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建琼 《湖南教育》2001,(17):48-48
新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选入的《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诗作。余光中,台湾诗坛著述最丰的一位学者型诗人,作为一个在台湾成熟的诗人,余光中本来是一位“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然而由于放逐漂泊,使其诗歌常常神游于牵魂梦绕的故园,吟唱出了一首首“岛屿悲歌”。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诗史上,卞之琳是一位真正有哲学意识的诗人,西方现代意识和“荒原”意识对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逃避情感而追求智性凝聚的诗,正渗透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现代诗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描述了他“小处智慧,大处茫然”的生之迷茫和对现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3.
【教材·学情·学法】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按主题编排,主题是“土地情思”。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来看,这个单元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从知识和能力角度看,要“关注诗中包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单元教学目标细化在课文中,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虽不长,却构思精巧,读了给人以全新的美的享受.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的美进行探讨,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一.情感美这首乡愁诗在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乡愁》一诗,侧重写诗人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后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游子的绵长的故土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相似文献   

6.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诗作《乡愁》意蕴深刻,脍炙人口,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其《乡愁》一诗有着孙犁先生所言的“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般的美学意味,真正反映出了他的文学功力颇深。现从以下三点《乡愁》一诗的美。  相似文献   

8.
儿童哲学与童年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家”哲学,它们在人之成-人与人生的层面回答了人何以为“家”、如何在“家”与如何成“家”的生存论问题。儿童与童年的“家”哲学意涵,不仅说明它们在本源与存在的深度上乃是人之成-人及其所构成人生的栖居地,还显现出“儿童是诗人”“儿童是哲学家”“儿童是艺术家”等观点背后所蕴含的成“家”之意。  相似文献   

9.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袁秋生 《中学文科》2008,(5):150-151
人在家中坐,愁从心上来;心有千千结,诗有千千解。“愁”在诗人心中是无意喷涌的一丝浪花,诗在读者心中是有意掀起的层层涟漪。越是忧郁的言语,越容易产生心灵的反应;越是伤情的诗句,越可能形成感情的共鸣。重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笔者沉郁其中,非借助言语而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11.
小说、剧本创作中常见运用明暗双线连结的写法,从而推动情节展开,使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引人入胜。细读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乡愁》,惊喜地发现其竟也极其巧妙地运用了双线连接艺术,使《乡愁》既具诗歌特有的洗练隽永,又兼小说、剧本的生动迷人,实为难得。试作赏析:(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以“邮票”这一意象为明线,把“我”与“母亲”连为一体。其实真正连接“母子”的还有一条线,这就是“亲情”,可称之为“暗线”。也就是说,通过“邮票”这一明线和“亲情”这一暗线的共同作用,把“母…  相似文献   

12.
人在家中坐,愁从心上来;心有千千结,诗有千千解。“愁”在诗人心中是无意喷涌的一丝浪花,诗在读者心中是有意掀起的层层涟漪。越是忧郁的言语,越容易产生心灵的反应;越是伤情的诗句,越可能形成感情的共鸣。重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笔者沉郁其中,非借助言语而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13.
翟亮 《现代语文》2014,(12):66-67
《前赤壁赋》作为一篇千古美文,不但是大诗人苏轼汪洋恣肆行文鼓涌的杰作,而且深蕴宋代文人生命哲学的理趣;是诗人苏轼闲适情趣的完美呈现,更是诗人在一番执着之后自我超越的内心私语。对于“满肚子不合时宜”的诗人而言,修求自我超越的禅悟意趣成为诗意生存的强者,或许是他唯一可以偷渡的“栈道”。斜倚在俗世与佛光的门槛上,进一步则参禅成佛,退一步则红尘立身,加上诗人摇曳花开的诗思才情,成就了诗人在《前赤壁赋》中独特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 ,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 .通过情感熏陶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之情。 3.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悟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把握。设计思路 :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 ,它用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结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无言之美 ,无尽之意。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以一组偏实的比喻性意象抒发了海外游子对故土故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中教者应引导学生走进诗人…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1、理解“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抒发”的结构特点。2、理解诗的语言特点。3、品味诗人深沉的乡愁。教学重点 :1、结构特点。2、语言特点。3、情感品味。教学难点 :情感品味。课  型 :诗歌赏析课。教学方法 :品读、感悟。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分钟 (多媒体播放序曲《故乡情》 ,动画显示课件背景及授课标题。教师低向调整序曲音量 ,进入课堂“导入”)同学们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之所以“最美”是因为它有着精湛的结构、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在新诗的长廊里 ,有一首集结…  相似文献   

16.
“麦地”、“卧室”和“乡野”三个诗歌意象,是20世纪现代汉诗的空间诗学符号.诗歌中的“空间”不仅仅是物理性的人事发生场景,不仅是偶然的诗歌装饰性需要,更是一种人文性空间想象.诗学空间也不仅仅是一种本体诗学意义上的修辞选择,它深刻地受制于诗人的文化立场和哲学观念,并呈现为一种文化诗学.诗歌中的“空间”符号,成为我们透视诗人心灵场景和时代文化景观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7.
独特的生活环境酿成独特的文学风尚。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离的独特生活环境中,在台湾形成了一种“乡愁文学”。由于对家乡和往事固执的怀念,各种流派各个诗社的诗人抒写思乡怀国的乡愁诗,俯拾即是。试读台湾“蓝星”诗社诗人蓉子的《晚秋的乡愁》,以窥一  相似文献   

18.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动荡岁月中度过的,抗战时随母亲颠沛流离寄寓四川重庆,1949年随父母到香港,1950年去台湾。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相似文献   

20.
一、朱熹作为诗人: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氏哲学,被封建社会后期的历朝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定于一尊,影响十分深远。在人们心目中,朱熹一直是以理学家、“夫子”的形象出现的,极少把他与诗人的称号联系起来。其实,理学家的朱熹却又是一个颇有特色的诗人。虽然,作为诗人的朱熹远远不及作为思想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