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月22日观察记录:小一班区域活动后,孩子们回到了活动室。不知怎么回事儿,一个原本十分安静的男孩哭了起来,喊着“奶奶,奶奶……”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我走过去问:“怎么了?为什么哭啊?”他委屈地说:“幼儿园不好,幼儿园不让想家……”听到这句话,我震惊了!幼儿为什么想家对不少刚入园的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与家庭有着众多的不同:在幼儿园,幼儿担心自己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照顾,自己的需要可能被忽视;在幼儿园,幼儿需要学习与陌生的教师和同伴相处,还需要习惯集体生活;在幼儿园,幼儿需要改变原来的生活规律,学习遵守规则,完成…  相似文献   

2.
<正>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他们往往因不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环境而产生厌食、哭闹、内向等入园焦虑情绪。幼儿园应高度重视焦虑情绪对幼儿的负面影响,采取多种有效策略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使他们“爱上”幼儿园。一、开展游戏活动,帮助幼儿“爱上”幼儿园教师可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并对幼儿园建立信任。小班幼儿离开家长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停留较长时间,难免会产生分离焦虑,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使自己成为“爸爸或妈妈”或让幼儿自己做“爸爸或妈妈”,  相似文献   

3.
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的确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在陌生的环境里,幼儿最容易失去安全感,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则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那么,如何让幼儿从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从而使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呢?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每年,我院的每个中大班都会有几名插班生进来。这些插班生大多从日托幼儿园转到全托幼儿园,由于环境的急剧改变,他们一旦离开父母,离开温暖的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师、新的同伴,很容易产生种种的不适应,如安全感的丧失、不良情绪的产生,从而产生焦虑、社交退缩等诸多心理行为问题:新《纲要》指出:“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与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明确提出要关注幼儿的不同发展要求。因此,对于插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幼儿教师必须加以关注,引起高度重视,并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干预,使插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能以愉快的情绪尽快融入到新集体当中。  相似文献   

5.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资源,是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基础。《纲要》强调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幼儿同伴群体、教师、幼儿园的设施、家庭、社区、自然环境等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资源从空间上可以分为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这三位一体可构成一个完整的资源库,  相似文献   

6.
《家教指南》2006,(5):32-33
“表达和交往活动”是法国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法国幼儿园经常开展木偶戏表演、听故事、角色游戏等活动,帮助幼儿习得新概念,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促使幼儿有能力与教师、同伴交往。  相似文献   

7.
有些新入园幼儿总觉得在幼儿园不如在家里那样自由,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各项纪津等都使他感到很不习惯.有的不愿到幼儿园,有的成天哭闹.为使新入园幼儿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与教师应当相互配合,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不要过分溺爱,使孩子变成家里的“小皇帝”.要吃什么就给什么,要玩什么就买什么.要骑马,父母就得爬下让他骑.一切部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办.慢慢地便养成他任性、执拗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入园后就觉得处处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不乐意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厌恶幼儿园.这就要求家长做到,在孩子进幼儿园前,让孩子知道:不是任何要求都能满足的,如买东西,有需要和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自由活动和区域性游戏活动中,家庭教养方式和家长素质,幼儿园中的环境、同伴、教师,社会中的网络媒介等都是引发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每年,我院的每个中大班都会有几名插班生进来。这些插班生大多从日托幼儿园转到全托幼儿园,由于环境的急剧改变,他们一旦离开父母,离开温暖的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师、新的同伴,很容易产生种种的不适应,如安全感的丧失、不良情绪的产生,从而产生焦虑、社交退缩等诸多心理行为问题。新《纲要》指出:“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与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明确提出要关注幼儿的不同发展要求。因此,对于插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幼儿教师必须加以关注,引起高度重视,并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一大转折。他们离开了温暖的家庭和亲爱的父母,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内心充满焦虑与不安。为了让幼儿很快地稳定情绪、熟悉环境,根据2~3岁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以“我的幼儿园”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以幼儿为主体,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连莲 《中小学电教》2011,(10):152-152
幼儿园的教学情境是教师为教学活动有目的设计或设置的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幼儿能“置身其中”的具体而生动的场景。其重要特点是直观、形象,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直观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为幼儿提供一个能“置身其中”进行学习活动的“场景”或“背景”:它关注幼儿的情绪体验,关注幼儿的学习经验,关注他们与教师、同伴、学习资源的互动等。在教学情景中,幼儿不再仅仅是一个观察者、模仿者和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以及和同伴、教师、学习资源的互动者。下面我们一起谈谈幼儿园教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2.
幼儿同伴选择是同伴关系的一部分,是幼儿社会交往的开端。研究从幼儿选择同伴的角度和教师评价对幼儿同伴选择的影响这两方面对某幼儿园某班的30名幼儿和1名教师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调查发现:小班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比较笼统,同伴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重要;而中、大班较小班有更加具体的同伴选择标准,更加注重同伴间的游戏体验。教师肯定性评价对幼儿的同伴选择影响小于教师否定性评价对同伴选择的影响。幼儿个体的气质、性格以及交往技巧才是同伴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完成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提高保教质量的最终目的。一、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幼儿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教师对幼儿必须充满爱,并为每一个幼儿的成长创设宽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使他们在幼儿园感到安全与满足,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我班幼儿赵杨,刚进园时就对幼儿园怀有恐惧,父母送他上幼儿园,总是抓着父…  相似文献   

14.
丁洁  廖贻 《中国德育》2008,(2):59-61
幼儿园大班的最后一学期是幼儿迈向小学的里程碑。再过几个月,他们将离开开心、难忘的幼儿园,升入小学。为了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走进小学、尽快融入和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习环境,我们组织开展了“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本次活动的目标在于让幼儿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激发升入小学的内心渴望,培养他们相互协商、合作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孩子们主动向教师、同伴表达对幼儿园生活的依恋之情。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多次提到通过教师和幼儿的“共同生活…‘共同活动”来形成探究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共同体,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一、幼儿共同体。幼儿共同体是幼儿在日常共同生活和活动中,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则的同伴群体。幼儿共同体内的儿童文化和游戏精神使其影响超越了教师、家庭、社区等任何一个方面。忽略幼儿共同体建设,会使每个极富个人特色的幼儿失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机会。因此,成人不仅要精心  相似文献   

16.
陈洪燕 《学周刊C版》2014,(8):237-238
本文对南宁市第五幼儿园中班组发放的“南宁市第五幼儿园幼儿感恩意识前期问卷”调查表中的第七个表格进行了结果分析。通过种植教育实例.从成功的种植活动和失败的种植活动两方面去研究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研究表明.对幼儿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伴、感恩社会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幼儿从家庭走入幼儿园,同伴之间的交往正式开始了。在幼儿园这三年中,幼儿是怎样开始交往的?又是如何成为班里受同伴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呢?幼儿同伴交往是一个复杂的交往系统。教育者不仅应在了解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干预,而且要针对个别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个别关注。  相似文献   

18.
石丽伟 《学苑教育》2012,(14):82-83
本文中幼儿入园适应指的是新人园的幼儿在从家庭到幼儿园这个转折过程中,能够逐渐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要求,从而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出调整,以达到接纳幼儿园生活的过程,具体标准包括情绪稳定、生活上能够进行初步的自我料理(生活料理)、乐意与教师和同伴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活动(学习活动)、遵守班级的基本规则(遵...  相似文献   

19.
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在幼儿园里时,很听话,表现不错,可是在家里却不听家长的话,甚至胡搅蛮缠,对父母非常无礼。为什么在幼儿园里的好宝宝,在家里却是个为所欲为的“小霸王”?幼儿这种行为不一的现象引起我们的深思。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认为,造成这一情况,不能简单地归咎是幼儿的道德问题,而大都是因为幼儿园和家庭在其教育要求上不一致,使幼儿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造成行为的不一。因此要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和家长、教师之间、长辈之间教育的要求态度方法必须统一。  相似文献   

20.
胡萍 《山东教育》2002,(15):28-29
“大带小”是我园一直坚持的一项特色教研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大班幼儿的责任感,发展幼儿间的交往能力,让小班幼儿体会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快乐,激发他们热爱幼儿园、喜欢集体生活的情感。随着现代化教育目标的提出,我国“大带小”活动的形式、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完善。具体做法是:一、入园之初“大带小”新生入园之初,十分依恋父母,他们的情绪也容易受周围环境及同伴的影响,我们在幼儿入园之初实行“大带小”活动,目的就是减轻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让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此阶段的“大带小”活动,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