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从营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拓展了我国的国际生存空间;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政治、 经济、文化的地位;奠定了新世纪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方向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力图展示邓小平外交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传统是影响一国外交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几千年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它包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和为贵、义以为上、见义勇为等内容。这些心理习惯和思维定势对新中国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和外交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但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它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特有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的总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能够产生并绵延不息地传承下来,其成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1、农耕基础上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经济条件;2、长期封建统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日益丰富与延续的历史条件;3、自然地理条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确立的坚实基础;4、儒学主导下“外儒内法、杂以百家”的思想局面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蕴成的文化基础;5、国际上睦邻弱小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绵亘不绝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4.
因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高校体育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中西方高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共同点是教育化价值取向、竞技化价值取向、休闲化价值取向.中西方高校体育价值取向的差异是:中国高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养生化、功名化、单一化;西方高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健身化、功利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治法律传统与人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权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传统的产物。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没有形成人权的诸种前提,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宗法关系排斥契约关系,使个人难以成长;皇权至上的一元化权力体系使个人的生活不会出现系统的分割,不会形成个人的生活范围;以权力斗争排挤权利斗争,没有形成权利思维方式;儒家的世俗性特征使它难以孕生基督教式的个人主义精神和对现实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6.
外交历来是国际关系中解决国际冲突与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然而,一国外交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美国外交就是一个曲型,它先后经历了美元、大棒外交、冷战外交。当前,美国正大力施展信息外交,推行与传统霸权意义不同的信息霸权,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信息网络作为美国外次活动的“新手段”;二是把住处交作为美国外交的“新内容”;三是以信息为杀手锏,推行“软霸权”。这是美国国家战略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征兆,促使美国外交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当今方兴未艾的信息革命,在及因此而形成的经济全球化,重视研究美国新霸权的特点,对制定中国的国家战略,不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认为它已经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分析了“和”文化对中国外交活动的影响,认为“和”文化构成了古代朝贡体系的文化基础,但在近代外交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和”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智力源泉;指出“和”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戏曲悲剧的形式和内容,是由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诸种因素决定的。由于古代戏曲作家、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观众审美取向和欣赏习惯对作家,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内在精神和价值取向上看,中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融合力和延续力,这使它成为英国学者汤因比所说的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文化。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农业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产生了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安士乐天的生活情趣等。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中国古代社会组织是以家族为纽带,在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的。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在农业宗法社会的条件下,形成了“国不堪贰”的尊…  相似文献   

10.
《学子》2003,(12):53-55
作为一个伟大时代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复兴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继承我国古代化的优秀传统,以创造这个时代的新的优秀化。中国古代化典籍可说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的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的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化方方面面的基本书籍,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读。中国古典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化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些典籍在当时有巨大意义,比如宋应星《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又比如中国传统上是个农业国,农书较多,这也是中国化里极重要的部分;还有一些炼丹的书,求仙的书,这些都过时了。除了专门研究人员之外,我们读这些东西,第一是没有意义,跟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第二是读不懂。我们这个书目是面向读的一个书目。所谓面向读,有以下几层意义:首先,对当代读有用,尤其在人生观的树立与处世知识能力的增加方面;其次,当代读比较容易阅读。部分典籍也许字稍难,但对中国传统影响巨大,一些说法被长期采用,读比较熟悉,也显得并不太难;再次,通过对这些书的阅读,读对中国传统化能够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韩国学校事故处理探析 --以韩国汉城学校安全协议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描述了韩国汉城学校安全协议会设立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处理学校事故过程中的基本职能做了说明,最后就韩国学校事故法制建设方面的若干问题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农村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职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然而,现阶段皖北农村基础教育远远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基础教育与新农村建设极不协调。因此,急需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使农村基础教育适应农村城市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稀土发光材料及稀土陶瓷材料已广泛应用到了我国的工业、农业、国防和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并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对产品进行建模、仿真、优化及新产品开发成为现代设计的一大特点。阐述逆向工程的基本概念、产品几何形状的数字化技术、测量数据的预处理技术、模型重建等,并对逆向工程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21世纪初如何搞好住区和住宅设计的基本原则、住区的功能、发展趋势和发展生态住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前后教育大发展对管理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引借企业管理理论到整合创新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在吸纳中融合发展,在层级整合中提升,在服务实践中创新,在理论研究中转型。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将创立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理论体系,将更加趋于兼容整合发展创新,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和理论实践性,多元性理论发展仍将呈强势趋向,虚拟教育管理理论将得到重大发展。研究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特征及趋向,对推进其发展及创新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欧美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及其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欧美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呈多元化格局,其中公共财政资金是基础,学费、销售、服务和合同、捐赠收入等各类非公共资金日益增长。内外部科研经费,自身的市场化经营与服务收入,规范化、专业化运作获得的捐赠收入,合理适度的学费与费用,成为欧美高等教育机构经费增长的四种渠道。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学生基础弱,课程内容、结构不适应科技发展、生产实际、学生发展需要,师资队伍、教学条件难以满足课程要求等矛盾。中职课改应关注学生特点及需要,强调从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岗位群要求,以实训课程建设为中心。同时,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要做好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Lack of access to basic education leads to diminished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capabilities, therewith furthering cycles of poverty. An equitable education system meeting basic learning needs represents not only a human right, but also a means for reducing poverty, promoting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ing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 the most populous developing nation, the majority of whose citizens live in rural areas – has been committed to universalizing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eliminating illiteracy among youths and adults aged 15–45. This study examines lessons learned from China’s efforts in these areas. It also reports on current challenges and trends in a new national initiativ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universal basic education by the year 2007.  相似文献   

20.
Lack of access to basic education leads to diminished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capabilities, therewith furthering cycles of poverty. An equitable education system meeting basic learning needs represents not only a human right, but also a means for reducing poverty, promoting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ing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 the most populous developing nation, the majority of whose citizens live in rural areas – has been committed to universalizing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eliminating illiteracy among youths and adults aged 15–45. This study examines lessons learned from China’s efforts in these areas. It also reports on current challenges and trends in a new national initiativ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universal basic education by the year 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