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创设佳境,情动辞发,愉快地迈进作文门槛文章是有情之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朱自清也说:"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浓厚的感情,发自他的胸腹,才用文字表现出来的。"这正如刘勰所言"辞以情发"。而人的情感来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体大虑周”的文艺理论巨著,它不仅对文学批评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而且还对逻辑学方面的非形式谬误问题有所涉猎。其所论谬误大致可分为四种,即:文浮于理、论证不当、认知不当、用字(词)不当(包括文字误解)。刘勰的谬误思想是受到因明学“过”之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隐秀,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散文)的一大特色。南朝刘勰(465—520)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还指出隐秀是“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这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蓄。刘勰还概括出隐秀的特点是:“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其效果是:“使玩之者无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特别是诗,它是经过提炼的最精粹的语言。古诗更是如此。语言的精粹更多的时候体现在炼字上。炼字即锤炼、琢磨文字。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  相似文献   

5.
《铨赋》篇是系统、成熟的赋体专论。是"诠",还是"铨",笔者所见的版本并不相同。因"铨"字更为妥帖,本文用"铨"而弃"诠"。刘勰虽置"赋"于文体论中,但并不否认"赋用"。其"赋"观是赋"体"兼"赋用"。刘勰所说的"登高之旨"不是"赋诗言志"的政事行为,是指诗赋写作之初的"睹物兴情"。亦即《明诗》篇所讲的"应物斯感"。他倡导"丽词雅义"的原因有三:一是体现宗"经"的指导思想。二是追求雅"丽"的审美理想。三是"洞见症结,针对当时以发药"。目前文章写作还存在格调不高、文字粗疏的弊端,刘勰的"丽词雅义"说不失为一剂救弊的良药。从这个意义上看,刘勰的赋学理论不单单是就赋而言,已经具有某种普适性的文章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勰所期待的"江山之助"应是在某种特定情感的驱动下,创作主体恰当地利用"江山"的启发与帮助,走出片面模山范水的文坛怪圈,创造出物、情、辞相统一的作品。刘勰之后,受不同时代各种文论思潮影响,"江山之助"得到进一步开掘,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刘勰首倡之功绝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司马相如作为汉代辞赋大家,是刘勰《文心雕龙》讨论较多的作家之一。刘勰《文心雕龙》对于司马相如的批评与前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截然不同,前人以"依经立论"为原则,而刘勰《文心雕龙》却是以"衔华佩实"为准则,对司马相如的作品从"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个方面进行批评。其一,对"有韵之文"辞赋作品因其过于华丽,而提出批评和指责;其二,对"无韵之笔"诏策文、檄移文和封禅文等作品给予了肯定。刘勰《文心雕龙》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显示了刘勰对汉魏以来文学过于追求形式华丽的一种批评。  相似文献   

8.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文学创作时说“思理之妙,神与物游”,认为人的思想十分微妙,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接触,便产生了精神活动。文学正是这种精神活动形诸文字的产物。语文教师用于传道授业的课文,其中许多都是文学作品。语文教学同文学创作一样,是一个充满创造性与想象力的过程。语文教学,尤其是其中的文学教育,正是一个体味思理之妙、遨游神物之间的艺术过程。  相似文献   

9.
刘勰认为,文学是体道言情的道之文采——“情文”;文学活动就是以情体道的过程,赋予文学以意义;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于情与辞经纬相交而产生的文字和语言之外的外溢美——“情采”。情与辞相交形成的“情”、“采”互动是文学性生成的基本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全书中直接论述陆机的文字,达二十则之多(《隐秀》篇补文一则未计),在其所论到的163位作家中,堪称首屈一指,可见其对陆机的高度重视。二十则中,有对陆机《文赋》的评价,有对陆机才气的评说,有对陆机文学渊源的窥测,有对陆机用事、制韵得失的评判,而更多的是对陆机作品风格的具体评论。通过对刘勰论陆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陆机这一号为“太康之英”的著名作家,而且还可以窥见刘勰所持的文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1.
“见异”,即显示作家或作品的特别之处,刘勰以此为批评方法来实施其批评标准,之所以如此,一来刘勰认为作家之“异”在于其“偏美”、“各其善”,二来刘勰认为作品之“异”在于“变之数无方”。  相似文献   

12.
刘勰与萧统     
南朝梁代的刘勰和萧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著名人物。刘勰撰写了《文心雕龙》,萧统编选了《文选》,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亲密的。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曾兼任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之。”即萧统十分喜爱与刘勰交往。萧统为什么十分喜爱与刘勰交往呢?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学观念完全是"自己"的,是尊重儒道释而不限于儒道释的。如果将之归结为儒道释中的任何一家,都是对刘勰的误读,同时也是将依附性的思维方式强加给了刘勰,而这对学科发展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相似文献   

14.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伴随着激荡的风雷山岳般升腾的时代,一个英雄、才士横塑赋诗、激扬文字的悲凉豪壮的时代,一个以云蒸霞蔚的诗文奇彩照耀了大地江河的时代。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说: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  相似文献   

15.
刘勰“原道”说是困扰现代学人的一大学术难题,原因之一是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使其陷入了理论困局。从刘勰本人的“问题意识”入手,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来考查刘勰对“道体”的具体态度和处理方法,可以发现刘勰“原道”之“道”是在魏晋玄学的学术语境下生成的独具特质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6.
刘勰“原道”说是困扰现代学人的一大学术难题,原因之一是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使其陷入了理论困局。从刘勰本人的“问题意识”入手,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来考查刘勰对“道体”的具体态度和处理方法,可以发现刘勰“原道”之“道”是在魏晋玄学的学术语境下生成的独具特质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7.
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勰的关系,是齐梁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记录二关系的可靠史料。只有《梁书刘勰传》一条:“韶明太子好学,深爱接之。”关于萧、刘二人及《选》及《心》的关系,目前学界有六种意见。章从审美情趣相通的角度探讨两间经学分析了明对刘勰“深爱接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阮慧钰 《文教资料》2010,(10):15-17
情志观是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历代批评家对情与志的异同作过诸多分析。本文作者从情、志在《文心雕龙》中的使用语境来辨析刘勰之情志观,并且由此尝试阐述刘勰之情志观在其赋学理论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勰撰写《文心雕龙》时的年龄不是三十多岁 ,而是四十多岁 ;刘勰在刘宋时未出仕的原因是他年未二十 ;梁武帝在天监元年即位之初所颁布的广求贤才的诏旨是刘勰产生撰写《文心雕龙》的动机的诱因 ;由此推出刘勰的生年为宋大明七年 ,其开始撰写《文心雕龙》的时间为天监二年春 ,书成于天监三年夏末至冬初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