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根据教师在此过程中认识对象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把握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浅层教育观念的形成、实践操作形态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理论形态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以及个人教育风格的形成四个阶段。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其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有助于在实践中有效地促进教师适宜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与社会倡导教育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和社会倡导教育理论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理论特征、表现形式、存在意义、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作用等方面;其联系则体现为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正确认识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和社会倡导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社会倡导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追求教师培训效果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关注的闸题。关注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对追求教师培训效果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任何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都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要根据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安排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培训策略及方式。  相似文献   

4.
追求教师培训效果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关注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对追求教师培训效果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任何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都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要根据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选择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培训策略及方式。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观念作为教师个体成长的“伴生物”,是教师文化的核心构成元素,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依据结构功能理论,教师身处和谐社会体系之中,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体系结构的规约,教师教育观念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来自学校或其他专业团体的外部支持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冲突理论则认为,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其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教师进行主动社会建构的结果,教师应该担负起建构个人教育观念的主要责任。而符号互动理论则强调,个体不能无视和脱离社会结构与情境的影响,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教师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对话、沟通的动态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观念作为教师个体成长的"伴生物",是教师文化的核心构成元素,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依据结构功能理论,教师身处和谐社会体系之中,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体系结构的规约,教师教育观念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来自学校或其他专业团体的外部支持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冲突理论则认为,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其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教师进行主动社会建构的结果,教师应该担负起建构个人教育观念的主要责任。而符号互动理论则强调,个体不能无视和脱离社会结构与情境的影响,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教师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对话、沟通的动态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论教师的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及其外显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师的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基础。教师的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外显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信息提取、概念化、组织与系统编码、外化表达四个阶段。对教师的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外显化的过程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把握和促进教师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的外显化,进而促进教师主动的、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庞丽娟  易凌云 《早期教育》2006,(1):I0003-I0003
1.对教师个人而言,要实现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向外显性个人教育观念的转化,教师必须揭示、分析自己已有的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这种揭示和分析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反思自己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过程,这种反思过程不但可以使教师及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出调整,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成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基本理论问题:内涵、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教师有关儿童发展和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的个体性看法;它的结构从各个观念来看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从观念系统来讲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具有个体性、内隐性、情感性、相对稳定性、情境性与开放性、实践性以及非一致性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教师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探究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有助于了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进行的个案叙事研究发现,专业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推动力,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境遇中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性是情境性与行动性,方式是反思研究与自主建构,成熟的标识是具备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  相似文献   

11.
幼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根据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幼儿教师的课程理解可分为正式课程理解、个体课程理解和超课程理解三个层次。影响其课程理解层次的因素既有幼儿教师的职业地位、工作环境、园所教学文化等客观因素,也有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个人能力及个体经验等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深化有关教师教育观念的研究,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概念及其所衍生的各种意义。提出和研究“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理论基础有:个体哲学的诞生与凸显;“前见”的合法性与积极意义:“认知图式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知识观的转变与“个人知识”的提出。通过对这些理论基础的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的深入提供某些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Attempts to build bridges between Kierkegaard and current educational debates or dilemmas are in danger of appearing facile to friends of Kierkegaard, and opportunistic or irrelevant to each opposing side in educational controversies. In hope of reducing such extravagant risks, this essay explores some aspects of Kierkegaard on communication and on ways of being, i.e. his spheres or stages of existence. Communication through ways of being seems relatively straightforward. Communication across ways of being can seem either absurdly complicated or (if aiming at unravelling such complications) wonderfully illuminating. This Kierkegaard could become a creatively awkward, Socratic partner in educational attempts to critique and deepen current accounts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narrative and accountability, reason and justification,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of course) moral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with or without 'spiritu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political 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Wittgenstein found in Kierkegaard one lifelong Socratic conversation partner. If other educators can do this in their own ways, Kierkegaard can still breathe more lively passion into the cold embers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s.  相似文献   

14.
论知识观的演变与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观与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依存关系,是构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前提.随着知识转型以及传统知识观到现代知识观的演变,教育价值观也经历了从古代理性主义、近代传统教育价值观到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发展.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知识观的发展要求教育改革主动调整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实现知识在教育中的双重价值,更好地促进教育、社会和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Using cluster-analysis in a sample of 65 Norwegian 10th graders, we identified subgroup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knowledge combined with relatively low beliefs in personal justification of knowledge claims, as well as subgroups characterized by the opposite pattern of knowledge and personal justification. Moreover, the high knowledge/low personal justification groups differed with respect to the strengths of their beliefs in justification by authority and justification by multiple sources. After having read multiple conflicting texts on a science topic,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increased their knowledge about the topic and lowered their beliefs in personal justification, combining this pattern with higher beliefs in either justification by authority or justification by multiple sources. The subgroup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knowledge and relatively low level of personal justifi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strong beliefs in justification by multiple sources performed best on a multiple-text comprehension measure. Theoretical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语文的育人功能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建设、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然而不论是人的建设还是人的发展,都要依赖于道德冲突的妥善解决。道德冲突的解决是语文育人的任务之一,同时道德冲突的解决过程其实也是语文育人功能的发挥过程。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普通存在道德冲突解决缺失的现象。本文试图针对这一现状探寻对策以更好地发挥小学语文育人功能,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经验。教育的目的是同个人生长,整合和自主等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能动的个性完善过程。但是不同人本主义学者强调的是学生个性中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反映在教育过程中还是有重要区别的,其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都会不同,所以,比较不同人本主义学者的观点,有助于整体全面的认识、把握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