凸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杜甫诗歌所叙唐代陇蜀荆湘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诗歌具有广义的史学价值。杜甫晚年飘泊诗作的相关描述,较为真实而又全面地反映了唐代陇、蜀、荆、湘沿途城市的气候特征。唐代秦州秋阳杲杲,秋雨迷蒙,秋霜凛冽,秋月凄清,同谷岁暮则雨多雪盛,偶见冬虹;成都四季分明,冷热适中,然时有春旱、夏洪发生;夔州夏秋毒热,巫山雾瘴、云雨、霜雪、雷电变幻莫测;荆州及湖湘东南一带春季早暖,夏季酷热多雨、易发洪水,秋季前热后凉,冬季冷热不均。唐代陇、蜀、荆、湘沿途城市的气候与今天上述各地情况基本相符,杜甫夏秋叹热莫过于夔州与潭州,亦与今天的重庆和长沙同列全国“火炉”城市地位相当。另据杜诗所叙剑门蜀道腊月山花开放,通泉冬季蚊蚋活跃,成都四月黄梅成熟,戎州、泸州六月盛产荔枝,江陵正月嫩荷抽叶、飞燕营巢,潭州正月蜂鸣密林、燕舞江滨,湘潭二月南风蒸地、春热黄昏等情况,唐代陇、蜀、荆、湘一带的年平均气温似应高于今天。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发展史上,人们往往以"唐传奇"称谓唐人小说.实际上,传奇小说的创作兴盛于唐,而"传奇"小说概念命名始于南宋,这是小说史上值得思考的一个学术问题.本文以传奇小说的衍变作为考察对象,阐述了传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唐人杂传体--宋人丽情小说--南宋末期传奇命名及其衍变,传奇小说的概念命名、文体题材特征逐渐明确,其文体类型也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唐代河南道黄河段漕路,是汉代已有通漕记载的古老漕路。其水道“湍悍”,三门底柱为航行最大障碍。唐代河南道段黄河承担漕运任务空前繁重,对航道进行过多次大规模整治工程,留下可贵的历史经验教训,裴耀卿、刘晏、李泌、李巽、裴休等为之做出过重要贡献。陕州是河南道黄河漕路的转运中心。唐朝最早于此设置地方运使。元和时运使停罢,并不表示陕州失去漕运的重要性。河南道两段漕路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汉唐时期,险峻的白帝城一带乃是三峡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其战守利害关系到长江上、中游的政局,于总体政治地理格局亦有重要影响。至唐中后期,夔州刺史多由中央官员贬谪而来,乃是峡区地位下降的前兆。而北宋景德以后,峡区中心转移到“滚西”,则标志着白帝城的最终衰落及地区政治、军事功能的大幅度降低。白帝城与“滚西”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治所城市模式:军政要塞式与经济、行政功能兼具式,峡区治所在两者问的迁移可以说是“唐宋变革”在中国腹地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居延一直处于农业与游牧两大势力的争夺之中。居延出现在唐诗中,从一开始就与边塞立功以及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紧密关联。由于与内地相距遥远,归路难寻,所以在唐诗中,居延往往用来表达浓烈的思乡之情。居延地处北方绝漠,地域辽阔,自然形态丰富,风光壮美,豁人心胸。唐诗有关居延丰富的书写,体现了唐人辽阔的边疆视野、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对刚健骨气的推举,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构成,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视野下,唐代岭南商业文化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市场形式、流通手段、对外贸易及其管理方面,都攀上了封建商业文化的高峰;另一方面,唐代岭南商业文化还遗留着奴隶制商业文化残痕,并因中原儒家文化的介入,在整个岭南文化中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隋代文学观,就其基本倾向而言,是为纠正齐梁文风之弊而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矫往过正,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见,充分显示出由南朝向初唐过渡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