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颜师古《汉书注》共有493条“古今字”材料(包括颜师古本人指认及引用前人指认),可以归纳为211组。逐一分析“古字”与“今字”的字际关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字际关系类型:异构本字、异写本字、同源通用字、同义换读字、古本字/重造本字、源本字/分化本字、分化本字/源本字、本字/通假字、通假字/本字、假借字/后补本字、后补本字/假借字、通假字/通假字、假借字/假借字、异构假借字、异写假借字。  相似文献   

2.
本文据有关资料进一步考证了毛诗多假借现象。并总结了毛诗假借中借字和本字在字音和字形关系上的各种形式,以及合音假借等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3.
假借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字标准:本形本义标准以本义之字为本字,古通用标准以常见通用之字为本字。本字标准与假借考释的目的密切相关,前者以疏理文字形义关系为己任,后者注重古书的字词训诂。本形本义标准的提出,冲破了传统训诂学的束缚,确立了假借研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有地位,是假借研究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看法认为假借与同源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本义与假借义、本字与借字之间不能存在同源关系。文章通过字词关系的比较,通过从人类认知的角度考察词的音义关系,认为这两个概念虽不处于同一范畴,但它们的实体之间却可以有交叉关系,并不完全对立,不过这种联系没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尝试对语言学界争议颇多的"有本字假借"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有本字假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古书传抄中的讹误等原因而形成的真通假;另一种是由于淆乱了假借字产生的历时和共时关系而形成的伪通假,进而强调在研究假借的生成缘由及其性质时应该严格区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尝试对语言学界争议颇多的“有本字假借”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有本字假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古书传抄中的讹误等原因而形成的真通假;另一种是由于淆乱了假借字产生的历时和共时关系而形成的伪通假,进而强调在研究假借的生成缘由及其性质时应该严格区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结合段玉裁归纳出来的假借的几种类型,根据论题假借字音近度的研究,按声韵关系把假借字进一步细分为以下4种类别:声韵皆同、声同韵近、声近韵同和声近韵近。运用定量统计、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微观入手,从宏观上把握作品,仅分析假借字和本字的音近度关系以及所占比例,为人们进一步研究《说文解字注》的学术价值以及假借字和被借字声韵关系提供翔实的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8.
通假字概说     
通假字是假借字的一种,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段玉裁分析假借字有这样三种情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之讹字,亦得自冒于假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说文解字叙注》)段玉裁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的假借,就是指通假字。王引之在论及通假字时,也注意把它同本无其字的假借区别开来。他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此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经义述闻》卷三十二)因此,通假字也习称假借字或借字。  相似文献   

9.
“六书”假借不同于有本字的假借。由假借所引起的字词关系的变化,既可以指某词在已有专造字的前提下,书面用字时借用别的字来表示的情况,还可以指某词在已有专造字以及专用假借字的前提下,书面用字时借用别的字来表示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某词古今用字的不同与通假两类。  相似文献   

10.
通以声音,明以训释——读黄侃《经传释词》批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岳麓书社一九八四年出版的《经传释词》,在其天头上刊布了黄侃先生的批语。黄先生精通音韵训诂,著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说文略说》等重要著作。《经传释词》上的批语,是黄先生音韵训诂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对《经传释词》所作的研究。这些批语,除了补证王引之原著之外,也对王说持有异议,表明了他自己独到的看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现就黄先生批语中所揭示出来的问题,归纳为几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以声为纲,辨明本字与借字 古书中颇多假借字,虚字尤多假借。黄先生在《说文略说·论六书起原及次第》中说,上古之时,“文不足用”,“故知假借之法行于太初,依其理以造形声之字,而假借之用益大。是故形声之字,其偏之声,有义可言者,近于会意,即无义可言者,亦莫不由于假借。”一般说来,既有借字,便应有本字,因此黄先生极重本字与借字的区分,他在《与人论治小学书》中谈到这一点,又专门撰有《求本字捷术》一文,阐明了寻求本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荀子》通假有如下几个特点:通假字数量多;通假字与本字对应关系复杂多样;通假字与本字字形上有联系的类型占大多数;通假字与本字共存并用;只用通假字通假义,不用本字本义。  相似文献   

12.
从三个方面对《荀子》一书中的通假字进行了测查,包括《荀子》通假字的数量,根据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的分类测查,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字形上有无联系进行的分类测查。  相似文献   

13.
学界普遍认为,古代字少是假借字产生的主要客现原因.通过对两种特殊假借现象的分析,我们认为假借字产生的主观原因,在于古人对汉字字形和词语的对应关系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马玉山同志在《“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中谈到:从时代上区分“借”与“别”,“盘桓”是后起字“徘徊”的借字。本文认为通假是得到社会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与别字无关。并以此与马文商榷,同时也谈了连绵字的借字和别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切经音义》中保存了丰富的文字假借的用例,但其通假字尚未得到全面充分的揭示和研究。从传统同音借字、省形同音借字两个方面对《一切经音义》中的文字通假现象作一个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孙诒让《与王子壮论假借书》一文涉及假借产生的原因、运行机制以及假借的效能。假借的"依声托事"说明汉字不仅仅是表义的,也可以作为记音符号。假借、通假现象的存在说明汉字本身的记音符号功能,"以音记词"和"以形记词"共同承担汉语语言的记录职责。  相似文献   

17.
假借·原始文字·网络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假借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流行的网络符号和假借的关系。假借的产生缘于形、音二者表现词义的方式不同。由于早期语言中很少有相同的音节,一个音节基本上由一个字形记录;随着同音词不断产生,同音的文字不能以相同的速度递增,于是产生假借字。网络符号可以分两种,一种本质上和假借一样,另一种与原始文字的产生、运用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字的90%以上都是形声字。于此,对汉 字的形旁表义功能与形旁的表音功能进行了综述性的评介。  相似文献   

19.
形声字借用声符表意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声字借用的声符表意的中间环节,比通常来得更加复杂,不但有借用假借字的意义表意,借用通假字的意义表意,借用同源通用字的意义表意,还有借用异体字的声符意义表意,借用音同音近的字的意义表意,或者是音同音近而简省了的字的意义以及声符错讹之前的古字的意义来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