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体量词是汉藏语系独有的词类,而汉语个体量词数量之多,发展历史之长,用法之复杂是其它民族语言无法比拟的。对汉语个体量词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将来建立完整量词发展史乃至汉语词汇史和语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现代汉语、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可以为工具书的编写和修订提供借鉴和参考,甚至可以为"问题文献"的断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量词数量丰富、使用频率较高,在魏晋南北朝数量范畴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齐民要术》中,量词总计有111个,其中,名量词101个,动量词10个。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两汉量词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兴量词15个。从数量表示法的角度来看,在2237例物量表示法中,使用量词的称数构式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但"数量名"结构仅占7.06%;在239例动量表示法中,使用动量词的约占44.35%。同时,"数量"结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位置仍未定型。可见,此前学界认为该时期汉语量词获得大发展并趋于成熟的观点有待修正,魏晋南北朝量词主要继承自两汉,其语法化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处于量词史中的成长阶段。  相似文献   

3.
2018年12月1日~12月2日,在中国广东珠海召开了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这是先秦两汉学术研究的又一高峰论坛。会议共提交论文42篇,涉及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再探究、先秦两汉制度观念文体以及文学现象的解读、出土文献与金石画像的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元典分析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精益求精、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4.
2018年12月1日~12月2日,在中国广东珠海召开了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这是先秦两汉学术研究的又一高峰论坛。会议共提交论文42篇,涉及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再探究、先秦两汉制度观念文体以及文学现象的解读、出土文献与金石画像的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元典分析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精益求精、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先秦两汉是量词产生发展的时期,对<春秋公羊传>中的量词和数量表示法进行研究,将有利于弄清汉语量词的起源和发展问题.通过对<春秋公羊传>中的量词及数量表示法进行穷尽性整理,我们共统计出量词36个(均为名量词),物量表示法6种形式,动量表示法4种形式,并从"引言""量词""数量表示法""小结"四个部分进行阐述,以期对两汉的量词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历时研究》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天佑副教授及其团队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此书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语语用标记系统的历史演变研究(18CYYJ03)"的结项成果。此书共分成九章,集中讨论了现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先秦典籍中重要的语科,在反映先秦语言,尤其是在反映先秦口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从《论语》的实际语言材料出发,着眼于其中的量词,通过对《论语》中所出现量词的语法功能、语义分布特征的分析,以期反映出春秋时期量词的概貌以及在量词形成过程中名词的语法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量词的丰富使用是汉藏语系的一大特点,汉语量词萌芽于先秦时代,两汉时期则是量词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因此研究汉代出现的量词,不仅有利于两汉量词断代史的研究,而且对于探讨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也具有重大作用。《盐铁论》是西汉中期的一部会议记录著作,它反映了当时语言发展的真实面貌,是研究汉语发展史的珍贵语料。  相似文献   

9.
2007年10月25日-27日,由《文学遗产》、《文史》、《文献》编辑部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0余篇,举行了两场大会报告和六场小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姚圣良博士在2014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先秦两汉民间信仰与文学研究"(14BZW042)。民间信仰虽悖于正统文化,但对文学艺术却有促进作用。本课题研究以文人信仰世界为中心,着力探讨先秦两汉民间信仰、文人与文学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突出作家的思想意识与艺术构思,注重从文学艺术生成层面剖析民间信仰对先秦两汉文学的影响;从文人心态切入,通过比较、分析民间信仰与儒道正统思想对作家人生观的不同影响,揭示先秦两汉文学的浪漫特征及其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作为战国时期的出土材料,对我们研究先秦的语言状况有重要价值。本文从训诂、语法的角度对其第四辑的四个结构助词"之、所、者、是"进行分类统计和研究,以探索和反映先秦文献中结构助词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阶段,"双"字作量词时其搭配范围要远远大于"两"。从历时角度考察出土先秦文献中的"双"和"两"的使用情况的结果表明,"双"、"两"用法上的更替不是突变的、直线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量词"件"的起源和演变,现代汉语中量词"件"的使用两个方面对量词"件"的语法化进行分析。从结构、范围、意义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量词"件"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流传下来的文献主要为传世文献,流传过程中多有失真。本文就出土文献——张家山汉简中《二年律令·贼律》做构词法分析,比较其结果、探究其原因。并指出此类分析在研究语言发展流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共获得7项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年度项目3项,西部项目4项。获得资助的项目是:文学院张利群教授主持的“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及其评价制度建设”,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松教授主持的“民族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与特色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  相似文献   

16.
《孟子》成书于春秋中期,是宝贵的先秦典籍,被列为"四书"之一。《孟子》总字数超过其他"三书"之和,语料十分丰富,因此在反映先秦语言面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专门考察了《孟子》中出现的量词,从意义和语法功能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归类、整理,并通过与其他时代作比较,揭示了《孟子》中的量词在整个量词系统的发展中所处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语法界对动量词中的情态动量词的研究颇为重视,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对情态动量词"遍"从先秦到现代的历时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郭店楚简有关篇章,并结合上博楚简《孔子诗论》等出土简帛文献,对照今本先秦两汉如《国语.楚语上》、《庄子.天下》、《荀子.儒效》、《礼记.经解》等纸质传世文献,考察先秦时期人们对儒家六经功用的认识,以及对各经内容的评定,认为二者已基本相同。由此为我们考察经学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形成及发展脉络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先秦至明清时期的语言事实为基础,从语义方面对名词作量词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名词作量词的语义演变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背后的动因是人类的认知观。并从认知语言学语法化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六批秦简共有量词47个,物量词系统完备,动量词系统已经萌芽。秦简量词研究改写了我们以前从传世文献量词研究中得出的诸多结论,具有历史词汇学价值。与甲金文相比,秦简量词在数量上有了进一步发展,语法化也更进了一步。但量词与名词的搭配还不确定,其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尤其是“数·量·名”结构仅2见,反映了秦简量词发展的不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