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所+X"与"无+所+X"是一对肯定与否定范畴,从逻辑上讲,肯定和否定是对称的,但是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是不对称的。"有+所+X"与"无+所+X"在使用频率、分布、"V"的音节数目和标记性程度上存在着不对称,本文从共时平面对"有+所+X"与"无+所+X"的不对称作出了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描写Neg+Wh+VP(没有谁笑)和Wh+Neg+VP(谁也没有笑)两种格式在词类序列、句法构造和论元结构方面的差别,指出它们在逻辑意义上的相同之处及其形成机制(否定存在=全称否定),还从焦点结构和信息结构上分析这两种格式在语气表达方面存在差别的原因(常规焦点的语义否定vs.对比焦点的语用否定)。然后讨论这两种格式中Wh的意义差别及其原因,揭示Wh的周遍性意义的形成机制(Wh在指称上的均质性与也/都的加合功能互动、又受主宾语在定指性上的不对称性的影响)。最后讨论全称否定的排他性保留(如:大家谁也没有笑,只有吴平笑了)和特称容忍(如:吴平没有笑,大家谁也没有笑)现象及其逻辑机制(对于缺省推理的例外声明和冗余重申)。  相似文献   

3.
"独"在春秋末期就已经由动词语法化为反诘语气副词,这为"独不+VP+乎/邪/与"构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格式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独不+VP+乎/邪/与"是由反诘语气副词"独"+否定副词"不"构成的、以听话人为话题焦点的反诘构式,符合人际修辞的礼貌原则。它不仅能够维护语言交际双方的面子,也能表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诘责、鞭策或劝告。由于语言发展遵循简约原则,加之由专职反诘副词构成的"岂不+VP+乎"成为主要反诘构式,"独不+VP+乎/邪/与"构式便逐渐退出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的是安徽中部地区(合肥、芜湖、六安一带)普通话中的特殊句式"好+A+一个",以皖中地区人民日常生活语言为语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A"不仅可以由性质形容词充当,也可以由"心理动词+宾语"充当。此外,"好+A+一个"还存在否定形式"好+不+A+一个",并通过对"好不+X"与"好+不+A+一个"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在否定句式中"A"只能由道义类形容词和一般性褒义性质形容词充当。这种表达符合言语交际需要,能促进谈话双方进一步交流。  相似文献   

5.
李倩 《现代语文》2013,(5):84-85
本文在陈爽《祈使性否定副词》一文中提出的否定副词"少"单独构成的祈使句"少3+VP"句式及其语义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地研究,并与一般意义的否定式祈使句的某些特点做了区分,总结出该句式独特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拟以"难免+不+XP"格式的羡余否定现象为研究内容,整体介绍这一结构的羡余与非羡余否定,并结合格式实际对羡余否定现象予以深层次阐释,分析其形成动因。  相似文献   

7.
《湘南学院学报》2018,(1):77-82
现代汉语语境中,存在着"VP1+不+VP2"和"VP2+不+VP1"的表意形式,如"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一类。该格式中,由于"VP1、VP2、不"这三构成要素前后顺序的不同,会形成选择、预设条件等不同的表意模式。这应该和"不"的否定辖域及VP1、VP2的内部动宾关系有关。通过对比分析"VP1+不+VP2、VP2+不+VP1、不+VP1+VP2、不+VP2+VP1"四种格式,探讨其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8.
"情态动词+不定式完成体"结构既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同学们在学习中普遍感到难于学习和理解的知识点。can与could在表示疑问推测和否定推测时,没有时态上的区别,只是用could时,在语气上显得更为委婉些。subject+may/might+have+past participle+...句型中的may和might也没有时态上的区别,但是might和may相比,语气更加不肯定,可能性更小,多用于虚拟语气中。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人们总能说出一些让人困惑的句子来,如:"小明谁都不认识"意思可以是"小明不认识任何人",也可以是"任何人都不认识小明"。大家几乎都知道这句话有歧义,却很少有人理解产生该歧义的原因。句式"NP+谁+都+不+VP"中,NP_1和NP_2(谁)作为施事和受事指向不明,从生成语法来看,该句是由于移位产生歧义的。当然产生歧义的原因并非任意,该句式中任何一个成分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对NP_1、NP_2(谁)、都不、VP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并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该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进行解释,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类否定歧义句。  相似文献   

10.
"好(不)容易+VP"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结构,有"好容易+VP"和"好不容易+VP"两种变体。语料库检索表明,"VP"常为表示动作的动词短语,且该短语中常含有"到""了"等字,整个构式表示非常不容易地让动作完成或达到某种状态。"好容易+VP"构式的否定义来源于构式压制,让"好"字的强调作用虚化;"好不容易+VP"构式中的"不"字是羡余标记,不会让构式产生双重否定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有所+X"和"无所+X"逻辑上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称范畴,但两者在构式义上是有差异的。在语义色彩上,"有所+X"趋于褒义,"无所+X"趋于贬义;在主被动意义上,"有所+X"存在主动和被动的双层意义,"无所+X"的被动意义在演变发展中遗失,现代汉语中只剩下主动意义;在语义程度上,"有所+X"的肯定程度是要高于"无所+X"的否定程度的。这些构式义上的差别致使"有所+X"和"无所+X"在使用中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比较句是现代汉语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种句式,在现代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语言点.比较句在结构形式上是丰富多样的,最基本的形式是"A+比+B+形容词",而其最直接的否定方式是"A+不比+B+形容词"表面看来"不比"仅是对"比"字句形式上的否定,实际上"A+不比+B+形容词"却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可以以"三个平面"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A+不比+B+形容词"句式加以分析,概括总结其特点.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否定陈述句"没(有)什么+X"格式的句法结构有五大类,但无论是哪种句法结构,其后面都有加"的"字的情况出现。"没(有)什么+X的"中"X的"有的不是"的"字短语,这里的"的"字,用在句末,不可以省略,加强了否定语气;有的"X的"是偏正短语"X的N"省略中心语N形成的"的"字短语。这里的"的"字短语有指代性和简易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标记理论,比较分析无标记句式"NP+V+了+NP"和两种有标记句式"NP+V+来/走+了+NP"在语义上的关联,并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不符合标记理论要求的关联进行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再+VP”结构既可以表示肯定,又可以表示否定。该结构表示隐性否定时构成祈使句,要求VP具有[+述人][+可控]的特征,多用来表示威胁、警告、劝阻的语用否定。该结构存在着“有本事/种/胆+再+VP”“再+VP+试试(看)”“再+(给我)+V+数量词”“再+V(VP)+就+后果”等多种变体。其隐性否定义是在语用推理下产生的元语否定,说话人通过否定假设条件、凸显假设后果,来增强话语中的威慑效力,劝阻或制止听话人继续实施当前行为。听话人可以通过说话人在会话过程中对礼貌原则的有意违反,来识解其表达的隐性否定义。  相似文献   

16.
一、“so +助动词 (be/情态动词 /do/have等 ) +主语”1、这个倒装句结构 (so副词排列第一 ,助动词排列第二 ,主语排列第三 )表示前文所述的肯定情况也适合于后者 ,即“甲如何 ,乙也一样”。如 :⑴HeisgoodatChinese .Soishisfriend .⑵Icanswim .Socanyou .⑶SheknowsJapanese .Sodoesherbrother.⑷Wehavelistenedtotheradio .Sohashe .2、注意这一结构中的主语可以是名词或人称代词 ,但它和前句的主语不是同一人物 ,即前后两句各有自己的主语 ,但所述情况却不相同。又如 :Iboughtsomebeef .Sodidhe .3、这一结构的否定形式是“Neith…  相似文献   

17.
苗语黔东方言否定词大致有a~(55)(没/不)、pi~(22)(没/不)、?u~(35)(别)、to~(44)(没/不)等,其情态也有所区别。有些否定词可结合成复合型否定词,如a~(55)pi~(22)(没有)、?u~(35)pi~(22)(不要)、pi~(22)to~(44)(不/没有)及a~(55)?u~(35)pi~(22)(别)等。复合型否定词的语用重心趋向于后置音节。在否定的辖域上,有局部否定和全量否定两种类型,局部否定通过否定词的位置和焦点信息来表示;全量否定是用对"小量"或"疑问词"的否定来表达。在移位选择上,一般动词中,否定词可移位,动词两侧可以有否定词的存在,有辖域的区别;猜测、想象类动词,主观性较强,否定词只能居后。在句法上,?u~(35)位于句首,仅表主观否定;to~(44)处于句末,既是否定标记,又是疑问标记。  相似文献   

18.
"谁让+X+VP"与"我让+X+VP"是两种常见的结构。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系统探讨了二者的异同点。研究发现:两构式均可表达否定义;在语用上表达反预期信息与主观情感色彩;不过,这两个结构在句法分布是否隐现、表达责任、禁止义及主观评价功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古文观止》宋文中"不"字句出现频率较高,"不"字句有三种句式,即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在陈述句中,"不"可放在名词、动词及动词短语、形容词、助动词之前。在感叹句中,可分为四类句式:第一类为"主语+V+而+不+ADJ",第二类为"主语+不可+VP+矣",第三类为"可不+ADJ+感叹词(哉或乎)",第四类为"不+者字短语"。在疑问句中,可分为三类句式,第一类为"主语+不+谓语中心",第二类为"不+动词",第三类为"不有""不为""不容"。"不"既可以否定整个命题,也可以否定某些成分。在否定整个命题时,可分为三类:整体为动词性结构;整体为名词性短语;整体为介宾短语。在否定部分成分时,语义可指向主语、谓语中心词,也可指向整个谓语部分、谓语部分的补语、谓语部分的时间状语。总体上来说,"不"字句的语法功能在宋代已相对成熟。  相似文献   

20.
主要对《官话类编》《语言自迩集》等六部清代汉语教材中的"并+否定词"形式进行考察,"并+否定词"形式在南京官话中大量存在,使用频次较高,在北京话中却不常用。同时,从1702年至1892年近二百年的时间里,北京话中的"并+否定词"形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语用上来看,作为预设触发语,"并"在使用时对语境预设具有提示作用,"并+否定词"结构中的"并"进一步强化了对预设的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