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洛学到闽学,是宋代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过渡。在这期间,杨时、游酢到河南拜洛学大师二程为师,“程门立雪”、“载道南归”,三传而至朱熹。朱熹创立闽学,集理学之大成,在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形成新的文化重心。杨时道南学派在洛学到闽学中的主要作用:其一是传续洛学,沟通二程与朱熹思想;其二是为朱熹思想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作了准备;其三是为朱熹的代表作《四书集注》成书提供了思想资料。杨时道南学派的思想是宋代中国文化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
“各位同学,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听到‘八年对日抗战’,脑中会浮现出哪三件事?第一件想到的是什么?第二件、第三件想到的是什么?再想一想,这三件事是从哪里知道的?初中的历史课?电视节目?还是从课外书中看到的?想一想,都想到了,拿一张纸,把要点写下来。”这是今年(2005)10月19日上午,我在扬州中学特级教师王雄的课上听到的第一句话。我是趁赴无锡参加江南大学主办的“钱穆学术思想研讨会”之便,先到扬州,所以亲眼见到了这个很精彩的教学设计。既是一节课开始之时,这样很能聚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是让全班学生必须参与,这种做法就是“书写的表达”。这时,“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声音此起彼落,不一会儿就看到学生都在奋笔疾书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来学术发达,派别很多.宋元以来,就有邵雍的“象数数”、王守仁的“阳明学”、陆九渊的“江西学”、周敦颐的“濂溪学”(简称“濂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张栻的“关学”、朱熹的“闽学”,还有湖南的“湖湘学”(简称“湘学”).“湘学”是何时创立的?对湖南有何影响?与周敦颐的“濂学”有何关系?这是文章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王俊 《河北教育》2007,(7):47-4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5页。 课前思考 一、如何定位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首先要认识这件事,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也同样如此。“用字母表示数”有两个关键的概念“字母”和“数”,面对“字母”和“数”,我们究竟把重心放在哪里?是“字母”?还是“数”?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那么我们一切的教学只是舍本逐末,难以切中问题的要害。  相似文献   

5.
微格情境学习完《杏儿熟了》一课,周老师说:“现在,我们大家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向奶奶学习什么?谁先说?”学生们纷纷举手。一生:“这篇课文写了‘我’儿时的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师:“这件事说明奶奶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一生:“说明奶奶很善良。”一生:“说明奶奶能想着别人,有酒愿意让大家喝,有果子让大家吃。”一生:“老师,我补充。奶奶感到有果子让大家吃才香。”一生:“说明奶奶有福让大家享的品质。”师:“还说明奶奶什么精神?”一生:“还说明奶奶有什么好事都能想着大家的精…  相似文献   

6.
思路之一:分解把复合应用题分解成若干应用题去寻求解题方法的思路,可称之为“分解思路”。例如,教“农具厂要生产农具1200件,现已生产了15天,每天生产56件。若后来提高了工效,每天生产60件,完成计划共需多少天?”这道复合应用题,根据其特点,教学时可把它分成四道简单的应用题:(1)农具厂每天生产某种农具56件,15天可生产这种农具多少件?(2)农具厂要生产某种农具1200件,现15天已生产了()件,生产15后还剩多少件?(3)……(条件略),剩下的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4)……(条件略),完成计划共需要多少天?在这一分…  相似文献   

7.
阅读练兵场     
1.给文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2.“但一个3岁的小女孩却懂得享受一点点筷子尖端的温度,在一个寒冷的下午。”读一读这句话,你能变化语序重写这句话吗?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的这件事。4.对于这件事作者有什么感叹?请用“———”在文中画出。5.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感想?6.读了这篇文章,从写作选材的角度,你有怎样的收获呢?阅读练兵场@李琳  相似文献   

8.
黄小平 《课外阅读》2010,(12):51-51
一个小偷问智者:“一个人做了坏事,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吗?” “当然会!”智者说。 “假如有一天我偷得许多金银财宝、而这件事又始终没被人发现,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小偷说。  相似文献   

9.
告诉你一件有趣的事。武汉市有几千辆公汽,前后门都用中英文写上了“上车”,“下车”和“Up”,“Down”。这本来是个好主意。可是你想过吗?这里的“Up&Down”用得对不对?依我看,不对。严格讲,错了!  相似文献   

10.
张浚与洛学     
张浚在南宋高、孝两朝出将入相,对宋代学术起着重要作用。他在南宋初与赵鼎并相,推崇洛学,引擢洛学之士,造就“小元祜”政局,为洛学的复兴吹响了号角;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元祜未必全是、熙丰未必全非,倡行孝悌之说,打压洛学,使洛学的发展受到抑制。秦桧专政后,张浚被贬斥,在困顿谪居期间,张浚终信洛学,著书立说,继承弘扬洛学,并引导其子张轼追随洛学。张浚对洛学的推崇使他在孝宗朝再受重用,流誉于后世,甚至掩盖其过失。  相似文献   

11.
“双石”辨     
“双石”辨河南省杞县平城高中刘世海《石钟山记》说李渤“得双石于潭上”,“双石”到底是个什么情形呢?有人认为,“双石”就是两块石头,一南一北,“且这南、北之间的距离绝非只有咫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5期,唐天永《(石钟山记)教学质疑》)。课...  相似文献   

12.
“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别想离开办公室!” “刚才还叫嚷嚷的,现在怎么哑巴啦?” “知道错了吧!不敢说话啦?”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无疑,那是专指人类的,但同在蓝天下的芸芸众生,包括各种鸟兽,有无父母心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没有父母,何来后代呢。最近,我参加中央电视台“视觉”栏目的一个节目,在演播室就此话题淋漓尽致地发了一番感慨,直说得善于言表的主持人心事沉沉、无语凝噎。为什么?大概是这一桩桩、一件件有关鸟兽亲情的可怜且可悲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她的心。某猎人在追杀一只藏羚羊,眼看猎物走投无路,突然,这只藏羚羊不再奔跑,而是面对猎人跪下了。“奇怪,这个畜生还会求生?”猎人思忖着,但他并未因之而动恻隐…  相似文献   

14.
一和十万     
一位法国商人来到非洲,遇见一个原始部落里的老者穿着白袍盘着腿安静地在一棵树下做草编。草编非常精致,法国商人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想:要是将这些草编运到法国,巴黎的女人戴着这种小圆帽,挎着这种小花篮,将是多么时尚啊!想到这里,商人激动地问:“这些草编多少钱一件?”“10比索。”老者微笑着回答道。“天哪!这会让我发大财的。”商人暗自欢喜。“假如我买10万顶草帽和10万个草篮,你打算每件优惠多少钱?”“那样的话,就得要20比索一件。”“什么?”商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几乎大喊着问:“为什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2004年的“就业”浪潮又开始了,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件“苦差事”。但这一“关”是每个人都要过的,这一“关”走好了,从此职业前途就会平坦一些,否则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宁?自己存在哪些问题?怎么去求职宁?这些问题需要提前思考一些,做好准备,求职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根据多年来我研究和实践“就业教育”的经验,在此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希望对广大应届毕业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雕像也怕冷     
隆冬的一天,天空簌簌地飘着雪花,我到一所小学看朋友。一进校门,我惊奇地看到,校园中央那尊雕像不知被谁披上一件棉大衣,还戴了一顶帽子,在风雪中对我微笑致意。我不禁哑然失笑,虽然看起来有点滑稽,却让人从心底里油然生出一丝暖意。一见朋友,我忍不住问他:“雕像也要穿衣服,你们这是演的哪出戏啊?”朋友笑了,给我讲起一件事。前几天,有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跑来,急急地问班主任:“这么冷的雪天,怎么不给雕像添件衣服呢?”班主任当时没在意,随便搪塞过去。谁知第二天,又有个小学生来问:“雕像不怕冷吗?”班主任老师这才意…  相似文献   

17.
孙正侠  徐超 《中学教育》2005,(11):32-33
下午,我刚走进学校,班长李茜就拿着一张纸条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有人写纸条骂我。”我略一沉思,问她:“这件事别人知道吗?”她说:“没别人知道,就我自己看过。”“那好,你现在照常上课,不要跟别人讲,等下节课我去处理这件事。”  相似文献   

18.
“一天”的概念是什么?“一天”有24小时,分早上、上午、下午、晚上,“一天”就是一个工作日或休息日。这谁不知道?可就有许多同学弄不清。他们将《烦恼的一天》写成了“我的烦恼”,将《倒霉的一天》写成了“倒霉的一件事”,“一天”不见了,被忽视了。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时间词,忽视了时间的表示,因而不能体现“一天”的进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记叙文的四要素,同学们应该都知道。在写一般的记事性的文章时,大家也都知道要交代清楚记叙要素。而这次征文题目中的“一天”,本身就是一个时间词,因此…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不了解二程洛学产生的文化学背景 ,就不可能认识和理解程朱理学崛起的文化原因、学术特征和学术成就。唐宋之际复兴儒学、疑经风气、三教归一以及宋代初年的社会政治文化需要和士子们浓厚的论儒谈禅之风构成了二程洛学产生文化学背景。这种文化学背景与二程个人经历、知识结构、主观立场等个性特点的直接结合就孕育了洛学“儒学内容佛学形式”的理论特点  相似文献   

20.
冉求、仲由是孔子的两个弟子。 有天,冉求请教孔子:“听到一件应当做的事,要立刻去做吗?”孔子说:“是的,立刻就去做!”仲由也求教孔子:“听到一件该做的事,要马上去做吗?”孔子却说:“有父亲兄长在,应该先商量商量,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呢?”公西华在旁听了大惑不解,不禁问道:“请问老师,两人问的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