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研究领域内。但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已经成为填补区域科举史空白的紧迫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论著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然而,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狭窄等方面。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对于填补区域科举史研究的空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举学的兴起,明代四川科举史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论著中,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四川进士总数、进士地理分布及原因等。然而,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专题性论著数量极少、基本史实不清、已有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科举文献研究薄弱、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加强明代四川科举史研究已经成为填补区域科举史空白的紧迫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明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与之相应的是明人科举梦兆迷信的泛滥。士子往往将考前梦中所见之神灵、鬼魂等神秘力量与考试结果相附会,以梦象作为预兆考试结果的前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梦兆情结和宋元以来的科举定命论,是明人科举梦兆迷信泛滥的历史原因;而明代科举竞争之激烈与残酷,则是催生明人科举梦兆迷信的现实诱因。  相似文献   

5.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科举人物、事件、思想、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交叉科学.在科举学原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科举计量史学和科举叙事研究等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返照大变局中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科举学与科举学家演进中断裂与传承"双循环"的时代分期轨迹,在科举史、科举人物史、科举活动史、科举思想史、科举器物史、科举制度史、科举学发展史等中透视千年科举学研究图谱和百家科举学家群像,赋能当代科举学人在弥合科举学学科史断裂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继续秉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科举学总论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科举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科举史、科举史学、科举学史等分支学科领域为新时代科举学总学增值的现代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巨玉霞 《中国考试》2006,(11):56-59
顾炎武的《日知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两卷专门记述科举,提出“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对唐朝与明代科举做了比较,观察到科举的弊端,进而提出改进之法。研究明代科举,必然要研究顾炎武。  相似文献   

7.
近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是西学东渐的“舶来品”,也是传统高等教育变革的结果。在废科举百年之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科举学丛书,厦门大学副研究员张亚群博士的专著《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就是其中之一。该书系统考察和论析了科举考试的变革、废止与近代高等教育演化的互动关系,揭示科举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规律及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史料翔实,文笔简洁,拓展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领域,是“科举学”与教育史研究的一部佳作。本书一大特点是,独辟蹊径,系统深入。它从科举变革的视角,深入考察、分析近代中…  相似文献   

8.
科举是隋唐以来国家与社会联系的关键性纽带.科举的国家性及内蕴的社会、文化渗透力,可直接标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点.偌大中国,政区各异,对科举进行制度"一律"下特征各异的考察,能从特殊透视一般,从而深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在国家与地方互动中,作为科举具体的教育功能和特殊意义.贵州明代科举及第者来源的结构及变迁案例,表征出科举作为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流动栽体,所依托的教育母体,深刻受制于国家与地方整合中的结构性制约;反过来,又以制度性产出(后果)的影响力制约着国家与地方社会的结构性特点,从而形成差序结构拓展与整合的社会变迁平台,卫学参与构建国家--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福建师范大学戴显群教授的《福建科举史》于2012年12月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对促进科举史研究以及社会普及科举知识,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近些年来,科举研究方兴未艾,各种科举论著如雨后春笋,接踵推出。仅以已出版的专著而论,有通论科举发展的,如张希清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我国学校教育比较发达的朝代,大名府的学校作为一个个案反映了这一时期明代教育的特点。由于科举和学校相结合,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官学化,引起学校的修建、扩建,经费的投入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了解大名府学校的发展的特点,对于全面了解明代的学校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池州明初“三元”状元黄观和明末复社领袖吴应箕的科考之路,论述了明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原因、历史功绩及其弊端。通过对两者科举历程的比较,剖析了明代科举制度由草创到形成、由发展到目趋完备、进而烂熟衰落的历史变迁过程.展现了科举制度对明代人才选拔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初的河间府,即今沧州一带确实称得上是一个移民社会。明初是沧州社会秩序重建的关键时期,大量军功家族参与了沧州当时的社会重建,成为社会主导力量。发展到清代,科举制度更加成熟,沧州地方社会主导力量慢慢由军功家族变为了科举型文化家族。这种转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人才制度的改革对于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明代人才制度的改革坚持公开、公正、平等的原则,实行科举取士,实现了官吏科举化的历史转变,人才由多元变为一元,在全社会造成重料举、鄙薄技术的局面。由于人才单一化,科举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厚古薄今,虽然取得了巩固攻权的效果,也造成了中国人才结构失调,技术人才缺乏的严重局面,并使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失去了良机,落在了先进国家的后边。  相似文献   

14.
明代是我书院发展最为困难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科举考试的限制,私家讲学的书院受到冷遇,这种状况持续了百年之久,直到嘉靖时期才出现了繁荣,本文就明代书院的刻书情况做一简单考略,以探求明代书院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5.
从明代湖南乡试的中举人数在时间分布来看,明代前期和中期湖南地区中举人数所占合闱乡试的湖广省的一半左右,后期则相对减少了很多;从空间分布来看,湖南各府的中举人数基本均衡,但是各县内举人数额则差异较大。在与湖北的举人和进士数额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明代湖南科举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16.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详细的分析,多数人在论证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都从党争、宦官专权或是政治腐败这几个方面着手的。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是明末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是,在这些矛盾的背后,皇权与阁权的争斗是主导各种矛盾的内在动力。明朝是皇权专制的高峰时代,但是正是这个高峰时代,却造就了另一种局面,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怠政,给明朝造成了内阁独掌大权的局面,从此,也就开始了皇权和阁权的斗争。而这种政治的对立,不仅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反而却推动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
明代殿试管理制度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科举考试制度化、经常化,成为国家选拔人才和官吏的基本途径。殿试是最终决定进士录取的考试。明代采取诸多举措,完善殿试各项制度,加强国家对考试的宏观管理,为进士选拔有序地进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于提高官吏队伍的文化素质,造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初,移民的到来及军事卫所的建立,河南怀庆府地方社会的秩序得以重新勾画。在移民入籍及军户寄籍的历史过程中,他乡即故乡的认同感在军户移民中被逐渐强化。尤其到了明中叶,军籍儒生在科举上的成功及以何瑭为中心的学术群体的形成,使得军户群体成为影响书写地方社会历史的重要因素。同时,军籍乡宦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塑造也是对地方社会认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对于推动四川科举史研究不无贡献,但是文中亦存在一些史实错误和失误:崇祯十三年"赐特用出身"榜中四川士子应为18人,非17人;资料的缺失使其统计数据有待商榷,这表明统计明代进士数量要综合明清科举文献和方志,不能仅凭一二种文献;其学术史回顾之失,揭示出学术史的撰写一定要全面,至少要把握住课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唐顺之是明代中期重要作家、学者,其家乡为江苏常州府武进县。明代,武进唐氏是名门望族,至唐顺之已历七世,世代耕读传家,进学科考,是武进著名的“文献之族”和官宦世家。对唐顺之家世进行考述,有助于考察其文学、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