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用语料库的方法分析"每+量词+名词"结构的句法分布情况,发现"每+一+量词+名词"结构比"每+量词+名词"结构充当主语和宾语的频率高,"每+量词+名词"结构比"每+一+量词+名词"结构充当状语和兼语的能力强。本文还研究了"每+量词+名词"结构中量词的隐现规律,发现量词的省略与句法因素、名词本身的属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汕头话普通的"量词+名词"短语可以表示数量、类指、无定和有定四种情况,这些用法主要靠句法位置和语境来区别。但是,如果量词后接的名词是泛称名词"物",那此时的量名结构,即"量词+物",就只能表示有定意义,它通常出现在主语或者前置宾语等典型的论元位置。我们认为,"量词+物"相当于英语中的the one,其中量词是一个类定冠词(quasi-definite article),"物"为代词性成分(pronominal)。  相似文献   

3.
"颗"、"粒"、"枚"三个个体物量词在语义和用法上有同有异,它们既可以修饰限定相同的名词,又分别与不同的名词搭配,有区别事物大小、形状的功用.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辨别这三个近义量词的语义特点并探寻它们与名词搭配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从量词"门"的产生及发展演变,可以看出量词"门"是由名词"门"而来。当我们进一步探析现代汉语中量词"门"各种用法的溯源时,如"门"表"门户、家族;类别;本领、技艺"等。另外,"门"修饰抽象事物时如"一门心思",与修饰具体事物时存在区别,以"一门心思"为例尝试找出看似"量+名"错配现象背后的理据,以期对认识汉语和汉语教学等方面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团"本为形容词,表"圆,圆形",也引申用作名词、动词。唐朝时,"团"发展出量词用法。量词"团"先是称量[+圆形]或[+球形]事物,后发展出称量"气体、气味、颜色、声音"等[+聚合成一体,+具体]的事物,再引申称量"情态""景象、景色"等[+凝聚成一体,+抽象]的事物。和量词"团"搭配的数词先限于"一""千""万",以数词"一"为主,后逐渐丰富。数词"一"和量词"团"搭配,既可称量具体名词,也可称量抽象名词。而"一"以外的数词和量词与"团"搭配称量的都是具体名词。在结构形式上,先是出现了"数+团+名"组合形式,接着出现了"名+数+团""名+数+团+动"的组合形式。量词"团"的称量范围越来越广,与之搭配的数词、代词及其结构形式也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里,"数+人"结构既与"数+名"结构类似,也与"数+量"结构类似,于是,"人"的词性就有两种可能——名词或量词。根据名词和量词的语法特点、语义关系以及语用价值判断,"人"并不具有量词特性,仍属名词范畴。  相似文献   

7.
述宾结构中量词"口"词性存在扭结现象,这一现象由量词重新分析导致,当数词为"一",名词表口含物,动词表口腔动作时,名词前移,名词与量词结构分离,仍存在表量语义关系。在为名词表量前提下,又为动词表量,可见,量词"口"词性受数词、名词、动词的共同制约。探讨量词系统内部词性扭结,对研究一定结构中量词的语义及语法特征较为有益。  相似文献   

8.
郭琴 《现代语文》2007,(1):53-54
"把"是一个具有多项语义、语法特征的量词,它既可以作名量词,也可以作动量词.在作为动量词表行为、动作次数时,其语义与"次""回"大致相同,本文将对动量词"把"表行为、动作次数这一用法进行分析.本文的动量词"把"均指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9.
邓帮云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4):50-51,69
“盘”本是表器物的名词,后逐渐产生量词用法。本文通过对量词“盘”的分析,试图说明它在普通话与四川方言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表人量词"位"和"个"的替换用法存在三种情况:两者可以互换、只能用"个"不能用"位",只能用"位"不能用"个".前两种情况已有深入研究,本文则主要谈论第三种情况,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整理,归纳出表人量词"位"在词法层面上具有的结构形式,以及某些特殊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11.
“爰”是比较古的一个虚词,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书籍中就很少用到了,因而其意义和用法也很难被人理解。直到清代,王引之才对虚词“爰”的意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撰其义于《经传释词》之中。文章就《经传释词》卷二“爰”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指出了王引之在释虚词方面的三点不足。即义项当分而未分、误把实义当虚义和单字为训易歧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和”字的各种读音和释义.“和”字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文字之一,在很多方面可以反映汉民族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汉语中,“时”字常常虚化为助词,用于某些主从复句句尾,它的使用情况及语法功能,前人虽有论述,但分岐很大,至今未有定论。各家的说法也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本对“在L”放在动词前和动词后的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研究,并对“在L”从动词后转换至动词前或从动词前转换至动词后得以实现的条件以及原因等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5.
释“攀”     
是会意字,且 子为“攀”之本字。 的本义应为“两只手向上借助外物”。后来, 的本义,渐渐扩大化为“两只手向上借助外物”或“两只手向前借助外物(即‘拉,牵’之义)”。  相似文献   

16.
释"曹"     
"曹"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東東)"下"口"的会意字,"曹"字的字形义为以言词审理原告被告双方的诉讼.<说文>对"曹"的形体分析"从(東東),在廷东",不确.  相似文献   

17.
释“享”     
“享”字古字应写作“亯”,先秦“亯”字即有“献”义,但关于其造字笔意,各家说法不一。“亯”字笔意应为城邑内供祭享祖先、神主的较高建筑物之形,本义为祭享之所。引申出宴请、孝养、享受、亨通、烹煮诸义项,后分化出享、亨、烹三字。  相似文献   

18.
释“捆”     
对于《孟子》中“捆屦”之“捆”的解释,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释为“叩椽”,一种释为“编织”,第三种将“叩椽”与“编织”合流。文章认为“捆”当释为“编织”义。  相似文献   

19.
释"嘉"     
徐山 《培训与研究》2004,21(4):11-12
本分析了“嘉”字的金形体,从词义和形体的演变关系来说,“嘉”字是经由“(女力)”→“加”字形的“嘉”义→增形孳乳为“嘉”而戍的。“嘉”的形体构造从发生学角度分析,是在“加”的形体基础上增添了部件“蛊”所形成的会意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汉语虚词"和"与法语"AVEC"的多义认知分析及二者的多义的对比,试图从语义来源、投射过程到演化结果,阐释法语与汉语中这两个词的语义的不对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