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分置巴、蜀二郡,拉开了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的序幕。张若、李冰为最早的两任蜀郡太守,而此时的昭通境域即有部分属于蜀郡。秦汉以降蜀郡凭借四川盆地的地理优势,以及得中原文化风气之先的历史机遇,对南中地区起到了广阔的辐射和强劲的带动作用,昭通政区的沿革演变亦与蜀郡的分合调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接受了司马错伐蜀的建议,派司马错等灭了巴、蜀,巴、蜀便成为秦国版图的一部分,蜀郡随之设置。本文拟就蜀郡设置的时间和第一任蜀守究竟是谁作一初步探讨,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依据《华阳国志》的记载,一般认为秦灭蜀国之后张若即担任了蜀守,蜀地的管理体制是守、相并置。但《华阳国志》的记载并不可靠,据此推导出的张若担任蜀守长达40年说也因任期过长而难以成立。无论从地方管理体制长期演变的过程,还是体制本身的运行要求来看,蜀地守、相同置的体制也没有存在的可能。实际上,蜀地管理体制经历了军事管制、国相负责的分封制、郡县制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张若本人在灭蜀之初的身份很可能是成都令,停止分封蜀侯以后,他因曾在蜀地有突出政绩而被任命为蜀守。  相似文献   

4.
战国后期,秦国抓住有利时机吞并了蜀,巴,图谋与楚对抗,以求统一天下。为了实现蜀地的直接统治,秦在统一蜀地之初,在蜀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封蜀侯,置蜀中,蜀相;移民,筑城;开发蜀土地,山要资源。秦国在蜀地的统治政策可以说是后代羁麽政策乃至土司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过去,在巴蜀史研究中,一些论著对秦灭蜀后镇压蜀相陈壮的叛乱,和诛杀蜀侯恽、蜀侯绾的三次大镇压,以及随之而来的废除封国制实行郡县制,评价甚高。认为是秦昭王执行法家路线“反复辟、反分裂、反倒退”的胜利;认为这就促进和巩固了新兴封建制在蜀郡的确立,而仅仅把李冰治水的作  相似文献   

6.
成都位于四川中部,是四川省省会和中国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古为蜀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成都是古蜀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  相似文献   

7.
北宋初期,蜀地动乱频仍,以致给人"易动难安"的印象。进入北宋中期,蜀地政局长期稳定,时人对蜀地的观感有所改善。北宋末年,赵谂之乱事发后,蜀地再次遭到宋廷的猜忌和防范。时至南宋,随着蜀地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蜀士的政治、文化影响力稳步提升,"蜀人好乱"之说逐渐沉寂,蜀地形象彻底改观。蜀地形象的嬗变过程,堪称中国这一政治、文化共同体发育过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田磊 《初中生辅导》2014,(14):F0002-F0002
正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是由我国历史上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率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完工于公元前256年左右,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该水利工程至今仍在服务灌溉农田,造福一方百姓。战国后期,秦国为了增强国力,统一中国,以兴修水利来发展农业。秦昭襄王命令水利专家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考察了蜀郡的农田水利情况,发现蜀地四面皆高山,中  相似文献   

9.
新公布的里耶秦简牍,所记秦蜀郡县级政区共六个,分布于岷江、沱江流域,所记秦巴郡县级政区亦为六个,分布于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域。秦人灭蜀后,岷江全流域处于蜀郡的控制之下,在李冰任蜀守期间,在僰人聚居区设置僰道,沿袭至汉晋未改。巴郡之宕渠为賨人聚居地,秦设宕渠道。在刘邦建汉过程中,賨人因功受赏,蠲免赋税,宕渠改道称县。秦灭蜀置郡在先,灭楚置郡在后,为了加强对楚地的管理,不少巴蜀官员转迁楚地各郡任职,里耶秦简牍记载的蜀郡资中县令史到新设立的洞庭郡迁陵县任职,就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案例。  相似文献   

10.
秦自商鞅变法后强大,迫魏由安邑东迁大梁,尽取魏河西地,控制了黄河天险及函谷关;又南伐蜀、楚,置蜀郡、巴郡,夺取楚的汉中、黔中,迫楚由郢(湖北江陵)东迁陈(河南淮阳),控制了长江上游及武关.至此,秦据有全部战略优势,连年东向用兵,至秦王政即位时,『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  相似文献   

11.
自"安史之乱"起,唐朝国力日渐衰微,加之吐蕃和南诏的外力冲击,天宝以后,唐朝在西南边疆所设之羁縻府州经历了存废离合之巨变。此前一度有所起色的南中郡县由此陷入了停顿与混乱。随着大唐帝国的崩溃及五代十国的分裂,昭通郡县制的进程再次终结。此后宋、元、明、清近八百年间,地方行政受制于土长豪酋独霸一方,据地自雄的掣肘,再也未能恢复中原经制州县的体制,转而以羁縻或土司统治为主,直到清朝雍正九年改土归流后昭通政区才重新纳入郡县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李德裕治蜀     
自秦历汉至唐,有不少宦蜀的外籍人,在治蜀上政绩卓著,泽被后世,蜀人有口皆碑,如秦蜀郡守李冰、汉蜀郡守文翁、蜀汉丞相诸葛亮,都是深受蜀人景仰的先贤者流。然而唐代有位治蜀成绩斐然,政声显赫的外籍名贤,蜀人则很少谈及,此公便是中晚唐著名宰相、政治家、诗人,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  相似文献   

13.
巴蜀地区,主要是指东汉时益州的巴、蜀、广汉、越(?),犍为五郡,及广汉、犍为、蜀郡三属国。自战国以来,巴蜀地区就号称天府之国。140年(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巴蜀有一百十七万五千余户,五百二十二万四千余人,是全国少有的富庶之区。 东汉桓灵二帝时,政治极端腐败,天下户口减半,但154年(桓帝永兴二年),巴郡却  相似文献   

14.
张若是秦灭蜀后的第一蜀守,功勋旧著却不见经传。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表明:张若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逡的统治,推协蜀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措施。张若为蜀地的经济文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秦兼并蜀地的意义与蜀人对秦文化的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蜀之间的早期交往见诸史籍。战国中期,秦人兼并蜀地,首次以武力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蜀文化逐渐与秦文化融合,以致秦汉之际出现了“巴、蜀亦关中地也”的说法。通过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到秦文化和蜀文化的若干特质,各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在战国秦汉时代趋于一统的历史走势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6.
入蜀就仕乃韦庄人生一大转折点,探寻其中缘由对于韦庄研究大有必要.文章认为,仕蜀原因大致有三:韦庄入蜀前的坎坷经历、蜀地的特殊环境及蜀主王建的吸引.具体而言,主要是动荡不安的时局和飘泊不定的生活,蜀地富足安定、人文传统悠久以及王建忠君礼士之风.  相似文献   

17.
唐末广明元年(880)十二月至五代前、后蜀时期(907—925、934—965),中原乐制彻底崩坏,乐工、乐器散亡,蜀地较为安定,接纳了众多避难乐工与士宦,前后蜀音乐兴盛,较多地保留了唐乐面貌,为音乐衰微的中原政权输送了大量乐工。唐末五代蜀地音乐之盛促成了曲词创作及《花间集》的编辑。作为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明确了诗词之分、奠定了词体的"婉约"本色,在评论与创作两个方面都具有典范意义,成为"一代之文学"由唐诗走向宋词的中介和过渡。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师专学报》2008,(2):F0002-F0002
《唐宋蜀词人论丛》,张帆教授著,巴蜀书社2006年出版。本书是从巴蜀地域角度切入,研究唐宋西蜀(或生于蜀或与蜀地有关)词人的词学专著。  相似文献   

19.
在北宋前期的两种历史文本中,后蜀后主孟昶有昏君和明君两种不同的形象.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本分别由北宋官方和蜀地士人书写,体现了北宋朝廷和蜀地民众的不同利益、不同意愿和不同感情.孟昶的昏君形象逐渐压倒明君形象,折射出蜀地民众对北宋朝廷从对立到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小词典     
李冰战国时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泰惠文王时他任蜀郡太守,曾和他的儿子组织蜀地(四川)人民共同治理岷江水患.经他正确设计,在四川灌县附近修建了都江堰,使江水可以灌溉成都平原十四个县的三百多万亩田地.从此水患变成水利,农业繁盛,四川遂成了"天府之国".他的治水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