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从主导方面和发展方向看,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生产工具的革新、灌溉、施肥技术等),进行细致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文明持续而不间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土葬作为一种传统的丧葬形式,与现代文明之间存在诸多矛盾。然而,从农业历史的视角来看,以关中地区为例,土葬习俗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主要表现在:土葬作为农业民族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植根于农耕民族悠久的农业历史;关中土葬习俗中极为重视厚葬模式,又与农业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维持有着密切的关联;土葬时的墓址选择遵循传统的风水观念,则与农地选择的基本原则如出一辙。因此在当代社会进行土葬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理解这一深刻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3.
农业发展过程稳定,对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本结合沈阳市情况,对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战略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经济可持续发展——持续农业□孙景沂(武昌文华中学)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在继承传统农业的遗产与总结现代农业优缺点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最新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一、可持续发展农业提出的背景持续农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这有其一定的背景,主要是:1...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农业和涉农高校的发展。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作为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我国农业教育、科研以及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朴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传统农学的互动,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天、地、人"三才传统农学思想.以此为纲,形成了二千多年的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孕育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其间产生了间作套种、优化组合;循环利用、多极优化;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系统思路以及发展农业、稳定社会、推广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用养结合、常新地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朴素农业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殡葬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4月,我国开始了从传统土葬到火葬的殡葬变革.50多年来,我国推行的这种殡葬变革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甚至人权问题.为了推动我国殡葬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尊重传统殡葬文化核心价值取向,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8.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衡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农业在遭受入世冲击 ,面临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困境时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在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承载能力、环境缓冲能力、区域发展能力、社会稳定能力和管理调控能力中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9.
休闲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农村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探析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对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效率。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中国30个行政区域2000—2008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测算与分解,分析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源泉、区域差异原因与跨期生产率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平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上升,技术进步为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技术效率则在一定程度制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中国与之不可同日而语,两国农业政策的迥异导致了农业不同的发展方向。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即将开放,美国必将对中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的农业政策的差异,对我国未来农业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困落后,因而改造传统小农经济就成了中国人民寻求自身解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倡导和推行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了伟大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遗留下来大量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当前倍受关注的“三农问题”的出现。反思这段探索的历程,会发现农业人口过多与土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而这一基本国情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农业地区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农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对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展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发展多样化的种植结构;保护荒地、坡地等农区中的半自然生态地段;减少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化学品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中央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改造并利用中国传统社会广泛存在着的约定成俗的民间互助行为、创新并发展马列主义合作理论的结果,是作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动员与经济动员策略而在苏区发展起来的。就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与革命战争、经济建设、资源动员的关系而言,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成功地利用了赣南闽西地区乡村既有的民间互助习惯与行为,有效地动员起中央苏区民众投身农业生产与商品流通,充分调动了苏区民众参与革命、支持革命的积极性,有效集约地动员了苏区颇为紧缺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农业大量的废弃物未能得到合理利用,使得我国宝贵的农业资源成为农业面源污染,加上化肥的大量甚至超量使用,造成水体硝酸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并导致蔬菜等农产品中硝酸盐积累,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针对农业废弃物带来的种种弊端,必须合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从无机农业向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变,才能实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确保我国农业持续生产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解读《钱天鹤文集》,发现作为中国近代较早接受西方农学教育的钱天鹤对中国农业问题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思想。钱天鹤主张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振兴中国蚕丝业,强调将农业增产作为解决中国农民生活困苦的第一要务,重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些观点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后来对台湾农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由掠夺式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农业;由传统的种养农业走向产业化、综合化农业;由封闭农业走向市场农业、开放农业;由传统的粗放农业走向高科技化农业、效益型农业;现代农业将是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发展的农业。  相似文献   

18.
晋南地区是我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自古以来便是全国重要的农区。然而,在唐虞早夏时期,伴随着剧烈的社会环境变迁和史前全球性气候事件下当地自然环境的逐步演变,从农业技术选择的角度上来讲,当地先民们,在传统旱作农业依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局部性地采取了稻作农业技术,使得稻作农业在晋南地区经历了从无到有、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清末近代农业教育兴起之初,近邻日本对其影响不容小觑.其时中国农业教育学制体系、课程设置、规章制度等基本仿照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科留学生的目的地国家主要是日本;大量日本农学教习纷纷来中国任教.这些因素均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末中国农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