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分析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多主体协同是打通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壁垒,实现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构建并实施了“一个目标、三位一体、三层融合、五个共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1335”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在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力、服务产业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宋鸽  王建 《教育教学论坛》2020,(16):277-279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校内科研平台与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充分依靠“科研育人”抓手,坚持以实践基地合作科研项目引领为导向,推进行业与企业专家进学校和专业导师进企业“双进融合”,探索双导师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健全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际科研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培养既有“卓越精神”、又有“工匠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3.
董浩存  吕向文  张宏远 《文教资料》2021,(1):140-141,161
实践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才能得到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的模式,影响基地的实践实训质量,以及基地的长效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等。本文对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中遇到的三种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浙江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探索出的“新昌实践模式”。新昌实践模式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前置到企业与基层,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课题需求清单,以高校教授导师为课题责任人、企业导师配合指导、研究生团队为实施主体、政府支持企业投入并提供运行保障,形成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产生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改革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对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处的大环境,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的有效模式和培养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创新与提升符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时代需求,是实现行业对职业性和实践性人才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应包含确立新型培养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实践培养基地等多层面的内容,需要不断丰富与提升高校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途径,实现校、企、政府多方共赢效果。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因而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大量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但目前普遍存在着企业与学校联系不紧密、企业实际参与度不高、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如何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并且以企业的评价标准来引导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达到高校人才培养适应企业社会需求的目的,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中一个热点和  相似文献   

8.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多主体协同长效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共性问题,探索建立多主体协同的“一三三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高校、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培养共同体,采用理论与实践三层递进式融合培养和全过程质量评价保障,通过共建实践育人平台、共同论证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探索教学方式、共建双师型导师团队五个重要举措,实现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过程和培养环境协同,充分调动多主体参与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以智能机器人为平台,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高了研究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湖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个案,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地方政府主导模式、高校行业对接模式、高校企业共赢模式、高校内部资源整合模式和高校之间协作模式五种。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与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及其优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全面落实双导师制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构建出了科教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耦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增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高校管理者视角出发,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从高校遴选、联合培养单位支持、政府积极作为等方面提出提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模式同质化、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笔者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了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三双—三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双基地”“双导师”“双评价”的“三双”培养方法和以“校、地、企、院、际、内”为协同体的多元“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课题研究与工程应用的交叉“融合”的“三融”机制,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析台湾地区产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台湾地区产业硕士研究生以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科技人才为目标,依托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共赢紧密结合的培养机制,通过深度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研发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成效显著。这给大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带来以下几点启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改革招生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开展联合培养,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兼顾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论述产学研协同驱动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发挥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强化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搭建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与科研转化的平台、提升企业价值创造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实现产教研融合、政企校研协同增效,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实践基地的建设,关系着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实践基地进行规划并探讨科学的运行机制,将促进新形势下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基于中国药科大学六年多来对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基地建设规划和运行机制:即通过“一条主线、二个场所、三方责任、四级培育”的“四维”定位,规划立体式实践基地群;通过“标准化遴选、多样化建立、全程化联动、科学化保障”的“四化”模式,保证实践基地运行机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不仅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更能促进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分析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需求牵引基础上,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与企业联合建立的污水处理优化运行控制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在合作模式、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点,并对该基地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一体化设计、三阶段培养、多平台支撑、过程化监管”的培养体系。设计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体系,重构核心课程及教学内容;构建三阶段人才培养过程,开展油气生产与智能家电等特色鲜明的项目训练;建设多层次联合培养支撑平台,落实校企协同过程化指导及评价机制。实践表明,培养体系能够有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驱动着来华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然而来华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存在认识高度不够、语言交流障碍和教育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来华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变革路径,即政府应加强来华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和配套实施制度建设,高校应明确来华留学“四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健全来华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输入—过程—输出—跟踪反馈”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提升来华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方案与目标定位不匹配、产教融合长效培养机制缺乏、“三农”情怀缺失等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科技特派员模式培养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实现了导师、研究生、产业发展三者需求的统一。该模式通过聚焦一批“三农”技术难题,建设一批创新性实践基地,组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导学团队,形成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厚植一份“三农”情怀,创新了基于科技特派员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长效机制。通过深度分析该模式在浙江农林大学余杭基地的实践成效,发现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该模式也被多所高校借鉴并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