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切萨雷·贝卡里亚到底是功利论者 ,还是报应论者 ?”虽然是个老话题 ,但在我国对此问题的回答仍是争论不休 ,文章从刑罚权的起源 ,刑罚权的行使、刑罚的目的三个方面 ,即贝卡里亚的相关观点进行了剖析 ,从而确证出近代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是刑法史上第一个倡导法律报应 ,第一个把报应论与功利论进行折衷的一体论者。  相似文献   

2.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南宋永康学派的陈亮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功利德论:反对理学空谈道德性命之说,肯定道德的功利性。在伦理层面上,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提倡才德并美、济时达务的理想人格;在政治层面上.主张德化为本,杂王霸、会事功的富国强兵之说。陈亮的功利德论在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全面理解道德的内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基从小受教于永嘉学派传人,和永嘉学派有师承之实。他承绪事功之学,以“见于行”、“措诸用”为旨归,和永嘉学派有共同的事功理论;他“敬以一之,仁以行之”,和永嘉学派有共同的事功实践;刘基和浙东事功学派、永嘉学派诸领袖虽然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却有着共同的事功目标,通过经世治国。取得共同的事功业绩。  相似文献   

4.
薛季宣是永嘉事功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事功思想与程朱理学在理论侧重上有着显著的区别。若要捕捉这种显著区别下的内在本质,需要从“义利”关系着手。比较传统义利观与薛季宣的义利观可见,薛季宣的义利观在大体上表现为“以义为本”“利义之和”两个特点。其中,“以义为本”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义本利末”的价值观念;“利义之和”则强调了“利”的工具性作用,以及“义”的实践内涵。两者共同施力、互相影响,最终促成了薛季宣思想的“事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他的事功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傅良是南宋中兴时期永嘉学派的著名学者和文学家,其文学思想有独到之处。他的文道观属于理学家一脉,又植入事功因子:他重视作家节操,主张作家应胸怀家国;他倡导中正平和的诗风,讲究诗歌声律。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是艺术功利论者 ,他把戏剧当作一种思想启蒙和革命宣传的重要武器与工具 ,但他又谙熟戏剧艺术的自身特点与规律 ,因此 ,他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反对动辄给艺术家和戏剧作品“戴帽子”、“打棍子”等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做法 ;他站在马克思主义功利论的立场上 ,针对当时重思想、轻艺术的“左”的倾向 ,提出并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从而丰富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在广采博取中外文化的基础上 ,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实现戏剧的民族化 ,是周恩来戏剧观念的又一重要特征 ,也是他一贯主张和毕生追求的艺术理想 ;此外 ,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卓拔的艺术鉴赏力 ,进一步升华了周恩来的戏剧观念。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永嘉学派以其“事功”特点“衷八百年而复兴”。许多温州仁人志士重新看到了振兴区域文化的曙光。林损作为温籍知识分子,在北京大学执教期间继承和发扬永嘉学派思想,是北京大学温州学派的中坚分子。围绕永嘉学派与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关系,考察林损对永嘉学派的传承与发展,以期窥探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及民国时期复杂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8.
《孟子见梁襄王》是孟子转述自己和梁襄王的一次对话 ,围绕“定于一”的问题展开讨论 ,阐述了“天下定于一”的王道思想。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战国中期 ,诸王侯为争夺霸权逐鹿中原 ,政治一片混乱。面对天下滔滔、江海横流的局面 ,身为没落贵族的孟子感到了失落的悲哀 ;另一方面 ,又产生了拯救天下的愿望。他来到魏国 ,向梁惠王阐明了“与民同乐”和实行“仁政”的道理 ,试图为这位被功利迷了心窍的君王指点迷津 ,但孟子的努力失败了。梁惠王死后 ,梁襄王即位 ,第一次召见孟子 ,孟子出来即语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在孟…  相似文献   

9.
霍桑代表作《红字》的主题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道德学派提出《红字》的主题是人类之罪,反映了作者清教徒式的罪恶观,但霍桑对待男女主人公模棱两可的态度却又使人对此产生怀疑。女权主义研究则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而小说蕴涵的女权色彩却又被霍桑字里行间的嘲讽所冲淡。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而小说中对复辟和恢复秩序的偏好倾向却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革命保守、怀疑的态度。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然而,在小说中却找不到由一条主线贯穿的、统一的文化“神话”。这一切源于霍桑的模糊风格使小说具有多重的复杂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各国刑法几乎毫无争议地对既遂犯和未遂犯采取了区别处罚的立场,然而在理论层面,关于区别处罚是否合理却长期存在激烈的争论.迄今为止,区别处罚论者从报应刑论和功利刑论的视角提供的所有理据均缺乏说服力.区别处罚论不但有违报应正义,同时不利于刑法法益保护目的的实现.对区别处罚的批判引向了对传统刑法“结果中心”的犯罪观的质疑.依据改革论者的主张,结果理应被排斥在犯罪的定义之外,结果不应影响刑事责任的轻重争有无.这种立场符合现代刑法的理性追求和公平理念,对传统刑法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是不可回避的.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教育功能观的代表功能主义从其对现代社会的特性——“绩效社会”——的体认出发,认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作用重大,尤其在社会的流动性、平等化方面更是如此。这一理论命题遭到了对教育功能持激进态度的冲突论学派的挑战。冲突论者认为,功能主义所提及的教育功能只是一种表象,教育的实质在于“复制”社会关系,教育的作用不仅被夸大了,其平等与流动作用更是微乎其微。统而观之,功能主义者是从社会→教育这一角度审视教育的功能的,而冲突论者更偏重于从政治、经济→教育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的功能,二者的观点因而都有失全面。基于此,将它们统合起来,应该是认识教育功能的理想之途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的事功思想是对事功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重视世事,并从世事转移到对人生活态度的改变上.梁漱溟提出,当前儒学的发展必须以世事为对象,并进而向内用力,反求诸己.冯友兰认为,生活方式要合乎道德的规律和体现活的意义,即根据眼前的新事给出新的说法.牟宗三认为,人的“智的直觉”即本心、良知,它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从现代新儒家的说法中可以看出,事功与教化是一致的,事功是实现教化的方法和手段,教化是事功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叶适的经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适作为追求事功的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具有许多重要而有价值的经济思想。他反对“抑末厚本”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追求一种类似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想目标:他还理财是为了富民,希望建立一种小而不费的廉价政府。叶适的这些主张,是适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不仅对南宋以后温州的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构成当代温州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传统文化背景及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孟子官德论     
孟子主张“发政施仁”(以德治国),“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实施“仁政”者,必须守“仁”有德,“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官吏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修德正身,施德泽民,育德安邦。这就是孟子的官德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我国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他独特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今天看来闪现着难能可贵的人本主义平等教育观的光芒。以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体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心理特性三方面,可以对孟子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明清曾子故里之争及其余波李常松李莹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是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颜子、孟子合称“四圣”。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公元627年到...  相似文献   

18.
以往国内学术界都把“经世致用”之学,最早追溯至以南宋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学派”。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认真考证,认为“经世致用”之学的最初发源应是南宋胡宏、张栻所创立的湖湘学派,经过明末清初王船山的系统阐述与丰富发展,至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而大盛于湖湘大地。  相似文献   

19.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的公共管理核心思想,通过“分”与“和”的管理策略,以及“养民富民”的具体措施,再配之以“善政教民”,从而展现出了封建社会早期相对朴素但影响极为深远的儒家学派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20.
在学理上,传统学者认为“道义论”和“功利论”相互对立,这是西方近代以来伦理学思想的两条主线。然而,“道义论”和“功利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它们统一于人的价值,二者的统一是社会和谐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