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重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写作积累知识和感受,写作是促进阅读的深化与理解,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就是要让阅读教学从“读什么”到“怎么读”,从“写什么”到“怎么写”,从而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相似文献   

2.
读写结合与整体读写结合 读与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阅读和写作又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两回事,……(阅读)主要在真正地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真正理解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能技巧必然有所体会,可以作咱们练习写作的借鉴。”读和写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侧重于读的读写教学中,读占主导地位,它支配着写,影响着写,在侧重于写的写读教学中,这种矛盾地位转化了,写上升到主导地位,反过来又支配着读,影响着读。因此形成了读写结合两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可以说,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写作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我们应该抓住阅读和写作间的内在联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把从课本中学到的语言、章法、技巧自觉地应用到作文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投入到灿烂的中华语言文学中去,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提高语文素养,一直是笔者思考的课题。就写作而言,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愿写、会写、爱写的高素质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写作困难,捅破"畏惧写作"这层心理窗户纸,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因为写是目标,读和说是过程和手段,写需要读和说作支撑,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从"读、说、写"做起,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教学心得。  相似文献   

5.
“三段七步”读思写整合教学模式为有效进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认为,在写作任务的驱动下,以“思”贯通“读”和“写”,优化设计读前、读中、读后、构思、写前、写中和写后活动,通过导读预测、目标阅读、思路探究、写作构思、技巧学练、初稿写作、习作评改等七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写作质量提升。建议教师做到为“写”而“读”,以“读”促“写”,为写作搭建支架;为“写”而“思”,以“评”促“写”,促写作目标达成。  相似文献   

6.
朱启宏 《考试周刊》2012,(33):48-48
仿写能够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让学生由读发展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梁,顺利地完成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步,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有利于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吴一穹 《现代教学》2014,(10):59-60
“R—W—E”以读促写教学模式中“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写”。“读”(Reading)分为读的方式和读的重点两个部分。“写”(Writing)分为迁移和应用两个训练层次,使学生所读的信息有效运用到写作上。“评”(Evaluation)分为自评和他评两种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通过反思自我完善写作,以欣赏促反思。Reading(阅读)-writing(写作)--Evaluation(评价)三个环节的目标是有其整体性和一致性的。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说,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会读未必会写,会写一定会读。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时,不妨多一只"眼睛",多关注形式的表达,多想一想,这样美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其实,阅读是手段和过程,写作才是阅读的目的和归宿。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只有让学生亲历作者的写作过程,才能悟到作者写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经验、方法。但在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中,很多老师以为读是写的准备和基础,写是读的任务和目的,因而往往只注重“以读带写,以读促写”,体现的是写作本位的教学思想。我以为,如果从写作训练的角度出发,以写作为目的,阅读作为辅助手段,“以读促写”作为写作课的一种形式,这当然值得肯定;但如果把“以读带写,以读促写”当作阅读教学的原则,那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了。如何理解和把握“读写结合”呢?我以为“以读促写”可以,“以写促读”也完全可行,而且在实践中后者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以写…  相似文献   

10.
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各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和写作必须紧密结合起来。读写能力是学生能力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中有写"中的"写"不是目的,而是辅助迁移;"写中有读"中的"读"也不是最终目的。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也形象的揭示了的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应该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促写,读写联姻,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相对独立,无形中造成读和写一定程度的分离。就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而言,可以从续写、仿写、补写、扩写等方面入手,寻找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契合点,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续写,以续写促进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寻找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契合点,以读激写,以写促读。  相似文献   

12.
运用概念图促进读和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通过以读促写或是以写促读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将他人作品中的精华运用到个人的写作技能中来,或是加强对优秀作品的理解,这其中包括:写作思路、写作布局、写作立意、甚至写作词汇。本文以案例的方式说明:概念图工具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这一过程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靳媛娥 《考试周刊》2013,(63):108-109
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综合,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听和读是领会他人的表达思想,是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内化过程,说与写是用言语表达思想,是从内部到外部的输出过程,写的能力要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然而,英语写作是农村初中学生最感头痛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农村初中生英语写作教学困境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在实践层面对英语写作教学策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章从以读促写提出的背景、以读促写的应用原则、以读促写的实施步骤三方面,对以读促写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指出教师要善于借助以读促写来优化英语写作教学,让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更高效。  相似文献   

15.
人们都说,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会读未必会写,会写一定会读.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时,不妨多一只“眼睛”,多关注形式的表达,多想一想,这样美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其实,阅读是手段和过程,写作才是阅读的目的和归宿.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只有让学生亲历作者的写作过程,才能悟到作者写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学作文有写无教,或有教无效。面对学生普遍怕写、厌写、难写,教师怕教的局面,本文从影响写作指导的原因入手提出读、写、练结合,返璞归真,实实在在地回归到写作的本源上,以期提高语文写作指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可以说,读与写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将阅读与写作剥离开来,以至于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也无法同步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阅读与写作融合到一起,构建一个读悟写一体式教学课堂,让学生读有所悟、悟有所感,创作出情感充盈、寓意深刻、脉络清晰、文字隽美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开始接触到语文的学习,经历系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能够形成语文学科学习的体系。写作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开始尝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仿写句子等,逐渐培养写作素养。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讨如何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的全面结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读促写是一种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学实验已经证明,以读促写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他能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形式及其在一定语境下传递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本文尝试结合实际,将以读促写教学法具体的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中学生作文首先有一个从阅读到写作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从模仿到独立写作的过程,读与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运用。文章要写得好,唯有深入生活,广泛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多读、多记。中学各册课本编排了各种不同体裁而内容丰富的教材。这有利于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捕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指导时,应根据文体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做到一课一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从而获得更多的写作方面的知识与材料。让学生获得大量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