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开各种报刊,常常看到“更正”、“重要更正”一类的启事,简直形成一股“更正风”了。为什么要“更正”?无非是因为以前播发或刊登的新闻、文章有错误,需要改正。有错误的报纸、刊物和书籍印好发行出去,早已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有些读者看不到这些“更正”启事,不良影响就根本无法挽回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在提高质量。希望新闻战线上的同志们,以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千方百计减少差错,切实杜绝各种错误,少来些“更正”。  相似文献   

2.
编后记     
在本刊发表的每篇文章后面,大都注明作者的身份,不知身份者,注明所在单位。这样做,一是便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二是便于读者直接进行联系——如有必要的话。但有个别的文章,把作者身份注错了,这实在是很抱歉的。如上期有篇文章,文末注明“作者系湖南少儿出版社社长”,其实并非社长,而是一般编辑。作者又写信又打长途电话来更正。这当然不是作者自  相似文献   

3.
对于科技期刊由于作者的失误而造成的错误,如果作者及时发现,并提出更正要求,出于对读者负责、为作者服务,应积极应对,予以公开更正,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文章以《热带作物学报》为例,就这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科技期刊《更正》栏目的进一步科学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更正     
《情报学报》2001,20(2):167
《情报学报》2 0 0 0年第 4期 373页《竞争情报的博弈论分析》作者董新宇的工作单位“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应更正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更正$《情报学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5.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消除这一弊端,规定谁的文章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编辑、记者、总编辑概不例外。刘黑枷在一篇散文中把苏轼诗误为杨万里诗,更正时即署上自己的姓名。  相似文献   

6.
启事     
《山东图书馆季刊》2020,(1):122-122
本刊2019年第5期所刊文章《“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第十二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综述》一文,在“2.2图书馆影音资源重建与服务创新”中两次出现的“台湾图书馆”,应作者要求均更正为“台湾汉学中心”。特此声明。  相似文献   

7.
王丽丽  张彤 《编辑学报》2022,(3):279-285
调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27种国际地学英文学术期刊2016—2020年刊发的更正声明,分析其多维度信息,即刊名、更正声明的数量、更正声明涉及的文献类型和题名及DOI号、更正的时间及卷期号、更正前原文献发表时间及其被引情况、更正声明的具体内容和被引情况、通信作者国别等。结果显示:国际地学英文学术期刊发布的更正声明规范性强,且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美国和中国作者发表的更正声明最多,但美国有下降趋势,而中国有上升趋势;绝大多数更正声明的责任主体是作者;更正对象涉及作者信息、文中信息、公式、致谢、参考文献、图、表格和附件等。为减轻错误内容的影响,学术期刊应提升更正声明的可发现性、提高更正声明的作者信息透明度、加强更正声明论文的审核;为规避更正反映的期刊质量问题,建议期刊和出版商协同严把论文评审关和编校关,加快更正声明的发表速度,并加强科研自律和科研道德规范,以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不该登“更正”?还是一般差错带过;只对大的差错才登“更正”?各报社的作法不尽相同。而解放日报则是尽量做到有错必纠。这样做是否影响报纸的威望?否。有错必纠,以敢登“更正”为荣,实际上是以胸中有读者为荣。  相似文献   

9.
现在阅读报刊,很难见到报刊的“更正”。这么说,“无更正”是值得欣喜的事,何来之忧? 然而,在人们戏言“无错不成报”的今天,报刊“无更正”并非无差错可更正,而是出了差错不想公开改正。举几个例子。某报一则消息的标题,当中一个地名便有两处差错,“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错成了“广西石林彝族自治县”,报纸没“更正”;另一张报纸刊登一幅照片,文字说明称:  相似文献   

10.
读《星期天》5月4口一版,有一则“更正”,为了引人注目,黑底“白”字.是力更正上一期一篇稿件中两个字误。为了两个也许并不十分重要的字误而在一版位置加以更正,足见编者对报纸和读者认真负责的精神。何以有此感想?笔者常看报纸,发现有的报纸长期未见“更正”,并非报纸无错。有家报纸,将“半坡饭店”误为“半破饭店”,“土”、“石”之误,“坡”、“破”之差,意思何其远矣!不仅应予更  相似文献   

11.
今年5月12日《新疆日报》四版,刊登了农八师副政委郭宝珊写的一篇评论:《尊师重教不是过了头,而是远远不够》。文章见报不久,编辑部便陆续接到兵团组织部、农八师党委办公室和作者本人的电话。指出署名上副政委丢掉了“副”字。此时编辑人员才发觉,由于校对人员粗心,无端地给作者升了级。于是只好向有关单位和作者解释、致歉,并答允第二天在报上更正。按一般情况,出了差错更正一下也就过去了。这一次却远非如此,它在农八师广大干部和农工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明真相的职工纷纷猜测:“是不是上级已经正式任命宝郭珊为农八师政委了?要不报纸上怎么会白纸黑字地铅印出求?”  相似文献   

12.
因查找资料,翻阅了一些地市小报,发现“更正”刊在“中逢”里的比较多。有家地报三四月份发了三则“更正”、一家市报一个月发了二则“更正”全部发在“中缝”内。笔者不禁产生疑问:“更正”何必钻“中缝”呢? 报纸出了差错,发则更正,以防讹传,并引以为戒,顺之常理。天天办报,哪有不出差错之理?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各省市自治区一级的报纸,恐怕还找不到没发过更正的例子。而出差错较多的一些  相似文献   

13.
作点补充     
今年第四期《新闲战线》的《一月谈》栏中,有篇文章提到天津日报敢于向读者负责,公开更正失误,并公布失误记者的姓名。这种做法是值得称道的。但细读天津日报的“更正”,感到该报把这次失误(将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错为“副市长”)的责任,都归咎于“系记者工作疏忽所致”,似不太公平。  相似文献   

14.
今年7月8日,《解放日报》二版发表了一篇批评上海友谊商店营业员侮辱外国顾客事件的报道。由于报道内提到的一个司机不是中国旅行社的,因此,报纸在第二天就作出“更正”。谁知,这个“更正”没有达到“更正”的目的,那位司机不是国际旅行社的,而是“上海市旅游汽车公司”的,为此,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要求再次“更正”。对于这个枝节性的差错,是否有必要作“更正的更正”?  相似文献   

15.
国内一家大报曾刊载一位作者所撰《华君武,永远的号手》一文,对老画家华君武同志的诸多贡献大力褒扬。华君武同志致信编辑部,对若干事实进行更正。近年来,正面颂扬某人某事的文章,说过头话者屡见不鲜,一些人有“哗众取宠之意,无实事求是之心”。但说了也就说了,不大见到有公开更正者。像华君武同志这样拒绝别人把种种挂冠和溢美2词加在自己头上,郑重其事要求公开更正,实在可为风范。笔者有感于此,写了几段评注。下面就按原文(摘要)、更正、评注的顺序排列,以飨读者。原文一:1936年,日本侵华,东北灾发可危,国家兴亡,匹夫…  相似文献   

16.
为了杜绝虚假不实报道,一些报纸最近相继推出了“更正”栏目。《宁波日报》也于今年6月份推出了“本报更正”栏目,除更正差错、向读者致歉外,还公布当班责任编辑名字和挑错热线。栏目一见报,读者那边一片叫好声,为报社的莫大勇气而大加赞许;而编辑部内部却是认同者寥寥,尤其是编辑更是消极应付。于是,“更正”栏目几期下来后就变得不太正常,即使出了见报差错,编辑也是能瞒则瞒,瞒不了则力争尽量不见报更正,有些“更正”甚至是在报社编校质量领导小组的敦促下才勉勉强强见报。读者叫好的“更正”栏目为何会遭报社内部冷遇?原因在于我们有的采…  相似文献   

17.
编辑忽视校对之弊大约有三:一是易出现差错,造成讹误;二是见于报端,则易以假乱真,使读者受惑;三是影响报纸信誉。若偶而出错,也应及时公开更正.但事先疏于认真核对铸成讹误,事后又未更正者,仍不乏见于报端.今年一月份我浏览过的21种报纸中,曾发现167处讹误,不知其作者、编者事后是否核对过,是否知其有误?至今未见有何更正。现举几例: “生于1895年3月20日(光绪二十年,属羊)”(1月3日沈阳日报一版《欣逢盛世晚年乐》)。1895年是光绪二十一年(辞海)。“轱辘吱吜”(1月4日人民日报八版《龙年》)。其中的“吜”字读何音,是何义?《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查不到。作为象声词,有“吱喽”一词(辞海),而无“吱吜”。  相似文献   

18.
《新疆新闻界》创刊号发表了《更正,并不轻松》一文,我同意作者的看法。根本的问题还是要从消灭差错做起,力求把见报差错率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才是真正对读者负责的表现,比发生差错后再“更正”有益。最近我剖析了各报刊登的七十多则“更正”,觉得可以从中吸取下列几点有益的教训: 第一,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一种严肃认真、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风,把新闻报道的事实搞得准确无误。《杭州日报》1985年8月10日一版《告慰九泉“活武松”》稿中,写到田汉生前给盖叫天赠联一事。那幅对联本来是“英名盖世三叉口,杰作惊天十字坡”,见报时却错成“盖世英雄  相似文献   

19.
余亚莉 《新闻界》2004,(6):68-69
众所周知,《纽约时报》的“更正”栏是由1977年上任的执行总编辑艾布·罗森索创设,它是将散布在各个新闻版面的更正项目集中在一起,从而自成一个“更正”专栏,时报也因此被誉为最负责任的报纸。但比“更正”栏的创设意义更为重大的则是它的另外一个栏目“编者的话”的设立。罗森索认为,新闻更正“不足以概括记者及编辑们在新闻写作和处理上所有的缺失。”①新闻报道有时在事实上并无缺失,但由于记者和编辑的一时疏忽,有意无意的遗漏一些重要部分,从而造成新闻意义的失实,导致对当事人的不公平。另一方面,有些事实有其重要性,但时报没有报道,…  相似文献   

20.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