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作者是班固。他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65篇)的基础上,于明帝永平元代(公元58年)着手撰写《汉书》,至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大致完成。后经其妹昭续撰和马续补修始成完本。《汉书》记西汉一代二百余年间的史事,较全面反映西汉各方面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不少重要史料,受到后代史学家的推誉。《汉书》武帝以前,纪、传、表多采用《史记》旧文,但重加整理剪裁,其中有增删改易,或新立传目,或增补事实,并提供不少新的史料,又较多地转录重要历史文献,使我国古代不少重要历史资料得以保存。《汉书》开创新代史的新模式;开拓中国古代史学研究新领域;进一步发扬中国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相似文献   

2.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封建正史的又一部名著,“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润色鸿业”是班固创作《汉书》的指导精神,《汉书》成了帝王将相的家谱,“实录”精神远不及《史记》。虽然如此,但《汉书》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是作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映,对《史记》的实录精神还是有所继承的。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史记》"怨"、"愤"的情感,同时,他又秉承了古代史官"实录"的优良传统,将如实记录历史事件和抒发个人情感极佳地结合起来,使《史记》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史学巨著。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5,(5):65-69
《史记》有着双重性的书写理念,即实录与修饰。这两种书写理念从表面上看是相悖的,实则是同一的,二者在深层次上殊途同归。《史记》这种二元同一的书写理念,根源于作为史家的司马迁的独特人性观。《史记》在文本存在形态上是多元同构的,它不单是一部优秀史学著作,更是一部兼容并包的文化经典。《史记》这种多元同构性决定其具有多重性价值指向,它的价值呈现模式是"以美启真,以真启善"。  相似文献   

5.
《史记》产生于特定历史时代之特殊杰出人物之手,为空前的历史巨著.以其结构完整、体例严密为中国传统史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领域,为历代史家提供了艺术营养、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史记》思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堪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鲁迅因此誉之为“史家之绝唱”.  相似文献   

6.
江午 《文教资料》2010,(28):4-5
本文以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辩证地分析《史记》存在的“天人感应”观、历史循环论与缺乏个体生命关怀的时代局限,并指出前人所谓《史记》的“实录”,并非据事实录,而是据“史”实录,《史记》是凝聚着前代史家心血的集成之作。  相似文献   

7.
作为第一部纪传体正史 ,《史记》除具有史学价值外 ,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颇值得称道的是 ,编撰者司马迁在这部巨著中所展现给人们的审美观 ,就在很多侧面极大地张扬了其文学性。本文仅就《史记》审美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美丑观而加以讨论 ,旨在加深对《史记》及司马迁的了解。一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 :“美只有一种 ,即宣示真实的美。”当“真”的具体存在形式被人的能动创造活动所掌握时 ,它便具有了美的意义。《史记》以“真”为基本审美框架 ,其美的意蕴集中地体现在其“实录”精神上。班固在评论《史记》时将“实录”定义为 :“善…  相似文献   

8.
两千多年来,《史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经世作用,非笔墨可以形容。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史记》是民族文化的总结和传承;总结历史经验,提供政治借鉴;确立开放的道德体系,实施道德垂训;记述磨难英雄,颂扬崇高人格,催人奋进;促进民族统一,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同源共祖思想。《史记》经世作用如此之大,究其原因:《史记》是真正的“实录”。“经世”是史学的基本功能,但没有“求真”,史学的“经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代官方修纂实录,最早的就是《清太祖实录》,有关《清太祖实录》的文章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其它学者论述的基础上,对《清太祖实录》的编纂版本及史料价值作一简要论述,以便我们更好利用。  相似文献   

10.
“实录”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重要概念 ,最早见于两汉文献 ,指司马迁史学的特点之一 :即史文之“直” ,史事之“核” ,史义之“不虚美 ,不隐恶”。北朝学者进而指出 :史官的职责“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以为监戒也” ,目的是“彰善瘅恶 ,以树风声” ,那些专职记事的 ,则“徒闻后世 ,无益当时”。到了唐代 ,“彰善显恶”的“实录史学”成了普遍接受的观念 ,“实录”也成了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核心术语和概念。“作者性”和“当世性”是“实录史学”的核心。它的首要意涵 ,不在于“过去”的“记录” ,也不在于对“过去”的学术研究 ,而在于一种“当世”精神 ,一种能令其在“当世”呈现“彰善显恶”之意义的精神。然而近代史学对此却多持贬义 ,以为史官之笔 ,不当有主观之评断涉入。传统史学的“实录” ,同时兼赅“真实”与“现实” ,近代史学则重视对“过去”的学术研究取向 ,强调的是“过去的真相”而非“现在的真相”。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在近代史学中被遮蔽了。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是两套不同的史学世界 ,回归传统史学是当今需要的大方向 ,强调“当世”意涵的“实录”在史学或编史学 (historiography)中被彰显出来的要义 ,应当正视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不只为中华民族著史,同时为中华民族写心;《史记》不只是中华民族发祥、发展、奋斗、成长的民族史章,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真切、深沉、多姿、多彩的民族心谱。本文从民族心灵史这一角度,探讨和论述《史记》写人写心的实绩;《史记》在陶铸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上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以及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上所存在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的神话材料从多方面反映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如民族、政治、天命、德行等,构成中国史学传统的重要特色史语,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咸炘是民国史学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刘咸炘在《四史知意》中重点探讨"前四史"的史意,反映了他对古代史学理论的认同与实践。刘咸炘批驳"无中生有"和"我注六经"式的评论,在批评原则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刘咸炘不仅评论"前四史",还评骘了历代学者关于"前四史"的评论,形成了双重批判的特点。他的论著和思想对于20世纪初期轻视传统史学的不良风气有针砭的作用,这是刘咸炘对民国时期史学批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刘知几最早最系统地将《史记》与《汉书》作了比较研究,内容涉及到史学目的、史学价值、历史编纂学、语言、缘辞等许多方面。比较中既有肯定《史记》的,又有肯定《汉书》的,但是扬班抑马的倾向是很明显的。这一研究具有创造性,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写史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他的实录精神和进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笔下的作品具有批判性。本文从传主的身份、作品的写实精神、作品的序和赞、作者的生死观四个方面来阐述《史记》思想内容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从史学角度分析,《史记》中的口述史料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使历史记载更加细节化,使论据坚实充分;从文学角度分析,口述史料使历史记述更加生动形象.分析司马迁记载口述史料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既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汉代史料匮乏的有力补充;从主观上讲,是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是“成一家之言”的必要践行.  相似文献   

17.
《左传》和《史记》是先秦两汉的两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依年纪事,传述春秋,语言简练,叙事生动,特别是其战争描写成为后代作品的楷模,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史记》是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毕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史传文学的代表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史记》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对前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借鉴和吸收就是一个。通过晋公子重耳逃亡事在二书中的不同描写。可以分析《史记》在对《左传》的吸收的基础上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8.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19.
将《新五代史》置于卷帙浩繁,风格卓异的中国历史著述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和观照,凸现了欧阳修历史写作所体现出的既有春秋笔法,史记风范的精髓,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自为一家的新范式,以及他所秉持的对历史事件的独立的批判精神,对历史人物的源自儒家传统的道德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