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0 什么是现代汉语被动式,或者说,现代汉语被动式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尤其是“信写完了”之类的受事主语句是不是被动句,等等,一直存在着分歧,各种语法著作和教科书的说法都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法中受事主语句的定义有失精细,而将“那封信写好了”分析为受事话题句的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句首的“那封信”的题元角色更应该是客事(THEME),毕竟整个句子表达非宾格性的状态义。文章认为,“黄蓉写好了那封信”兼具施事一受事义和致事一客事义。而其宾语论元的话题化操作会因语义角色的不同分别形成受事次话题句和客事主话题句。文章的启示在于.借鉴生成语法理论研究汉语语法时应该顾及汉语的构词手段及其句法实现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受事主语句具有以下特点;受事主语句的谓语动词不带宾语或只带施事,处所宾语;受事主语句中的主语可直接或有条件地后置作宾语;受事主语句可以改写成有标志的被动句,我们可以此来分清受事主语句和与事主语句在古汉语中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治汉语史者一般用“VO杀”格式来确定动结式的产生年代。文章通过分析汉魏六朝时期的相关语料,认为“VO杀”结构的存在并不是当时真实的语言事实,中古汉语的“VO杀”只是受佛经翻译文体的影响,并受制于这种独特的文体和语体的一种暂时的语言变体。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和被动句的界限一直没有定论。文章考察自《马氏文通》以来语法学者们对被动句的研究,从中分离出他们对受事主语句的看法,得出受事主语句研究的脉络,从而得出结论:把受事主语句作为一种独立于被动句之外的句子来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佛经翻译历时千年之久,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对汉语的词汇的影响尤甚。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义、词音和词形三个方面,在词义上它丰富了汉语词汇,在词音上它促进了汉语四声的形成,在词形上它促进了汉语四字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常根据有无"被"字,把主语是受事的句子分为受事主语句和"被"字句两类。受事主语句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表达句式,有自己的使用环境和表达功能。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为了满足上下文语意和结构上的要求,经常使用受事主语句,这使它的使用频率高于"被"字句。这两种句型虽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但彼此表达的意义不同。"被"字句表示主语受到的处置或影响,受事主语句则主要用来说明、描写主语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汉语中也有其他许多民族语的成分。汉代学者扬雄所著《方言》,纪录了一些南方古族的词汇。黄河以北,由于长期种族杂居,故汉语中的非汉语因素较多,主要有匈奴语、突厥语、鲜卑语、蒙古语、女真语和满语。东汉以来,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翻译事业的日益兴旺,大批的佛教和梵文的外来语被吸收到古汉语中。  相似文献   

9.
汉语拒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用语,对我们日常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汉语拒绝语的特征研究,发现汉语拒绝语具有隐含性、多样性、差异性和语境依赖性等特征,丰富了汉语拒绝语的本体研究;通过对留学生习得拒绝语情况的考察,发现留学生在使用拒绝语时会出现否定词使用不当、修饰语使用不当和受文化因素影响等问题,进而分析原因并得出汉语拒绝语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对佛教的引入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来进行的。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之初是在我国的两汉时期,并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渗透到中国人民的精神思想和传统文化当中。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依托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多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载体,汉语言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多的汉译佛经也对中国汉语在音、字、意、句法、文体等诸多方面影响了汉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宗舜 《家教指南》2001,(1):82-92
《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1-5册)收录了大量佛教文献,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得到辨认,并拟定了较为恰当的题目。但还有一些汉文佛教文献未能识别,仅标作“佛经”等。本文对其中绝大部分(个别文献残损过甚者除外)进行了辨识,拟定了题目。同时,还纠正了原书个别拟题不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佛教对汉语词语的日常用语、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佛教创造的各种神鬼、佛教行为及其场所与人们对佛教的认识评价等因素是对汉语词语产生深远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汉、藏两系佛经,由于受语言文化、译场组织,以及社会心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语体上呈现出不同特点。这种特点对汉、藏两地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佛教戒律即是佛教规定的教徒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佛教戒律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演变发展,同时影响中国古代法制.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佛教戒律观念对法制的渗透;佛教戒律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佛教戒律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三个方面.其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和时代的特点.佛教戒律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教汉语是汉语语言接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演变的机制和发展的方向。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指在梵汉对勘方法的基础上,将汉译佛经的语言与原典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与中土文献有异的语言现象,综合运用汉语史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借以明确语言接触对汉语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译佛典翻译文学选>词语注释有数例不妥,或当注未注.今为补正.  相似文献   

17.
初传汉译佛经对中国小说叙事所产生的影响并非一种显层的影响,而更多地体现在观念影响层面,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影响。其虚构叙事本质对中国小说叙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译佛典中,"譬喻"虽有多种含义,但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立的叙事文体,其性质则相当于中土固有的寓言,且具有独特的文体表现:如从组织结构言,可分成原始例证型、独立完整型和变化复合型;从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则有一一对应、一多对应、多一对应、双重并列及多重对应等关系;从寓象与寓意关系的生成机制看,则主要表现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关系联想.  相似文献   

19.
20.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佛教的研究一直被当作中国哲学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队伍和研究兴趣都偏重于哲学。但中国佛教天然地具有历史学属性,以至到目前为止,很多中国佛教史论著无论在史料解读、史料采择还是史学常识掌握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强人意之处。因此,希望这一领域能有一些历史学家的参与,一来可以使基本史实的梳理逐步精细化,同时还可以从史学角度发现一些新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