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标准的推出,遵义市中考化学试题出现了一些层次性、结构性的转变。分析2004至2008年的遵义市中考化学试卷可以看出,试题更加注重命题的基础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突出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以及“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等新课程理念。试题内容更加富于变化,灵活新颖,符合中考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中学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推陈出新,常考常新”是近几年中考和竞赛对碳及其化合物这一与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关系密切的知识点考查的最主要特征之一,且编拟的情景新颖的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注意科学探究”等新课程理念.本文以典型的中考和竞赛题为例,分析碳及其化合物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考有关“物态变化”的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把知识点融入到具体情景中,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与学、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突破学科界限.试题呈现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中考物理命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科渗透这些充满时代气息又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理念,同时又全面反映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它不仅考查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为此,中考物理试题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即物理知识与现代社会生活水乳交融。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这类试题。  相似文献   

6.
透视2002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已着意贯彻新课程标准这一理念:即“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命题越来越走向生活、走向综合,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现笔者就2002年部分省市的中考语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中考命题思路得到不断的完善。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普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了物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以期达到“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口、动脑平台。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笔者通过分析2008年物理中考试题,精选压强部分,进行重点分析、点评。但愿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中考中的理科综合一直把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融合在试题中,在注重考查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渗透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学科渗透和综合。为此,我们的物理复习必须紧紧围绕这几点进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中考试题更加密切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STS”意识的考查;重视物理过程与厅法,突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注重不同知识块之间的渗透,着重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实验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电功和电功率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节,由于它们集电学主要规律于一休,难点也较突出,所以新题型多.现以近两年各地中考试题为例,就有关电功、电功率的新题型进行归类解析,借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的物理中考或竞赛试题突出了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碳和碳的化合物>一章的主干知识包括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两部分.碳单质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基本规律,这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同样是中考的热点.其试题的综合性一般较强,常以时事、生活、健康、科技、环保等材料为背景设计,新颖灵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注意学科渗透"的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前沿;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推陈出新,常考常新”是近几年中考和竞赛对碳单质这一与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关系密切的知识点考查的最主要特征之一,且所编拟的情景新颖的试题较好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注意科学探究”等新课标理念·本文以典型中考和竞赛题为例,剖析碳单质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供参考·一、生活性例1(1)(2004年南宁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被美国《广告时代》评为20世纪的经典广告词之一,该广告词能体现的钻石的性质是()(A)硬度大(B)不能导电(C)化学性质稳定(D)熔点低(2)(2005年南京市)2005年5…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中考试题更加密切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STS”意识的考查;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突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注重不同知识块之间的渗透,着重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实验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电功和电功率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节,由于它们集电学主要规律于一体,难点也较突出,所以新题型多.现以近两年各地中考试题为例,就有关电功、电功率的新题型进行归类解析,借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的物理中考或竞赛试题的热点突出了新课程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注重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间的联系,重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图表、图示的信息,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以2005年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复赛试题说明.  相似文献   

16.
中考物理试题注重从课程改革新理念、新视点上考察物理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三维目标在中考试题中得到全面体现。因此,试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现例析如下。一、命题情景关注学生生活、突出社会热点命题背景更富有时代气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命题背景,广泛联系社会热点信息(工农业生产、环保、体育、交通、建筑、高科技、广告、典故等),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及“科学教育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焦点、关注当前科技新进展”的理念,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亲近社会,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对教育教学具有导向作用.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研究的深入,贵阳市物理学科学业考试命题已趋于稳定,走向成熟.我们欣喜地发现,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注重考查学生对初中物理课程多维培养目标的达成.试卷中出现了许多自主创新题,这些原创题注意挖掘本地的课程资源,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社会和科技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考查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且能自然、合理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开放性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了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推行课程改革,贯彻新课程标准,我地区于2005~2006学年度,从八年级起开始使用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和“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八年级下册教材中存在几个细节问题,现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是《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近几年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试题成为中考的热点,与电冰箱有关的题目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冰箱已进入了千家万户,《课程标准》要求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人教版教材也以“跚隅”的形式介绍了“电冰箱”相关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纵观2009年全国各地的中考物理试题,以社会热点问题和我国的科技新成就为素材的试题是其中的一大亮点,试题注重价值取向,突出时代性、科学性和开放性。体现课标中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的基本理念。这些试题较好地考察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