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编辑要不要改稿,有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认为要改,一种认为不要改。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编辑不改稿行吗?”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编辑就是要改稿。这当然是主张编辑要改稿的。主张不要改的,又有种种说法。有的说,编辑不要改稿;要改,让作者自己改去。也有的说,名家的稿子编辑不要去改。同是认为不要去改的,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名家哪儿会有错儿,所以压根儿用不着去改。一种认为名家也难免出错儿,可是你不要去改他的。你改了他的,他还会以为自己本来就不错呢!这对名家没有  相似文献   

2.
以一种特殊的感情通读书稿,犹如在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欣喜满怀。看到的是一行行文字,叠印在脑海里的却是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我认识书中的每一位作者,在报上读过书中的大部分作品。见字如见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蒸腾的热气与如坐春风的和谐。此刻,想到两句话:奋斗之时,至苦至累;收获之际,有似等闲。  相似文献   

3.
搞了十多年的新闻,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要要学会发现新闻。要提高投稿命中率,就要首先在发现新闻上下功夫。 发现新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的同志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新闻的写法上,而忽视发现新闻能力的培养,这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能抓住有价值的新闻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而写作手法的高低,却是第二位的。如果你抓的问题很有价值,写作手法差一些,文字粗糙一些,经过编辑加工仍可采用。但如果问题抓得不好,没什么价值,文章写得再好,哪怕一字不用改,也无法采用。当然,如果问题好,文字也好,那就算完美了。 从认识和工作过程看,发现新闻是写新闻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纽石器盖"和2016年九沟西周墓出土的"龙纽玉印",为中国印章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线索。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器盖,可能与印章有关,但如何区别印章和印模,仍然值得探讨。印模的功能是复制,而印章是用于官私文书的封缄,具有凭信作用,两者不能划等号。另外,世界各国的印章,早期以图形为主,文字晚出,多附属于图形,中国的印章也分两种。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文字印,而是图形印,并就二器印面的四个动物进行分析,指出它们是由三龙一鸟组成,并非龙、鹿、虎、鹰四字,与中国传统的"四神"无关。最后,作者还搜集出土文物中的鳄鱼形象,对鳄形龙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写关于自己著译的书评文字;二是作者也需要读别人对他著译的书评文字。而作者与书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创作与鉴赏、评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创作的发展需要正确评论的指导,而创作本身又在推动着评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下作者与书评的问题,对于提高和发展书评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位作者写了一本书,出版以后,这本书就在读者中间传  相似文献   

6.
编辑加工的原则韩晓明编辑加工,多年来形成了一个共识,这就是:在尊重愿作的基础上,可改者改,不可改者不改。久之,这个共识也就成了人们共同遵守的原则。在编辑史上,要不要修改作者的稿件,是有过不同认识的,即使到现在,认识也不完全一致。主张文责自负的,认为文...  相似文献   

7.
论年头,我算是个老编辑了;又因为喜欢写点“豆腐块”文章,有人称我为杂文作者。我就不揣冒昧,从编者兼作者的感受出发,谈谈文化人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文章怕改不怕改?首先要说,文章是不怕改的。个中道理,前人已经讲过多次:写文章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认识活动,而客观事物是复杂和变化着的,必须反复研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的视听语言及画面文字的问题,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但前不久,在“湖北电视奖”参评的新闻节目中,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两极思维方式所造成的观点:一是以画面为主(主画说),即把文字贬入“解释”画面行列,认为文字是画面的说明、补充;一是以声音为主(主声说),即强调电视新闻以文字为主,画面为辅,大概是“关掉画面也可以得到一条完整新闻”理由的使然.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其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前者是“电影观念”的产物,后者是报纸.广播观念衍生的理论.实际上,在不同的电视新闻片或同一部新闻片的不同方面,画面(包括拍摄时带有的现场同期声等因素)和文字的着重点不同,作用不同,产生的报道效果也不同.正确、科学地分析、认识画面和文字特点,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如何采编电视新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最近看到一则《<雪>剧著作权报酬纠纷案一审判决》的消息,其案情的大意是,三位原告是受济南市歌舞团委托,创作歌舞剧《雪域丰碑——孔繁森》的文字作者。被告歌舞团演出该剧后,曾先后付给三位文字作者共8400元。双方争论的焦点是,这三位文字作者认为歌舞团应按演出门票收入的7%支付其报酬,而歌舞团则认为作为大型歌舞,除了文字剧本外,还包含有音乐、舞蹈的创作,所以认为歌舞团也系该剧的著作权人。经有关部门多次协商未果,后三位文字作者诉诸法院,法院多次调解亦没有结果,于是对簿公堂。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就本单位科技情报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这些问题是:(1)对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目前普遍有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科技情报工作可有可无,没有情报工作也可进行研究工作;二、情报工作就是单纯的翻译工作。第一种意见主要是对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过去我所的情报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我喜欢咬文嚼字,认为这是我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职业病。确实,有时读到一篇好稿,犹如品尝一美味佳肴,反复咀嚼而不厌;读到寓意深刻、文字精美的佳句,则胜过喝口佳酿,感到余味无穷。而当读到长而空的文章时,却犹如喝一大碗没有加盐的汤,淡而无味。在读一引人入胜的作品时,偶然一两个病句,使你象吃着喷香的米饭,却嚼到了几颗砂石那样感到牙碜,惋惜之清油然而生,而且常常习惯性地仔细思考起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样改才好,怎样改最好。而当苦苦思索而得答案后,总感到有一种若有所得的喜悦。所以我认为咬文嚼字,不是我的职业病,而是我的一项爱好。  相似文献   

12.
“改文风”远远不是“改文字”,而是主流媒体从宣传理念、报道方式、表现载体到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本文作者通过南京广电集团的“改文风”实践,认为“文风”的改变,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对市民的人文关怀上,是城市台与市民在空间上的“零距离”升华为心理上、情感上的“零距离”。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在谈论精品图书时,往往只关注作者的名气、出版物的内涵以及出版装潢的精美,而很少关注图书的文字质量,对图书中出现的别错字、误用、错用等较为宽容。就是在出版行业内部,对图书文字校对环节不够重视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把文字校对简单地看做只是行对行、字对字的机械操作,认为与图书质量好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书报刊中出现的文字差错,从责任方面说,有由于作者写错文字造成的,有由于编辑对文字差错漏改或误改造成的,也有由于校对对校样上的差错漏校漏改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一手拿笔杆,一手拿相机。”这是海军航空兵新闻干部集训班对团以上单位新闻干事的要求。集训班把新闻摄影作为重要的课程,着力提高新闻干事对摄影在新闻报道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大家认为:文字干事拿起相机,可以做到适合文字报道的用笔杆,适合图片表现的用相机。逻辑和形象两种思维方式,文字和图片两种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相互补充,等于加了一条腿,多了一只枪,上稿率也将增多。集训班还就新闻干事拿起相机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文字干事搞摄影报道是可行的,而且有一定的优势。1、他们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逻辑…  相似文献   

16.
论编辑删稿     
编辑删稿是指编辑主体对作者原稿以缩简文字为形式的一种编辑行为,它是文字编辑加工处理文稿的方式之一.这一编辑行为从表面看,操作起来很简单,手起笔落,部分文字被删除了,前后方连得上也就行了.然而,这一编辑行为并非真的只这么简单,刘勰在《文心雕龙·镕裁》中说,“才核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留.”“才核”大抵指精细的文字功夫.笔者认为,编辑要做到“善删”,除了“才核”外,还应作出一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档案法》在文字表述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档案法》个别条款在文字表述方面存在着用语不严谨、不准确、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出版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忽视对作者侵权行为的审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不加重视.涉及审稿的论著大多强调政治把关、学术把关和文字把关,很少提及对作品著作权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二是在具体的工作中缺乏版权意识,认为"文责自负",且在出版合同中已明确规定了作者应保证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因而对作者所拥有的著作权是否存在瑕疵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出版广角》的记者约我谈谈图书编辑工作经验,虽然在出版社呆了二十年,一时却不知从何谈起。琢磨了好一阵,写了如下一些零碎文字,算是“交差”罢。一、可改可不改的内容、文字一律不改,可删可不删的内容、文字一律删去可改可不改,就是说,不改无碍于事,改了也并不会增色,可能还改得更差,何必劳你大驾动手动脑呢。可删可不可删的内容、文字,删了不但无伤原作,反而更为精简,不删则徒使篇幅拉长而已。某些编辑总喜欢在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作些改动,说得不客气一点,恐怕一是职业习惯的缘故,二是想表示一下自己的水平。关于删汰内容或文字,唐浩明先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收集唐语资料之余,曾就《全唐诗》"一作"出注的文字差异现象作过一番系统考查。这些差异,自是前人依据不同版本对校的记录。形式上是用字的不同,内容上却关涉甚广。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究其成因,大致不外"误"与"改"两宗。所谓"误",自是无意识的疏漏;所谓"改",倒常是有意识的"求善"。可以想见,如果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主要是因"误"而致,那它本身所能提供的语学研究价值自然有限;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