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的"无论如何"与"无论"在句法和语用两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句法上,"无论如何"出现在独立的单句结构中,其后副词"也/都"不必强制出现,多倾向于不出现,表明"无论如何"应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无论如何"倾向于出现在助动词、情态副词前,表达说话人对某一事情或命题的坚决肯定的主观态度,表明其主观化程度很高。语用上,"无论如何"具有标示未然的功能、元语功能和语篇功能。"无论如何"的句法—语用表现与"无论"无条件复句完全不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英汉语言中"X+fy"和"X+化"的词化模式、对称与不对称性及其句法特征的异同为研究内容。研究发现:英汉语言中都具有"名词+fy/化"和"形容词+fy/化"两种词化模式;但存在语内和语际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英汉语在句法上存在差异。"形容词+fy"和"形容词+化"的句法相似,"名词+化"具有句法特殊性。英语两种词化模式所得到的动词都具有及物性,一般能带宾语,被动语,部分副词,祈使语。汉语中"形容词+化"和"名词+化"句法功能有差异,"形容词+化"能作谓语,不作宾语,用于被动句,不用在祈使句中;"名词+化"一般可作宾语,能用在被动句中,可受部分副词修饰,不能作谓语,不用在祈使句中。  相似文献   

3.
对超前夸张"还X就Y"格式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句法上,"还"和"就"为时间副词,"X"由"VP1"、"在+时间词"以及"AP1"等语类充当,"Y"由"VP2"和"AP2"两种语类充当。语义上,"还"的语义特征为[+持续],"就"强调"Y"实现得早或快,承接"X"。"X"和"Y"具有时间、地点和性状三个方面的非现实关系,此格式具有[+超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9,(2):101-105
"有"字句在汉语南方方言中是一种典型的多功能性语法形式,对此学界已有较多研究,但尚未发现"有"作为程度副词的报道。浙江吴方言台州片仙居话"有"具备程度副词的功能,且通过分析其语法化过程和动因发现:(1)语义上,仙居话的"有"经历了"客观领属>高程度"的演变,动因为主观化;(2)句法上,"有"从领属动词语法化为程度副词;(3)仙居话"有"的主观化和句法化经历了语用理解和句法功能从相互龃龉到再平衡的特殊过程。  相似文献   

5.
常志伟 《天中学刊》2013,28(5):76-79
"不过"本是一个在线性序列上相连却不在同一句法层级上的跨层结构,"不"是一个否定副词,"过"是一个及物动词。"不"与"过"固化成副词的过程,是在后跟表示确定数量的词语中萌生、发展,在后跟约数短语中宣告完成的。语言表达者主观感情的不断凸显在"不过"固化成副词的过程中起着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前后句法环境、韵律节奏的影响对副词"不过"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就"由两个副词组合而成,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取得词的地位。然而,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不就"已经具有词汇化倾向,且成词以后进一步成熟为一个语气副词,表达说话人对某件事情的态度或看法,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本文分析了"不就"在共时层面上的词汇化等级程度。  相似文献   

7.
"还好"不仅出现在书面文学作品中,而且在现代汉语口语应答语中也广泛使用。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还好"的短语、副词和话语标记用法同时并存,短语用法多用于比字句中,有的表示"好"的状态的持续,通常包含说话人主观期盼"好"的预期,副词用法常表示"低位评价语",有的可以形成前后阶段的比较,有的具有篇章连接作用,可以单独使用,有"幸亏""幸好""好在"的意味,表示庆幸之情。"还好"趋向话语标记语用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整体意义逐渐强化;主观色彩的加重;重新分析,语义泛化。此时,"还好"的语义已成,不是必要的句法成分了,其副词功能在不断减弱,语义泛化,已经慢慢成为话语标记语了。作为话语标记的"还好"的语形不稳定,可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从历时层面来看,"还好"的词汇化的过程也逐渐成为话语标记语。  相似文献   

8.
"何苦"与"何必"两个语气副词同是由反诘类语气副词"何"演化而来,由于"何"类反诘语气副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何苦"与"何必"作为两个单独的个体逐步完成了词汇化的过程。受两词历史同源性的影响,它们在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语义上,"何必"强调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某事不值得做,劝说意味较强;而"何苦"侧重于说话人对做某事引起的不良后果的惋惜。句法功能上,"何必"与"何苦"属于反诘类语气副词,具有"唯状性",常作状语修饰谓语,而在极少数情况下作宾语。句法位置上,两者位于句首、句中的情况较多,而位于句末的情况多出现于口语和剧本中。在时体上,"何苦"多强调对已然性事件的惋惜,而"何必"多是对未然性事件的劝阻。"何必"与"何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但由于语义与时体的限制,两者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一般不能互相转换。  相似文献   

9.
该文考察了"X都NP了"句式及其扩展式"Y还S呢"的句法、语义特点,认为:"NP"具有顺序义,"都……了"模式表示变化义和主观大量,扩展式表示与预设相反,"X都NP了,Y还S呢"整个句式表示对比和比较。最后确定副词"都"为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并对对外汉语副词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高举 《语文知识》2012,(3):112-116
本文在大量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副词"真是"与"很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差异作了详细考察和分析。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义上"真是"表现出主观肯认性,"很是"表现为主现大量性;句法上表现在二者对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选择上的差异;语用上的不同主要表现为语气、句式的选择和静态、动态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巨X"在现代汉语中句法功能丰富,能作主语、谓语、宾语等。"巨"从"大、很大"义引申为"高超、杰出"义,最后抽象泛化为"很、非常"义程度副词。在"巨X"中,"巨"有形容词和程度副词两种用法,"X"可由名词、形容词、心理动词以及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充当。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异态类主观评注性副词"居然"与"竟然"的语用预设,发现作为预设触发词,"居然"引发的预设是真正来自可能世界的预设,"竟然"引发的预设只是针对现实世界的预设。统计结果显示:"居然"出现的频率低于"竟然",特别是在客观性的语体中更是如此。因此,在语用上"居然"比"竟然"表现出更多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3.
"真心"从名词演变为形容词,再从形容词演变为副词,经历了一个由实而虚的语法化历程,其演化路径符合汉语词类系统的降类特征。"真心"虚化为副词的动因有两点:一是形容词义和副词义在语义上的关联性;二是形容词和副词作状语这一句法功能上的一致性。"真心"一词在句法和语义上与典型的语气副词"确实、实在"具有高度相似性,因而将其归入语气副词这个词类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真心"有其特殊的语用价值,即主观评价功能和强烈的情感凸显功能。  相似文献   

14.
"很是X"结构能够在句中充当谓语、补语、修饰语等多种句子成分。"很是X"的语义功能是对X的高程度量进行主观肯定和确认,这可以从其对否定、情态、疑问等语法范畴的适应性上得到反映,"很是"可视为一个"程度——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X不X"反复问句,根据具体的语言事实,结合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代汉语口语中否定副词"不"的虚化现象,探索由否定副词"不"到语气词"不"的语法化过程。语义方面表现为否定语义逐渐消失;句法方面表现为否定副词"不"句法特征的衰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生成语法的中心语理论分析了副词性状语及形容词性状语中"地"的句法行为和句法功能,认为状语中的"De"和体词性结构中的"De"一样是一个功能范畴,能作为句法成分的核心,并决定所在句法成分的最大投射且保留其语类特征,文章提出副词性功能范畴假设,以保持状语成分解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119-125
在南宋时,"大要"由名词完全语法化为范围副词,其语法化的动因有句法环境、语义相宜、使用频率较高等,其语法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在隐喻机制作用下,"大要"继续语法化为语气副词。从民国时期开始,"大要"终止了语法化进程,两种副词用法用例急剧减少,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18.
代词间接回指作为有理据的语言现象,具有语言学、语用学和社会学上的意义。本文基于认知视角,以英汉小说为语料来源,从主观化和主观化对等探讨在识解基础上的小说代词间接回指语翻译。结论如下:1)代词间接回指可借助代词的突显、触发语激发的认知框架和百科知识框架获得所指对象的识解;代词间接回指的深层认知动因是主观化,是对回指对象的主观化情绪表达和评价;2)代词间接回指语的翻译是在尽量保持原文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原文和译文中该代词回指语的主观化对等,即说话人对代词间接回指对象的主观情绪和评价的对等。  相似文献   

19.
"×死了"是一个双音节谓词性语模,多用于口语交际。"×"的语形特征主要从词性、音节结构、语法结构三方面分析。"死了"逐渐副词化,语义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凸显性状义,致使结果义,顶级程度义、主观量化义。"×死了"可以充当谓语和独立语,还可独立成句。具有主观评价和转移话题的语用功能。"×死了"和"×透了"在语义特征、语法形式、受事位置、评价色彩、时体特征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死"属于程度副词,"透"属于范围副词。"死"的语义程度强于"透"。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同形复说格式"X就X"是以情态副词"就"为核心、前后搭配相同的动词词组的复说结构,格式带有言者"自我"的表现成分。本文试从言者的视角、情感、认识三个方面考察结构的主观性表现,分析言者在使用该格式时对客观实体的主观识解与言语事件中交互主观性的特点。在共时层面分析主观化对该格式语言编码的影响,通过历时考察发现,由于"便"早于"就"完成了副词化,该格式的早期形式为"vp便vp",直至明清时期凝固为"vp就v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