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何来“有疑”?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想问。但想问仅仅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前提,将学生的“想问”及时纳人“会问”的轨道才是教师教学的关注点和落脚点。在这个问题上,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执教“百分数的意义”时采取了“示范问”和“梳理问”的做法。对思维水平较低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是学生由“想问”到“会问”的引燃点和催化剂,及时有效的思维梳理则是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3.
“小作文”之“小”,并非指文章短小,而是指平时由教师自主安排训练的作文。其特点是:教师自由布置,学生自主写作,批改简单快捷。相比“大作文”,许多语文教师更喜欢指导学生写“小作文”。如果说大作文是“米饭”,能让人吃饱;小作文则是“水果”,让人更有营养。“大作文”训练中读不到的佳作,在“小作文”中却常能见到。为“小作文”正本清源,完全可以让“小作文”收获“大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被界定为服务业。这一行业要求学校和教师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而家长和学生则有权选择学校和教师。置身于这种“服务”和“选择”的双向互动背景下,教师要做到“优质服务”,一方面要坦诚合作,因为它有利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会有良性竞争,因为它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氛围,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提速。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又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大批技术纯熟和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然而,职业学校在实际招生中,所招学生良莠不齐,个性特征千差万别,无疑增加了培养的难度。为此,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次的个性化教学,争取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是当前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一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育管理,每班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几十人不等,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精力有限,特别是对于“一体化”教学,教师既需集中进行理论讲授和操作演示,又需个别指导学生,这必将影响教学的质量和进度。笔受传播的“师傅带徒弟”形式的启示,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种“倍增”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集中授课兼顾全面”和“师傅带徒弟的链式反应”的模式,从而达到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划一性教学的对立物,当代差异发展教学在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上秉持着与划一性教学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在差异课堂中教师不是“权威”,也不是“同伴”,而是“顾问”;师生关系应是“非对等性的合理性交往关系”;而“非指导”则是教师作为“顾问”引导学生发展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7.
职业高中政治课历来都是被教师和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缺乏“技术含量”、敬而远之的课程。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占用了课堂时间来“表演”即“教”,留给学生“学”的时间则相对太少,或者让学生配合自己完成既定的某种模式和程序,使课堂变成机械的呆板的师生“台词”互答活动,学生唯“书”是瞻,把课本当成“门票”,有课本就可以参与“表演”,久而久之,厌学成风,  相似文献   

8.
李白坚 《山东教育》2005,(11):62-62
同一门功课,不喜欢的学生会感到“负担”,但对喜欢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就未必是“负担”。同一门课程,某个“填鸭式”上课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负担”,换一位以“启发式”上课的教师,就可能使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我们一定不会认为计算几麻袋的数学草稿是件赏心乐事,但是陈景润却在那繁难的公式中快乐地度过了自己的数学人生;一些孩子玩游戏甚至通宵达旦,不能说眼不酸、手不痛、人不累,但是从没有听到孩子们感到玩游戏机有“负担”。  相似文献   

9.
朱熹蓉 《湖南教育》2002,(10):26-26
当前,在职业中专(高中)学生中,能看懂英语课文、能用英文写简单书信的人不少,可是能听懂英语广播的人却不多,能用流利的英语与教师交谈,或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的人则属凤毛麟角。这种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英语教学中的“聋哑症”。“聋哑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使英语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根治”英语教学中的“聋哑症”呢?首先,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职业中专学生毕业后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多,如果能说一口…  相似文献   

10.
学生喜欢有个性的老师,而每位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都有着他的自身契机和历史渊源,“四有”教师会让我们的教学“个性”起来。“四有”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论“师爱”     
一、师爱的内涵何为师爱?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之情。这是从字面上的理解。实质上,师爱的内涵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博大精深的。说其“丰富多彩”,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的兴趣、习惯、能力、性格和特长的了解上,还表现在对他们的学习、工作、身体、娱乐和休息的关怀上。师爱的全面与细致,甚至超过母爱、父爱。说其“博大精深”,是因为其胸怀宽广、品德高尚。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敬的人。”他把师爱定位在教师创造出令自己崇拜的学生之后所获得的人生幸福上。有一位教师就…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注重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注重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导性。教学实践证明,当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能落实到教学中时,课堂教学就会有高质量。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落实到位,怎样才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呢?本文试就“教师主导的内容”“落实学生主体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宣武教育》2005,(9):45-46
有人说,批评是有颜色的。有一种批评是黑色的。学生犯错后,教师“横眉冷对”,而且还施之以阴阳怪气的讽刺挖苦。“黑色批评”会使学生觉得尴尬、难堪,甚至是羞辱,而且还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抬起头来走路”。还有一种批评是白色的。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凶神恶煞”地大声呵斥,紧随其后地还可能是不堪忍受的严厉惩罚,这种批评给学生留下了一种“白色恐怖”的感觉,所以被称为“白色评批”。  相似文献   

14.
李荣华 《教书育人》2007,(11):62-62
在学校,只要存在末位淘汰,就必然存在着教师之间的评比。比什么?按行业术语来说,就是比“德”、“能”、“勤”、“绩”。“德”和“勤”这两项在教师中不会有太大差别。所以重点在于比“能”和“绩”。但“能”和“绩”又是与学生的成绩分不开的。因为你有能力,所以学生的成绩就应该好;学生的成绩好,你的成绩也就好;你的成绩好,就不能说你没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学生的“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建构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做老师的基本素质。还有,就是讲究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我个人认为对班级的科学管理主要体现是“:严”“、细”“、恒”和“做好表率”。一、班主任的工作要“严”“严”是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慈母般的爱,并给学生起码的尊严。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掌握教育艺术的基本功,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必须具备这样的基本功。了解学生,就有可能对学生…  相似文献   

17.
林志荣 《四川教育》2008,(12):39-39
一、深入修炼,浅出应用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魅力无穷,必须深入修炼“内功”。修炼的形式众说纷纭,有的说教师修炼在于“修心、修情、修行、修性”,有的说教师要修炼出“诚心、耐心……”等9颗心,还有更为直白地表述为“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等12项修炼。总而言之,“内功”修炼难尽其详,但只要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就是最好的功夫。现代诗歌“新派”教学人戴建荣老师从1999到2001年,两年时间就在家里修炼诗歌教学的内功,他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就极为简单明了,“读”诗则是“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吟”诗则是“半读半唱”、“无腔无调”、“自我陶醉”。  相似文献   

18.
郑华仙 《小学校长》2006,(6):18-18,9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导”在先,学生的“写”在后,这样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循着教师定下的框框写作,自己不动脑筋,教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写,因而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甚至出现雷同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这是先“导”后“写”的作文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相似文献   

19.
一、和谐、互动式零距离对话 “对话”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式的学生与学生式的教师。教师摈弃“教师至上”的传统理念,“蹲下来”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