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的作品被视作中国现代主义的经典,但现代性本身也在被人们不断地重新解读和认识。后现代概念的提出,既是对现代性的继承,也是对现代性的背离。后现代性所具备的解构与消解内涵又与鲁迅的历史观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在这种文化语境中来看鲁迅的《故事新编》,可以看到鲁迅在开启现代性之门时对现代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叙事表现为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鲁迅创作的现代性追求体现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启蒙与革命之间的亲和性与整合性。鲁迅创作现代性问题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近代启蒙与革命思潮的现代性整合;二,对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性追求的整体性思考;三,对后五四时代启蒙与革命、左翼与右翼的现代性整合。  相似文献   

3.
汪晖近期鲁迅思想研究涵摄了启蒙、文学、革命这三个在20世纪具有根本性的议题。其思路既延续着《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又与早年著作《反抗绝望》遥相呼应。通过对"正信"、"本根"、"心声"、"内曜"以及联系这些名词对鲁迅文学的解读,汪晖触探到了鲁迅思想坚实的内核,发掘出了内在于中国历史的现代性主体。现代性主体的展开最终呈现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悖论姿态。  相似文献   

4.
《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从越文化背景下的鲁迅成长切入,探寻鲁迅的文化之根、精神渊源及其文学创作的越文化底蕴.论著将有关“原鲁迅”的思考,从日本留学前期推前到鲁迅青少年的绍兴生活,并凸显了越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现代性价值.论著体系架构清晰,视野宏阔开放;研究注重学理,新见并呈;且展示出颇为自觉的创新意识,可贵的问题意识与责任意识.堪称越文化视野中对鲁迅的全面纵深透视之作.  相似文献   

5.
王晓初的新著《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从越文化背景下的鲁迅成长切入,探寻鲁迅的文化之根、精神渊源及其文学创作中的越文化底蕴,并由鲁迅在越文化濡染下成为现代文化精神之父的探讨中,进一步发掘越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建构中的生成性意义.这一探讨将有关“原鲁迅”的思考,从日本留学前期推前至鲁迅幼至青年时代的绍兴故乡生活;系统梳理了鲁迅精神的越文化背景的原色结构;对鲁迅不同时期的文学活动与创作等与越文化关系作了历时性思考;凸显了越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现代性价值.论著体系架构清晰,且兼论及文、史、哲学,视野宏阔开放;研究方法注重学理,论著中实证借鉴与独到新见并呈;并展示出著者颇为自觉地创新意识,可贵的问题意识与注重研究的当下意义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6.
围绕"顾彬论鲁迅"这一案例,可以考辨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在把"现代性"理论转型为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方法时的学术得失。所谓"得",是指顾《史》能将"现代性"原型,经"中国现代性"这一中介,推导出政论化的"对中国的执迷",且将其视作"中国文学现代性"来史述鲁迅,这表明顾彬作为资深汉学家在方法论上的慎思。所谓"失",则指顾《史》不过是把百年中国文学作为张扬其"现代性"阐释能量的文史道具,故其论鲁迅也就颇失水准,不仅大体规避了对鲁迅文学的纵深述评,即使偶尔言及阿Q,也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歌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鲁迅深受其熏陶与影响。但同时鲁迅又作出了自己符合时代的理性选择,使其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更具科学性、现代性与开拓性。  相似文献   

8.
《灯下漫笔》无疑是鲁迅的现代性思想宣言,在否定一切形式的主奴关系的基点上,鲁迅寄希望于"第三样时代",树立了应然性的社会理想与人格标尺。作为一种无名而精确的表达式,"第三样时代"体现了鲁迅独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并且成为鲁迅贯之一生的现代性追求。"人"的现代性自然是一方最难耕耘的土地,这正是鲁迅一生最悲观最无成就感的缘由所在;但是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终极之维的价值预设,其意义又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颇具文学及社会意义和价值,可以从鲁迅小说对明清小说思想及艺术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鲁迅对明清小说的学术研究以及鲁迅运用明清小说作为资源在其杂文中做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几个方面切入研究。但就研究总体状态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多为较直观的感受;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难以形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以来,这一研究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纵深迈进。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在中国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现代青年中,鲁迅阅读受到青春阅读的反逆和冷落。增强青春阅读的厚重感,体现鲁迅阅读的现代性,才能使鲁迅阅读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笔下,死亡大多是无"声"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祝福>中祥林嫂之死.鲁迅在"死亡"的叙事上表现的某些现代性特征与其时的文化语境天然接合,这暗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横截面.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中间物”思想表明他对于以进化论为核心的现代性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在时间意识上表现为一种被法国学者伊夫·瓦岱称之为的“空洞现时”感。这种“空洞的现时”,在鲁迅那里经常转化为“沉默”的主题与意象。“无声的中国”成为鲁迅笔下的中国现代性表征。然而鲁迅的“空洞现时”感并未导向彻底的空虚和沉沦,而是在对于“空洞现时”的揭露、表现和批判中,与这个时代构成了一种被福柯称之为“英雄现时”的关系。鲁迅在悲观与虚无之中奋起反抗,使悲观与虚无成为现代人的意义的试金石,使“空洞的现时”变成了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的现时”。鲁迅以其对“空洞现时”的克服与超越完成了自身的英雄化。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反映着他现代的民族的文化视野,其出发点在改革他面对的文化和人生的痼疾,推动中国文化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他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贯穿着他的“立人”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他当时召唤“精神界之战士”出现,包含着对传统的现代性和启蒙现代理性的批判。研讨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经“三次研究高潮”的中国边疆学产生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但共享了一个基础语境,即“以现代性为锚”,可视为对现代性的自发性、自觉性或自反性的回应。现代性概念的牵引下,一方面,中国边疆研究和治理确立了议题、内容甚至目标;但另一方面,中国边疆的复杂性也被部分忽视和遮蔽。聚焦于“边疆性”概念的理论研究并结合民族志案例对边疆治理实践的考察,不仅可以简明勾勒出现代性对中国边疆研究和治理的具体锚定,即“国家性”和“一致性”;也能反过来揭示现代性所造成的遮蔽,即“地方性”和“异质性”。由此在深化对中国边疆的复杂主体与复杂体系认知的同时,促成“以边疆性为锚”对现代性内涵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本力图从卢梭这个视角,重新考察和探讨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意义。对卢梭观点的认同与批评涉及到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进步与保守、启蒙现代性与化现代性的对抗和冲突,也涉及到西方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的处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鲁迅《故乡》是一篇具有深刻的现代性的文章。现代性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大变动时,在个体要求发展与社会现状的压制之间的矛盾状态中,心理寻求突破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表现为新旧交替时心理景况上的迷惘与矛盾。在写作技巧上,《故乡》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抽象、象征、隐喻。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形成文学史上“这一个”的独特风格与文化现象,对鲁迅小说的解读,长期以来,主要是从社会学,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对其现代性生存意义和哲学意蕴的向度进行的。本文拟从鲁迅叙事本体的角度试叙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策略及其先锋色彩。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总的来说研究并不充分。建国前多是精当的直感;改革开放前论文不多,却基本确立了这一研究的范式;改革开放后在鲁迅研究获得全面成果的同时,这一问题的研究显得相当薄弱。目前,现代性的关注成了显学,研究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9.
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江苏省鲁迅研究会、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和三江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鲁迅诞辰25周年逝世7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6年10月12日至14日在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集聚了来自省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40余人,收到会议论文20余篇。会议围绕“鲁迅与当代文化建设”的中心议题,从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富于建设性和启发性的研讨。本次研讨会的一个学术重点在于探讨鲁迅与现代性问题。南京大学包忠文教授指出,鲁迅所追求的现代性,贯穿着“立人”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他对“精神界战士”的召唤包含着对传…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伤逝》可能是最独特的一篇。这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其文风与作者的大多数文章有很大的区别。《伤逝》并不是简单的爱情小说,它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在表面的爱情悲剧之下,《伤逝》更强调"未说"的重要性,也就是现代性价值的去向。鲁迅在建构这篇小说时,采用了复调的现代性理解,至少包括了个体自主性、自反性、社会性三个不同的现代性维度。这是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是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