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女性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高校知识女性,其政治参与水平影响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调查研究发现:高校知识女性对政治的关注度很高,但参与政治讨论的热情却不高;自我政治能力的认知度低于男性;维权意识不高,普遍认同男性在权力参与中的性别优势.因此,要提高高校知识女性的政治参与意识,积极发挥女性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仅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还要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校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中.  相似文献   

2.
英美女权主义文学蓬勃发展《,紫色》就是其中一部杰出的女权主义紫色代表作。艾丽丝·沃克从黑人女权主义文学的创作视角出发,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及生活遭遇,事实上也充分展现了所有女性对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数学成就的性别差异一直以来广受关注,许多人持有"数学是男性学科"的刻板印象,这一认知偏差会使女性在数学领域遭遇刻板印象威胁,发挥失常,从而强化原有的社会刻板印象.鼓励自我肯定、降低群体认同程度、丰富反刻板印象样例是降低女性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身份认同问题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和探索的命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和深远影响。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引发了女性对自身固有性别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凝视与思考。本文通过对川上未映子《乳与卵》中三位女主人公各自不同的、多维度的女性身份认同进行分析,解读了在女性意识觉醒下女性对自身身份认定的焦虑和困惑,深刻探讨了当代日本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和女性群体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5.
风险社会下社会阶级、职业、婚姻、性别地位都丧失了确定的基础,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下对生存的真正意义产生迷茫,陷入自我认同危机。现代化所带来的教育技术化和多元职能化,遮蔽了教师自我发展诉求,引发职业认同危机。通过对高校女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阐释与分析,摆出当前风险社会下高校女教师精神世界的典型困惑,尝试性构建合理的价值观和反思性超越高校女教师的自我认同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文学中,旅行叙事往往伴随着征服自然、西进神话、寻求财富等话题,但从女性主义地理学来看美国非裔女性作家的旅行叙事,对于美国非裔女性而言,追寻自我与构建身份认同才是旅行叙事之要义。《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美国非裔女作家玛雅·安吉罗的首部自传,作品重现了安吉罗幼时的旅行成长经历,颠覆了以往失真的非裔女性形象。本文以《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为例,从旅行叙事和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角度探讨美国非裔女性跨越传统性别空间与塑造自我形象、构建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非裔女性在旅行叙事实践中超越传统的性别空间壁垒,逐渐掌握空间流动自主权,构建出多元化的女性形象与坚实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赫索格》主人公赫索格的婚姻经历反映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父权制由于激进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所面临的危机与女权主义者本身存在的观念性悖论。本文拟从女性的"去家庭化"和女性的"性解放"两方面来解读《赫索格》这部小说中的"他者"与"自我"。  相似文献   

8.
女性写作对女性生命意识不懈的叩问与求索,是女性写作的核心内容,是构成女性写作指向的基质。在女性作家的创作里,她们的写作一旦凸现性别立场,就会出现相仿的精神指向:对自我生命的关怀。百年来的文学演进中,女性文学对这种关怀的自觉,弥漫在女性文学的写作中,根植于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坚定而明确的认同。郑敏以一种智性的写作方式超越了这一法则,达到了女性的“人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打工妹作为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生群体,有着多重身份认同:模糊的阶级身份认同、矛盾的族群身份认同以及清晰的性别身份认同.打工妹的多重身份认同主要是建构主义的结果,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打工妹承受来自国家社会主义、跨国资本,以及家庭父权制的三重压迫.打工妹多重身份认同的影响在于导致打工妹权利的缺失,应该在打X-妹的"自我充权"行动和国家的"增权行动"的双重作用下保护打工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女权主义艺术的最大价值和终极价值,在于它终于觉察到女权中心主义的潜在威胁;在于她仅仅期望在自己的文化中自由的言说、自由地阐释、自由地建构自己和形成自己,最后以最自然地方式实现向社会,包含男人的社会的融合;在于她大度地超越性别、种族、种类、国家,追求人与自然、社会高度和谐一致的生态智慧。如果我们估价女权主义时,过多地依赖男性世界对女权主义本身的反应,反而忽视女性对自身命运和遭际的觉知和觉醒的范围和程度,忽视女性对自身的重新塑造和定位的渴求的强度,忽视女性把自身和宇宙进行协调统一的考量的博大胸襟,其结果只能造成对女权主义理解的迷障。  相似文献   

11.
定位张爱玲的小说《传奇》的题材于生活政治范畴,意在拨开解放政治系统下主流批评模式的浓雾,立足学性,寻找其在小说历史的连续性中的新发现,张爱玲的创作从生活政治题材发现了人类生存的共同性;在生活政治认同与女性自我认同的相得中,以参差对照美学观照笔下女性的自觉的,庸俗的,迷失的自我认同,其远离男性话语,面向生活政治领域,开创了与女权主义不同的道路,发展了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叙事与性别的文化视域,《叔叔的故事》源于性别差异的非元小说叙述策略的建构,颠覆叙述传统的女性视角,打破叙述权威的叙述话语,无疑是王安忆十年"讲故事"生涯中一次历史性的自我超越,这"超越"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理论的价值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党争和主和的大背景下,南渡词继承了苏词以士大夫精神为底蕴的"呈现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内在逻辑,并将其发展为群体叙事.在"家园失落"和"英雄失路"的两大主题中书写士人价值悲剧,词成为士人从政治场退场后自证身份和实现身份认同的载体.但在受到政治摧抑后,南渡词人在诗酒风流和群体唱和中构建新的群体身份认同,从政治主体转向文...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26-32
曾兰是晚清民初历史转型期的著名女性知识分子,在小说和女权思想两方面都卓有贡献,其女权思想更值得关注与研究,它反映了在现代中国初发期边缘地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权利的探索。曾兰女权思想包含多个方面,其中"国女"与"良母"两大核心观念相互纠缠,构成她女权思想的内在动力机制,也成为她女权思想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既受制于其无法超越的性别身份,也反映了独特的在地经验,具有鲜明的历史过渡性。  相似文献   

15.
曾艳 《文教资料》2012,(8):31-32
针对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去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一书中提到的性别研究问题,作者从Feminism的翻译、女性个人化写作及女性反本质主义立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对著者的观点有认同、补充也有质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站在女权主义的立场,审视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著作<嘉莉妹妹>,作品中的主人公嘉莉妹妹,是推翻了传统社会观念中的女性形象,打破了传统的男女定位,是一个实现自我与自治的理想女性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67):195-196
"直男癌"是来源于网络的一个具有性别歧视意味的词汇,这一词汇的流行反映出当前中国社会上性别不公现象的存在。过于强调性别差异的社会心理、社会环境中盛行的功利主义风气、文化传承中的封建落后思想的残余,以及中国女性解放事业的不彻底性等众多因素,共同造成了这种以"直男癌"言论为代表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儿童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别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咏 《教育导刊》2005,(3):11-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女性主义研究中,与表示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性别"(sex)相对,用"社会性别"(gender)表示社会基于男女两性差异而赋予他(她)们的不同期望、要求和限制.社会性别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约定.因此,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积淀形成的结果,由此便形成了一定社会的性别文化.社会性别文化是一定社会中的男性或女性在社会文化中所共享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社会作用及象征意义等.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去考察社会现象,是一种指向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的观念和思维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19.
西方女权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的女权主义批判主要指涉认识论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批判、二元论批判;关注的核心议题包括女权主义社团、女性政治领导、女性社会运动、城市政治暴力等内容。探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女性生存境遇和政治诉求的发展差异,城市女性群体的种族、阶级与阶层的时代差异,不同城市以及同一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城市政治发展的过程差异,是西方女权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战争叙事中,出现了较多的"女间谍"形象。由于作家的性别、政治身份以及地域政治的多重因素影响,相对于传统的美人计故事,这一时期的女间谍书写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态势,不仅写出了战时民族主义的加强对女性的影响,同时又展现了女性置身在爱国主义、个人情感和传统道德冲突中的困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徐訏的《风萧萧》,茅盾的《腐蚀》,张爱玲的《色·戒》。这些作品对女间谍形象的塑造,有力地凸显出此形象的国族/性别叙事功能,折射出女性现代性自我认同的艰难与曲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