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古词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有些词语直接承袭中古汉语词义,但普通话中已不使用这些词语,如甚、舁、仰尘、夜来、瓯、钵等。“古音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  相似文献   

2.
祁县方言中有不少意义特别的实词与虚词,它们的存在对于研究祁县方言中的特征词以及句式、语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结合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理论着重分析祁县方言中几个常用的有特点的词语,揭示这些词语的意义以及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苑方言在语音层面上有种种不同的表现,最为明显的特点是两字组后字轻声词语的连读变调,变调分“非叠字后字轻声词语的连读变调”和“叠字后字轻声词语的连读变调”两类,且表现出不同的语音特点。变调的原因归结为三:不同声调的字在归属上落后于普通话的演变,方言中仍然保留有古音的痕迹;与调值的中和有关;“强势声调”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从《笨花》看方言词语在小说中的表现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建中  唐健雄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1):124-126,136
铁凝长篇小说<笨花>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明显带有冀中方言特点,特别是方言词语的频频运用,使小说的乡土气息更浓郁,历史氛围更凝重,人物形象更鲜明,为<笨花>增添了"笨"色,也显现了作者语言风格的变化.方言词语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对象,文学创作中运用方言词语须得体适度,<笨花>为小说写作恰当得体地运用方言词语提供了一个颇有研究借鉴价值的文本.  相似文献   

5.
祁门方言中“着”字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门方言中的“着”其实是一形三字(同形字)。本文主要描写祁门方言中读作[·ts′]的“着”字的几种用法,通过近代汉语的语料来探索这几种用法的来源,并与现代汉语的“着[·ts′]”字的用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河北方言中的冀鲁官话保唐片方言表达“昨天”这一概念的词形多为“列=个”。通观古代文献和现代京津冀等地的方言语音同化现象,可知“列=个”中的“列”本字应为“夜”。“列=个”的原始词形是“夜来个”,“夜”受“来”字的声母逆同化后,“来”又受“夜”的韵母同化,进一步因轻声而弱化乃至脱落,形成“列=个”。“列”类词作为保唐片方言的标志性词语,可视为保唐片方言内部存在较近亲缘关系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的“X客”族词主体是类后缀式指人的词,其中的“客”指“……的人”.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影响.“客”的高频使用最终使其意义抽象化,而形成“……的人”的认知模型,进而构建出一个“X客”的词语模,这一词语模具有较强的类推构词能力,只要符合“……的人”这一认知模型的表达,都可以构成“X客”族词.  相似文献   

8.
方言词语是充实共同语语汇的重要来源,也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对象.小说写作运用方言词语应斟酌必要性,讲求准确性,遵守规范性,考虑可读性,注意协调性.铁凝小说<笨花>频频运用方言词语,较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对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营造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也有一些用例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妈妈”考     
“妈妈”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中有着广泛的内涵,这是方言称谓词张力的体现。通过对“ma”的语音演变及“妈”字源的考察,揭示出它的同源词产生的渊源;并通过“妈”、“妈妈”在汉语方言和隐语中的应用情况,揭示出它们所折射的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避讳心理、阴阳观念和宗族血缘观念。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方言里的持续貌助词五花八门,面貌各异。普通话的“坐着”,厦门话说“坐在”,长沙话讲“坐达”,成都话称“坐到”,广州话是“坐住”……。这些情貌助词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还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般的看法是,这些语法功能相同的助词未必有同一语源,并认为这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的一个特点(袁家骅,1983,14)。近年来梅祖麟先生对汉语方言的情貌助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新见,特别是《汉语方言里虚词“著”字三种用法的来源》一文,搜罗宏富,旁征博引,深入论述了方言中的情貌助词与“着”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