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和书法家,他于1880—1884年随清国公使黎庶昌出使日本。杨守敬在日本期间,传艺授徒,广泛交友日本艺术家,兴起了以他为首的日本"前卫派"书法门派。日本书法界尊其为"日本书法之祖"。本文通过当时日本书法界最负盛名的"三驾马车":松田雪柯、严谷一六、日下部鸣鹤中的最长者松田雪柯的《雪柯日记》中相关记载,研究杨守敬与日本书艺界的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2.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12,(1):2-F0002
<正>入大学前,讲过一些书,但总理不清头绪。初入辅仁大学历史系后,仍茫茫然。那时允许跨系选课,同舍一位高年级学兄建议我选中文系的"目录学,说是曾得益不浅。我接受建议选了这门课。授课老师余嘉锡是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著名目录学家。他指定以《书目答问补正》为教材,分两年讲四部。他上课时,手不持片纸,依《书目答问补正》编次,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其学问之渊深,令人惊叹,而我却不知其所以然。后见余老师在他的著作中曾自称:"余之略知学问门径,实受《提要》之赐也",始稍有领悟。他的学问从读《四库提要》这部目录学著作入手,并把这部书作为自己终生的研究对象,留给后人《四库  相似文献   

3.
杨守敬(1839- 1915),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版本目录学家和书法家、藏书家。他一生埋头学问,著述宏富,收藏丰硕,书艺精湛,其书  相似文献   

4.
五星红旗插上天安门城楼前50个春秋,郭沫若在他的著作以及一些零散的书信言谈中,时常论及孔子和他的学派。这种论及不是随意性的,而是严肃的。他说:“我对于孔子的思想自信还相当有点研究,我不是盲目地崇拜他的人,我也不是盲目地攻击他的人,他是怎样我还他怎样……这是我研究孔子的态度,也是我们研究一切学问应该取的态度呢①”。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如何“还他怎样”的呢? 一、给“混沌的学界”“独创一线”光明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反对“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的孔教②被视为反封…  相似文献   

5.
米芾与黄伯思都是北宋晚期杰出的书画鉴定家,其代表著作《书史》与《东观余论》中保存了不少二人鉴定书法作品的记录。相比较而言,米芾的书法鉴定主要基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常利用物料进行综合考量;黄伯思学问博洽,注重史料记载,也十分注重作品文辞所包含的时代特征。同时,二人皆注重书法艺术的自身特点,能灵活运用文献记载,都流露出崇尚古法的美学倾向。由于二人出身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对文献的运用有较明显的区别,成文目的也不尽相同。学养深厚的黄伯思还曾批评米芾"疏略甚多"。二人书法鉴定的差异,正显现出艺术家与学者的不同风范。  相似文献   

6.
孫衛國 《中国文化》2012,(1):147-162
郑天挺(1899-1981)是中国著名的明清史专家,翻开任何一本有产中国20世纪明史研究概况的著作,几乎无一忽视郑天挺的重要地位。但他对明史学界的独特贡献,在明史领域的独到见解,即使回顾与总结性的著作,以及产注郑氏史学成就的论文,也鲜有详细介绍。在明史研究领域,郑天挺既没有在清史领域像《清史探微》那样的标志性专著,甚至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亦不多。可是,却无人否定他对於中国20世纪明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与“中华学”貌似而神异。这两门学问的研究目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学问特性等均不相同。弄清两者的同与不同,将有助于中华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光绪二年(1876)清廷开始派出驻日使节,从此之后,除使节外,也有民间人士到了日本。他们在日本期间都写有日记或著作,记述了所见所闻,其中包括观看到的戏剧演出的种种情景(在此以前,中国有关日本的著作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述)。这些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笔者对日本文化的认识,作为一个“窗口”加深了国人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并为中日文化交流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光绪五年(187则早期维新人士王韬在帐桑游记冲记下了观看们传事迹始末》一剧后所写的剧本梗概和观后感——长诗切传曲人王韬很注重们传事迹始末卜剧的社会教育意义。在梗概中…  相似文献   

9.
高峰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期)上发表了《为什么是“新宋学”——陈寅恪文化学术理想》一文,结合陈寅恪的著述和治学经历,主要探讨了陈寅恪“新宋学”的内涵与意义。他认为陈寅恪首倡“新宋学”的概念,其内涵是指“宋学的规模和成就、宋儒的解经方法、宋贤的史学‘考据之学’(长编考异之法)乃至宋代的民族主义”。此文不乏...  相似文献   

10.
谁也不十分清楚罗杰·培根活了多久。他大约于1220年出生在英国萨默塞特郡的伊尔奇斯特镇,1292年与世长辞。尽管人们谁也不会忘记他是放大镜的发明者,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位科学家和哲学家。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绝大多数有关科学的设想和见解都来自古代人的著作,而其中很多的认识是建立在迷信思想基础之上的。这位杰出的人物曾就学于牛津和巴黎,早年在巴黎教授过艺术。后来于1247年返回牛津,攻读当时被认为是新兴学科的语言学、数学、光学、炼金术和天文学。培根经过十年的实验和研究,对其工作和周围  相似文献   

11.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就其本人而言,他早年精通学问,学作圣贤,后从戎理政,位居高官。在学问方面,他对于历史、古文、书法、理学、典章制度方面都有造诣。曾国藩一生中令人可圈可点的还有他的用人之道。曾国藩的用人之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看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提拔和培养。曾国藩对其弟曾国荃说:“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义,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可见,曾国藩对人才十分重视。如果一时找不到最合适的人才,曾国藩认为可以通过培养、雕琢,造就有用之才。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流行着把学问三分为义理、辞章、考据的观念。后来曾国藩出於时代的需要,加上偏于应用的“经济”(即所谓经世之学),於是又出现学问四分的观念。①后者虽未能完全覆盖前说,却也同样流行。  相似文献   

13.
宋体字的创始人是谁?我国书法字体,历代都是以书法创始人(或代表者的姓名)命名的,如柳公权的书法称柳体,颜真卿的书法称颜体。唯有宋体字以朝代为名,这是为什么呢?宋体字的创始人是宋朝秦桧。秦桧,状元出身,在书法上造诣很深,他总结前人书法之长,自成一家,创...  相似文献   

14.
<正>18世纪爱尔兰著名小说家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1713—1768)在英语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这位大师一生只创作过两部小说——《项狄传》(Tristram Shandy,1759—1768)和《多情客游记》(A Sentimental Journey,1768)。批评界大多将研究重点放在《项狄传》上,却少有人重视另一部著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杞 《华夏文化》2005,(3):52-53
杨守敬(1839-1915),清末历史地理学家与版本目录家,字醒吾,湖北宜都人.从青年时开始,就酷爱收集图书,特别是古代秘籍.他24岁时入京会试不中,却考取了景山官校教习,一有空隙,就到北京琉璃厂去搜集书籍及碑版文字.  相似文献   

16.
李欧 《世界文化》2008,(7):12-13
提起弗洛姆,首先就会想到他风靡全球的著作——《爱的艺术》,此书在1956年出版后,被译成了二十多种文字;作为一本专业性极强的哲学著作,居然成为畅销书,实为罕见。在国内各大学的图书馆里,此书的中译本(有三种译本),也常常是借阅人数最多的书之一。或许,此书得到广泛关注,首先来自于书名,毕竟,对“爱”的感受与思考,几乎人人皆有。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文学艺术家也呕心沥血地去探讨,不过,在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的著作中,弗洛姆的书则卓而特立。尤其是对于处在“现代”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中困惑的人们,可以说是醍醐灌顶,领悟了他的思想,就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正"困学希得未糊涂,日伴诗书意不孤。笔墨堪托资老健,老来兢兢何为乎。"这是先外公王颂余古稀年后的感言诗,道出了他晚年的心境。也就是在此后不久,他彻底撂下画笔,专事书法创作,以至于后来的年轻人都以为他是一位在书法上颇具创新意识的著名书家,而忽视了他在山水画方面所做出的突出建树。老一辈人都知道,此前的王颂余在画坛的影响力是远超书坛的。对此,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曾把中国从董仲舒到康有为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经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朱熹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继孔子之后影响最为巨大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实他首先是一个经学家,其著作也主要是经学著作,研究其理学或者其他思想本来都应该建立在对他经学研究的基础上.然而,历来人们都主要把他作一个理学家来研究,集中研究朱熹的理学思想,而对朱熹经学思想的研究几乎留下大片空白.与朱子学的其它分支相比,朱熹经学的研究显得相当滞后,一般在现代学者的专经通史、断代的经学史及较少的几部经学通史中有相关的章节对朱熹经学进行了简要的研究.这些研究固然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对朱熹经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发掘:专经通史只是关注朱熹经学的某一个方面,其中研究较多的就是朱熹的<诗经>学;<尚书>的通史当然只着重蔡沈的<书集传>,至于朱熹的<易>学、<春秋>学和<礼>学则是少有论及.此种情形下,蔡方鹿先生的<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656页,49万字.以下皆简称为蔡著)的出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朱熹的经学思想的专著,是对朱熹思想研究的新突破新开拓,填补了朱子学与经学(宋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我和建平君相识多年,他给我的印象是朴实,儒雅文静,一点也不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他书法功底深,是一个篆刻家,青年时代就出版过篆刻集.在文学创作上,他也是个执着追求的人,我在报刊上断断续续地读到他的一些短篇作品,总能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感受,使我想到文如其人.他不赶时髦,不落俗套,他有自己的生活领地,他的作品都是从他的阅历中提炼升华出来的,读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0.
<正>在清王朝统一华夏后,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文化统治,对于被认为在文字中有表露不符合统治阶级利益言论的知识分子大肆镇压,一度大兴文字狱。为了在严酷的现实中求得生存,文人们纷纷将视线转向对经学及古物的考据与研究,于是,金石学,这门独特的学问在清朝中期开始进入鼎盛期,随着金石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沉睡一千多年未曾被认知的魏碑书法开始进入了文人与书法家的研究与实践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