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2.
读幼儿园的时候,我最喜欢读妈妈给我订阅的《幼儿画报》、《小朋友》、《儿童时代》了。现在,我读一年级了,《小星星》成了我最好的朋友。爱动脑筋的“百变陶淘”,笑破肚皮的“开心校园”,生动有趣的“迷糊豆和小人精”,还有教我们学会读书的“星星读书会”,“一·一班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2006,我的夏天》,“我”做主;《高一进行时》,“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夜深千帐灯》下,“我”诉说“我与语文”的故事;《我·生活·语文》中,“我”逐渐明白“语文存在于生活中”;《有咖啡的日子》,“我”回忆独自远赴异国他乡的生活;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感叹《我拿什么来感动自己》;初三的日子,“我”好《想回到过去》;《十六岁,我长大了》,“我”要“用坚强和坚忍书写我的分分秒秒”;《我的故事》,“我”与你分享我过桥的故事;《我有一个梦想》,“我”要带上我腿脚不方便的外公再次感受国外的风光;《小泉首相,我想对你说》,你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我想握住你的手》,伊拉克小男孩祈望和平的降临……“我”是作文永恒的主题,“我”是作文永远的主人。“我”的作文要有“我”,“我”作文中的“我”要有个性、有故事、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东西。用我们的青春和文字,书写属于我们的花样年华;用我们的激情和语言,展现我们诗一般的生活。我们是“90一代”,我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别样青春。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吧!  相似文献   

4.
在非对话的语境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字记载历史,是中国史学传统的一种特殊笔法。《史记》和《春秋》都有不少这样的“我”字。对《史记》这类“我”字作穷尽性检查,并与《春秋》的“我”字比较,可以了解《史记》这类“我”字的特点以及与《春秋》的“我”字用法的分别。  相似文献   

5.
一书换一书     
一年级时,我梦寐以求的就是能买一本《虹猫蓝兔七侠传》。可妈妈很“小气”,她规定我必须看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才能购买《七侠传》。我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下来。当妈妈把一本沉甸甸的《三国演义》放在我手里时,我的心“扑通”一声沉入了海底。“这么厚的书,我要看几年哪!'’我发出一声悲叹,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房间。唉!我定要早日看完《三国演义》。我在心里暗暗给自己打气。接下来的几天,我便开始了我的“疯狂”看书节。  相似文献   

6.
记得是去年春天,爸爸给我带回一本《孩子天地》,没想到从此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孩子天地》既是我的好伙伴,也是我的好老师。我在《孩子天地》里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同时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孩子天地》里有“名家新作”、“自然与发现”、“艺术星空”、“科学与发明”、“大玩家”和“康乐园”等许多栏目。在  相似文献   

7.
一、《硕鼠》中“苗”字辨正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硕鼠》中“我黍”、“我麦”、“我苗”作了如下分析:说明硕鼠不仅吃“黍”,还吃“麦”,甚至连刚刚出土的“苗”也不放过,真是无所不食。  相似文献   

8.
一、《硕鼠》中“苗”字辨正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硕鼠》中“我黍”、“我麦”、“我苗”作了如下分析:说明硕鼠不仅吃“黍”,还吃“麦”,甚至连刚刚出土的“苗”也不放过,真是无所不食。  相似文献   

9.
我在《韩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二期发表了《矛盾“一分为三”观点初析》的文章(以下简称《初析》),对近一段时间来报刊上出现的矛盾“一分为三”的新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坚毅同志在《韩山师专学报》1988年第二期发表了《矛盾“一分为三”可以成立》一文对我《初析》作了答辩(以下简称《答辩》)。这很好,我欢迎。但对他的观点我仍持不同意见。现就他在《答辩》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教师之友》1997年第2期刊登了《浅谈“离离”之意》一文中认为,小语教材第三册《草》一诗中的“离离”一词应译为“一行行,一棵棵”。我对此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离离”解释为“形容野草茂盛的样  相似文献   

11.
Jay哥哥一向唱歌吐词不清,想不听错都难,在下略取一二,博各位一笑:《忍者》———“像一出怀旧的默片”听成“像猪八戒的馍”。《爱在西元前》———我很纳闷,怎么会有“爱值十元钱”?《安静》———“你要我说多难堪”听成“你要我说多难看”。《最后的战役》———“我留着陪你”听成“我流着喷嚏”,进一步联想成“我流着鼻涕”。《最后的战役》———“可是你那件染血布满弹孔的军外套”听成“可是你那件洗不完的空的军外套”。《暗号》———“没人给你擦眼泪”听成“美人给你擦眼泪”。《可爱女人》———“可爱女人”听成“矮女人”…  相似文献   

12.
恍然大悟     
我小时候特别爱听歌、看电视、听广播,可常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困扰着我,直到后来才想明白。小时候听《信天游》“我低头,向山沟”时,我总觉得是“我的头,像山狗”。你看过《新白娘子传奇》吗?“千年等一回……”我老听成“千年的女鬼”。总觉得《七子之歌》是这样唱的:“一个芝麻糕,不如一针细。”后来见到歌词才知道是“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记得《米老鼠和唐老鸭》吗?片头有一句:“演出开始了!”我总以为是“野猪拉屎了”。刘德华的《中国人》里有一句:“吴倩莲的风和雨呀藏了多少梦。”最后才知道是“五千年”而非“吴倩莲”…  相似文献   

13.
一《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句,课本注释为:“想到将来,我心里象煎熬一般。逆,逆料,想到将来。”《辞海》释这一句中的“逆”作“违背,背叛”。我认为《辞海》的注释才恰切,因为这样讲,“以”字的介词意义有着落了,介词后置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风筝》一文,近年来有不少注释、讲解的文章,就作品中的“我”以及作品的主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现就我们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作品中的“我”《风筝》中的“我”和作者自己究竟是什么关系?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反对小兄弟放风筝不过是一种艺术‘虚构’”,“《风筝》中的‘我’,根本不是鲁迅。”(闵杭生:《谈<风筝>中的“我”》,载《语文战线》80.7)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十一章《电和磁(一)》第五节《实验:研究电磁铁》,是一节分组实验课,学生写出《预习报告》,经修改合格后,到实验室进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我对《实验报告》的处理同处理作业的方法一样:先批改并作好记录,后讲评。一天,当我讲评《实验报告》中“实验结论”第三点“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时,突然一位学生举手问道:老师,“匝”是什么意思?按照惯例,我会回答:“匝”就是“圈”,“圈”就是“匝”。但我知道这种回答效果不好。这次,我把课停了下来。我先背了一段曹操的《短歌行…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2002,(Z1)
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个孩子已读初二的大人了,也是《初中生》的忠实读者。我爱爬格子,但深感写作水平低,贵刊中的“写作窍门”“阅读走廊”等栏目顺理成章成了我的辅导老师。例如《切人要创新》《“一笔双写”的美妙笔法》《避免感情表达中的“硬伤”》等经验之谈,使我受益匪浅。另外,“名人随笔”也是我爱看的一个栏目。该栏目使我对久仰大名的作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问过我:“爸爸,什么叫‘女大不中留’?”我听了一吓,心想,鬼丫头,这么小就想嫁人了?忙说:“你问这干嘛?”“我从书上看来的。”“什么书?”“你桌上的那本,嗯……《西游记》。”“胡说,《西游记》里没这句话。”“哦,不,嗯……是《西厢记》。”“《西厢记》?你现在就看这种书了,嗯?”“爸爸!”女儿不耐烦了,“你说嘛,我是看不懂嘛,我也快长大了嘛,我就是要问问什么叫‘女大不中留’嘛!”“你说呢?”我反问道。女儿想了一想,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那样认真地说:“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  相似文献   

18.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是一个《未来的秋季休闲周》要过去了。上周的事我还历历在目呢!星期一《我给自己擦皮鞋》后,骑着《未来的自行车》去学校。在路上遇到《小猪上学》,小猪告诉我《小松鼠开澡堂》了。我听后,真想去看看。到了学校。我的同桌正在看《幽默西游》这本书。星期二,上数学课时,《“0”笑了》起来,原来是0正和《“白围脖”》读笑话。作文课时,老师让我们以“我想发明××”写一篇文章,我便写了一篇《我想发明的谎言治疗机》。星期三早晨,我一来到教室,就发现同学都围在一起,原来是我的朋友正在讲《书架大楼的故事》,同学们听得…  相似文献   

19.
问答信箱     
编辑同志: 您好!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教学过程中对两个词的读音发生疑问,一是《我的老师》中的“迹象”一词,应读“ji xiang”还是“ji xiang”,我在课堂上按照“ji音教,学生纷纷举手纠错,说“迹”字应该读做“ji”。为此我查了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1971年版的《新华字典》等,读音均为“ji”。另外,在教到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其中的“薄烟”是读做“bao yan”还是读做“bo yan”?请一并赐教。  相似文献   

20.
尊敬的小静老师和可爱的闹闹:你们好!我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也是《我爱写作文》的热心读者。我原来最怕作文,并且最怕作文“溜题”。可是,读了《我爱写作文》2013年第3期“访问作家”中的《溜题》一文,我都忍不住笑出声了:原来“溜题”并不可怕,原来作家也有“溜题”的经历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