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兵 《新闻知识》2006,(11):12-13
读完《第三条路——经济为主综合大报新探》,一种对书中主人公成功创新办好一张新型报纸的敬佩之情,深感获益匪浅的愉悦之情,油然而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全党、全国的奋斗目标。《深圳商报》的实践向我们道出了一个真理:创新是一种活力,创新是一个生机。一个党和一个国家有了这种活力和生机,便有灿烂的明天,便能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一个集团一个报社有了这种活力和生机,就可以办好一张有特色的报纸和建设一个有竞争力的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就是这样一个有竞争力的传媒集团,《深圳商报》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今年 8月 2 6日 ,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2 0周年纪念日 ,2 0年来 ,深圳以其经济的腾飞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从一个南海之滨的昔日渔村 ,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 ,赢得了海内外舆论的交口称赞。与深圳各项建设事业交相辉映的是 ,深圳的新闻事业也得到了高速成长 ,从原来以有线广播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单一结构 ,发展到广播、电视、报纸、新闻期刊以及电子屏幕和网络传播等多种新闻媒介共存的格局 ,为深圳市民提供了丰富的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渠道 ;新闻传播从简单转播、平面传播向纸质媒介的“出版 -印刷 -发行”链和广电媒介的“制作 -…  相似文献   

3.
刘良龙 《新闻知识》2007,(11):21-22
深圳商报定位为"以经济报道为主,以经济、文化为两大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在深圳商报如何加强和突出经济报道的谈话中,多次提到经济报道要有国际视野、全国视野、百姓视野和经济学视野。这"四个视野"中的国际视野、全国视野是指要向读者提供深圳视角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新闻以及国际和全国视角的深圳经济新闻,特别是对国内外比较重要的经济新闻要做大做深。深圳商报最近推出的"夏季达沃斯论坛"连续报道,便是做大做深国内经济要闻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4.
李红 《新闻知识》2006,(10):19-21
8月2日,深圳商报九楼会议室洋溢着浓浓的爱意。由第三届深圳关爱行动办公室和深圳商报联合推出、许凌峰和另外4名深圳企业家共同“加盟”的爱心团队——许凌峰“募师支教爱心联盟”在此正式组建,并举行新闻发布会。5名深圳企业家宣布共同出资8万元面向全国招募8名小学教师,赴贵州毕节地区大水乡支教一个学期。第三届深圳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黄扬略也当场宣布,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商报加入到募师支教行列,出资招募7名教师赴贵州支教,与“爱心联盟”一道要将许凌峰“募师支教”这个深圳关爱品牌打得更响做得…  相似文献   

5.
为完善深圳媒体格局,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进一步突出深圳商报以经济报道为主的特色,从2005年10月10日起,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截至2013年末,常住人口1062.89万人,户籍人口310.47万人。近年来,深圳相继被有关机构评选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在《福布斯》杂志中文版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25个城市中,深圳位居第四位。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深圳综合竞争力位居第二位(深圳市政府,2014年8月12日)。在这样的条件下,深圳越来越被年轻人青睐,也成为年轻人毕业就业的首选,在这样的城市中,有一部分年轻人,是出生、成长在深圳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年轻人从中国内地各大城市前往深圳创业,移民至此并成家立业,因此他们的子女是第一批移民生长在深圳这个城市的一群人,也被现在的媒体型塑成"深圳人"(父母一代为移民),然而这群年轻人虽然是户籍上的深圳人,但祖籍大多不在深圳,他们是第一代生长在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居民,是非常特殊也是非常新兴的一代。此篇论文旨在浅析"深二代"身份认同的建构与困境。  相似文献   

7.
《视听界》2007,(6):39-40
我们每一天都不放过自己 深圳都市频道总监李也平: 深圳是一个在广播电视市场上比较复杂的地方,我们不仅面对全国各个上星频道,还有很多境外频道。都市频道是深圳广电集团的主频道,它是2005年由原来的主频道和其他的一些频道资源组合而成。这个频道原来的基础大概有1个亿左右,第二年的时候将近两个亿,今年到目前为止,前九个月已经有2.2亿了,到年底估计将近3个亿。  相似文献   

8.
作为改革开放的"策源地"、"排头兵"、"窗口"和"试验田",深圳有太多难忘的经典.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已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了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变迁震撼了海内外.  相似文献   

9.
赵勋 《军事记者》2013,(7):44-45
人物简介:王茂亮,1960年2月生,湖北广水人。1981年进入湖北《孝感报》工作,1991年担任孝感报社总编辑。1992年调入深圳商报社,1999年任《深圳商报》总编辑,并使《深圳商报》成为深圳“家庭第一报”。2004年任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次年任深圳广电集团党委书记、总裁,2011年转任湖北广播电视台台长。高级编辑,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采编的新闻获全国和全省好新闻奖30余项,其中系列报道《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  相似文献   

10.
2002年,深圳商报将通过“十个`大'”的追求,使其向有权威、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主流大报迈进一大步。 高举伟大旗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胸怀全国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从全国大局看深圳新闻,发掘深圳新闻之于全国的意义;从深圳视角选择、追踪、解释全国新闻,增加全国新闻之于深圳的针对性与贴近性;从移民城市的特点,更多地关注各地移民的“故乡新闻”;本报记者的“天线”要延伸到国家部委,给深圳读者更多的“权威发布”。 抓住全球…  相似文献   

11.
想当初,建特区,小平在深圳那儿画了一个圈儿,深圳有了今天。90年代初,小平在浦东画了个圈儿,以后浦东就起来了。现在等于中央和国务院在东北画了一个大圈儿,我认为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是时来运转。  相似文献   

12.
2006年4月3日,《深圳商报》筹备了半年有余的《深圳警察故事》连载报道终于得以推出第一篇。连载了一个星期后,事情有点出乎意料,反响比预测的要好得多。笔者不但收到了很多邮件,而且身边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深圳商报》的警察故事很好看,报道非常生动有趣。我每天都追着看呢!”于是,我们时时受着这话的鼓舞,千方百计地想着怎样给读者们讲一个个生动而不失真实的故事。尽管心里惴惴然,可采访小组的3名记者都朝着  相似文献   

13.
赵玮 《新闻知识》2006,(9):17-20
2005年11月9日,在深圳商报B1版报眼位置出现了一则《数码现场》“约稿启事”(略)。这条启示标志着深圳商报一个重要栏目的诞生:《数码现场》从此进入读者的视野。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深圳商报《数码现场》已经逐渐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每天的照片投稿量都在50张左右,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深圳商报之后,很多报纸都开设了相同类型的栏目,说明了这个栏目所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相似文献   

14.
2006年8月30日~9月3日,年过八旬的国际大体联主席基里安访问深圳。他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考察深圳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工作的筹备情况。本报为了密切配合深圳申办大运会的活动,在此期间除了对基里安访问深圳给予突出报道和强化处理外,还分别于8月30日、9月1日和9月3日连续推出了12个版的大型中英文双语特刊《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富有创意地运用“没有语言距离”的中英文双语表述方式,介绍了深圳优美的城市景观、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生活条件,展示了深圳人民对世界大运会的热切期盼。  相似文献   

15.
8年前──1992年1月,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关头,小平视察深圳。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生动详细地报道了小平南巡期间的活动,尤其是他的重要讲话,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年1月,中国企业报记者特赴深圳追踪小平当年南巡的足迹,采访了《东》文作者陈锡添,并整理成文。本刊特将此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深圳特区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一个“窗口”,在开拓党报的权威性、新闻性、实用性、服务性等方面,都做了富有创意的探索,取得许多经验。此文试就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谈谈深圳特区报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深圳十大读书成才职工”候选人亮相媒体,引人关注。(2007年12月3日《深圳商报》 我注意到,这十大候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读书成才——或自学取得文凭,或业余求学获得职称,或自学掌握技能,或通过学习而职场荣升。这个特点,换成另一句浅近的话来表达,就是:读书换来功利。  相似文献   

18.
自2009年8月深圳特区报取消股票行情版之后,在深圳地区的大部分报纸上,读者和股民再也看不到那多年来所熟悉的股市行情版了。其实撤下股票行情版的情况并非深圳或广东地区所独有,在全国早已有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深圳读书月"的重要品牌活动——"深圳读书论坛"为中心,通过回顾其创建与发展的过程,进而分析了深圳读书论坛的三个基本特点,阐述了城市文化影响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要介绍了深圳从2000年开始组织举办"深圳读书月"活动的初衷,以及举办活动的内容、过程和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概况,全文旨在阐述了充满特区经济特色的深圳其实更是一座热爱读书的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