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语文知识     
“正月”的读音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这是夏朝就规定的,由于古代帝王易姓受命之日不同,故作为岁首的第一个月也就不同。如商朝以十二月为正月,周朝则以十一月为正月,直到汉武帝时才最后确定一月为正月。但这个“正月”的“正”要读成zhēng.而不能读 zhèng。其最初原因据传是秦始皇名字叫赢政,“正”与“政”同音,犯了忌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立即下令把“正月”一律念成“正(zhēng)月”,这个读音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古代谜语谜语,古代称“度(sōu)辞”,发源于民间口头文学。好的谜语,有启发思路培养智力的作用.古人所作谜语,有的颇具巧思。如:“正月小,二月小,三月小”,打“人”字(“春”少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铸叔皮父簋铭文出发,首先论述了作为月名的一月和正月在甲骨文中的更替过程,再论证从西周之后,金文中没有以一月为月名者,由此证明铸叔皮父簋之“一月”在很多著录中旧释不确,当释作“二月”。并以此推断传世文献《逸周书》和《伪古文尚书》中出现的几个“一月”亦当释作“二月”。  相似文献   

3.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比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作…  相似文献   

4.
在民间,农历第一个月,为什么叫“正月”?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的六十甲子来记载月份,这叫干支记月法。由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个,而农历每年又是十二个月,所以一年中各月份的纪月地支是固定的,这叫做“建”。我国古代以哪一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代以建寅的月份——现在的农历正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建丑的月份——现在的农历十二月为第一月:周朝以建子的月份——现在的农历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直到汉武帝时,再次确定以建寅的月份,作为农历的第一个月——正月,并一直通行到现在。“正”是改正的意思。读作zhèng(音政)。因秦始皇名嬴政,为避讳,改读为zhēng(音征),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5.
元宵节     
闹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相似文献   

6.
二○○五年元旦来临之际,让我们说说“元旦”这个常用语词吧。“元旦”今指公历一月一日,它沿袭古汉语中的“元旦”而来。原来“元旦”指夏历正月初一。吴自牧《梦粱录·正月》云: “正月朔日(即初一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年节序,此为之首。”原来“元”的本义就是头、首。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 “元”的字形均为突出人的头部的象形字。古文献中不乏“元”指人头的例证。如: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5,(34)
中国农历各月份都是有别称的,它们诗意十足,个个美到骨子里: 一月(正月)“首阳”,二月“绀香”,三月“莺时”,四月“槐序”,五月“鸣蜩”,六月“季夏”,七月“兰秋”,八月“南宫”,九月“菊月”,十月“子春”,十一月“葭月”,十二月(腊月)“冰月”.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外,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许多形象、生动的典故。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中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 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 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桃月”非三月莫属了。 四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就称四月是“槐月”。  相似文献   

9.
“正月”探源在民间。农历第一个月,为什么叫“正月”?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的六十甲子来记载月份,这叫干支记月法。由于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个,而农历每年又是十二个月,所以一年中各月份的纪月地支是固定的,这叫做“建”...  相似文献   

10.
东采西摘     
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之夜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  相似文献   

11.
点亮心灯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在这  相似文献   

12.
国画所题的时间款,大都采用农历来表示。一月,可称为:正月、元月、初月、端月、孟春、初春等;二月,可称为:如月、杏月、丽月、仲春、中春、花朝等。三月,可称为:桃月、蚕月、佳月、暮春、末春等;  相似文献   

13.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在这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间热闹非凡。唐人苏味道、宋人辛弃疾为我们再现了当时元宵佳节的盛况。主持人:叮当  相似文献   

14.
元旦诗话     
韦燕 《现代语文》2006,(12):93-93
“元旦”一词来源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历月份的名称,除了按自然数顺序表示以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别称。譬如:一月别称“正月”、“陬月”、“端月”、“孟春”;二月别称“如月”、“杏月”、“仲春”;三月别称“月”、“桃月”、“季春”;四月别称“余月”、“清和月”、“槐月”、“孟夏”;五月别称“皋月”、“榴月”、“蒲月”、“仲夏”;六月别称“且月”、“荷月”、“伏月”、“季夏”;七月别称“相月”、“巧月”、“霜月”、“孟秋”;八月别称“桂月”“壮月”、“仲秋”;九月别称“玄月”、“菊月”、“季秋”;十月别称“阳月”、“小阳春”、“孟冬”…  相似文献   

16.
过春节     
源远流长 春节是我国的农历新年。它在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心目中,是最为隆重的节日。在这几天,外出的游子要回家团聚,儿女们要回到父母身边,欢欢乐乐、团团圆圆地度过这一节日。春节期间,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具喜庆气氛的日子。无论你家是穷是富、有钱没钱,春节是一定要过的,而且要过得尽可能的热闹。老北京有这样一首歌谣,唱的就是过春节:“十冬腊月好冷的天儿,缩着脖子抱着肩儿。进茶馆儿,靠炉台儿。找朋友,借俩钱儿。又买米,又买盐,又娶媳妇又过年儿。” 春节,为什么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这就要说到春节的起源了。 过春节,在我国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春节,古时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称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传说夏朝的春节,是在相当于现在的二月。直到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在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建议下创立了太初历,这才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这些关于春节的确定及变迁,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天文知识、历法研究的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17.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中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被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桃月”非三月莫属了。四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就称四月是“槐月”。  相似文献   

18.
古人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日。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云:“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后世民间以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又叫阴历新年,是我国最隆重的民间节日。过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门..日比~月协.d‘‘~月..月..目日一门卜.侧.卜甲月函~门的~月比卜口白~月自.浦.‘诵场~J..~月.‘润眯.月白该d.石月.知一月自一月.一诵‘~曰肠.月岛一碑盛一月幽一月肠~门.石月..月公一月.一J.,目..一、坡空题 1.杜甫在《壮游》中自称:“七龄思即壮. 2.杜甫常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所谓 “杜陵”是指其 3.杜甫陷贼期问得知房棺讨伐叛军失败.于是 写下《_》、《_》一几诗。 5.“细l4J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广I《_》。 6.“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川牛得拼”_1句表 达了主t甫的_的愿蚁。 7.tl:甫以组诗形式从不l司侧而来的事的…  相似文献   

20.
网上有一道选择题,涉及秦始皇的避讳问题: 《公羊传》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如秦始皇名“赢政”,为避讳把“政月”改为“正月”,且读平声,这就是今天的“正月”。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1)说明秦始皇意气用事;(2)“政月”改为“正月”是为了维护皇帝的独尊;(3)避讳是指为了尊重别人而用避开或换用某些字词的方法改变原来正常的称谓;(4)避讳只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