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显宇 《考试周刊》2012,(71):32-32
王猛遗嘱"不以晋为图",与王猛帮助苻坚统一北中国的行为完全不同。王猛并非看到了东晋的强大,而是内心中存在强烈的民族情感。因此,王猛可能帮助苻坚灭亡非汉人政权的前燕,而不愿意帮助苻坚攻打汉人政权东晋。  相似文献   

2.
“辞赋”即赋.《楚辞》之“辞”非文体名;“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与赋平列;用赋的手法所写之论,通于赋而非赋。故《全汉赋》当收汉人之“骚”,而不应录《非有先生论》。汉人为赋少有序者,所谓“序”,多为后人缀史辞为之。《全汉赋》仍其旧而不加说明,略欠辨正之功。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边政学与边域研究中汉人主体②的缺失,以清末民国新疆汉人研究,补缺边政研究和汉人社会研究;论述近代新疆汉人源流和其文化认同,以及汉人主体社会的生成;抽绎此研究的历史与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昉 《大连大学学报》2023,(5):64-71+78
清代诸帝大都不同程度地要求王公贵族避免沾染“汉人习气”,其中以清高宗弘历为甚。弘历眼中的“汉人习气”指向非常模糊。满族王公贵族对汉族传统文化的仰慕和效仿,均被视为“汉人习气”。弘历甚至将当时已经出现的八旗游惰现象也归因于“汉人习气”的浸染。弘历曾多次以浸染“汉人习气”为由训斥王公贵族。这种贬斥反映了弘历对汉族的戒备,并以此来控制王公贵族。仁宗颙琰、宣宗旻宁也曾斥责沾染“汉人习气”的王公贵族,但是力度和频度都远远不及弘历。随着清朝国势日渐衰落,晚清诸帝对“汉人习气”的贬斥也就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5.
王恺 《科技文萃》2005,(8):10-13
中土文明原来自南而来?汉人和藏人的关系居然比汉人和越人、汉人和苗人的关系更为接近?福建地区的居民大多数是北方汉人?这些问题的答案居然隐藏在一门崭新的学科:分子人类学之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唐代吐谷浑墓志的分析可以看出,入唐后,吐谷浑诺曷钵家族已经出现了汉人的郡望观念,并逐渐恢复了慕容鲜卑民族意识。他们热衷与汉人联姻,在婚姻选择上已经具有了汉人的门第与文化观念,并希望借助与汉人联姻来提高自身的社会文化地位。诺曷钵家族因受汉化影响较深,汉文化水平较高,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7.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划分旗籍和民籍,对汉人补缺加以制度上的限制。旗缺作为满、蒙、汉军八旗组织内部的官职名额,更是将汉人排除在外。但纵观清初补旗缺人员之身世,尚有汉人担任副都统、将军等特例存在,且康熙朝居多。清初汉人补旗缺这一反常现象,是清朝统治者缓和尖锐的满汉矛盾、稳固统治与加强沿边海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对英汉人名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研究,使人们对于英汉人名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12世纪末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对当时的亚欧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金末元初的汉人地主武装就是在蒙古对金战争中兴起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割据统治半个多世纪的"汉人地主武装"。金末元初汉人地主武装的兴起主要是由于蒙金战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红袄军的李全、花帽军的郭仲元和中原的地主武装张柔、史天泽等;金朝对汉人地主武装的态度和政策是前期怀疑反对、中后期放任,而蒙元对汉人地主武装的态度和政策是前期全力招集争取,中后期不得不用、却不敢重用;金末元初汉人地主武装兴起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护人民和恢复生产,二是加速了蒙元灭金和统一全国的进程,三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了野蛮落后的蒙元。  相似文献   

10.
辫子和小脚是清朝的两大陋习。自1644年清军入关后,征服了广大明朝统治地区,为了维护本民族风俗,颁布(?)发令、易衣冠法令,强迫汉人满化,并以汉人辫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与此同时下令禁止汉人缠足。辫发易服政策虽然成功,然而,缠足却屡禁不止,清朝反而成为自宋以来缠足最兴盛的朝代。本文围绕清朝的禁足令,试从清朝满汉民族矛盾、汉人士大夫思想及当时民情出发,分析清朝缠足之风屡禁不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典范,以百科全书式的容量,展现了满清时期丰富而广阔的社会内容。其衣、食、住、行、语言、称谓、家庭礼仪、精神以及文化传承等,都是研究民俗学的绝好资料。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认为“曹雪芹笔下反映的那些家庭、饮食、衣著、礼数家法,多系满俗,断非汉人可以冒充。”①其实,《红楼梦》所反映的民俗并非满族所独有,它还包括蒙古、达翰尔等北方民族习俗在内。可以说,政治上,满洲旗人是统治者,文化上,汉人占绝对优势;汉人羡慕旗人贵族的豪势,旗人又羡慕汉人的文化,互相影响,在生活习俗饮食起居、言谈礼仪上构成了有汉有满,有南有北的社会习俗。②在这些繁杂的社会习俗里,时刻有“酒”的出现,而且作者也用相当多的笔墨描述了满清时期的酒俗文化现象,笔者在此将着重探讨《红楼梦》中酒演变以及“酒”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个不同的人群融进了汉族大家庭。边缘人群汉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认同危机——歧视他者的‘汉人’,常也被自称‘汉人’者歧视。  相似文献   

13.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羌地汉人作为羌地的特殊群体,在羌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钥匙"的角色,对开启羌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羌地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羌地汉人这一群体的研究较为缺乏,有关羌地民族史的研究也主要以羌人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往往忽视汉人群体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羌地汉人社会历史的研究,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汉画像中有许多表现道教升仙长生思想的图像,而神蹻也是常伴升仙者左右的神性物.神蹻是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是汉人不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的体现,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神蹻也是汉人忧患意识的焦点性栽体、得道主体观的象征和其社会性孤独感的变相表现和避难所.  相似文献   

15.
也许是历史     
肃顺对满人暴戾,对汉人谦恭,他曾对人说:"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笔厉害得很。"故其受贿,亦只受旗人,不受汉人也。汉人中有才学者,必罗致之,曾国藩、胡林翼之握兵柄,亦皆肃顺主之。辛酉政变,肃顺被捕,亦与其得罪满人戚贵有关。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立刻命令曾国藩火速查办。曾知道洋人难缠,临行前给儿子写好遗书,准备以死赴任。到任后,曾国藩屈从洋人的意思,先后  相似文献   

16.
试论唐诗用典的宗汉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宗汉缘于唐代与汉代具有多方面的可比性,符合诗歌隐秀含蓄的艺术需要;仿效汉人做诗的风格和方法。唐诗用典宗汉意识的表现主要为直呼唐朝为汉,借汉人名;借汉代事;用汉地名;用汉时物;用汉时官名;用汉人著作典等。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北魏政权中的汉人是以传播先进的汉文化而在政治中立足,他们对北魏的军事力量影响较小。这实际是一个误解。北魏军事力量中,不能忽视汉人的存在,汉人不但在军事谋议上,而且在军事力量本身,都对北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画像中有许多表现道教升仙长生思想的图像,而神踽也是常伴升仙者左右的神性物。神踽是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是汉人不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的体现,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神蹯也是汉人忧患意识的焦点性载体、得道主体现的象征和其社会性孤独感的变相表现和避难所。  相似文献   

19.
正【故事新编】鼠国史官说古代汉人没有其他通讯手段,发现敌人来侵犯时,就点燃狼烟报警。他说如果鼠国边境线上执勤的士兵,也用这种方式报警的话,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并及时地把信息传递给鼠王。鼠王不解,问:"为什么非得用狼粪  相似文献   

20.
植物意象是两汉诗歌作品中的重要意象类型.汉人有感于其随时序而荣枯的特性,在对这些植物展开书写时,往往援之以譬己身,通过对植物盛衰生死的描绘,抒发自身对生命短促与时间永逝的感慨,这些意象彰显了汉人诗歌中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汉人于墓前植树的传统,也使得松柏、白杨等树木类意象常与书写死亡的诗歌相伴而生.结合上古神话中群帝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