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政府本身就是媒介 ,政府施政的过程 ,就是政府传播自己形象的过程。光“练”不“说” ,不会形成应有的形象 ;光“说”不“练”(或者“练”与“说”两张皮 ) ,形象也将大打折扣。政府形象构建、传播的真谛是 :确立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通过塑造、改善、提升政府形象来加强政府对公众的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即政府形象传播以社会公众认可、支持为前提 ,以“推销”政府的理念、服务、影响为指归  相似文献   

2.
吴雯 《东南传播》2012,(12):54-56
政务微博,以其即时、互动、便捷的传播优势,逐渐成为政府部门与群众沟通的新型互动平台,被认为"正在改变官方和公众话语权整体格局"。那么,如何利用微博进行政府信息的传递,通过促进与群众的沟通交流,以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正成为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笔者通过对国内较为成功的政务微博的跟踪观察,和与浙江金华市政务微博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就目前的政务微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结合传播学、公关学等理论对地方政府形象的"微"传播作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23):55-59
自媒体平台给政府形象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明显放大了政府发展目标与公众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风险,传统政府形象传播理论和方法在微博时代都显现出不适应性。政府形象传播亟需转变传播观念,形成政治认同视域下的微博仪式传播思维;亟需建立科学的微博舆论引导机制,提升政府形象传播的有效性;亟需提升官员媒介素养、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建立对话新思路与新平台,拓展政府形象微博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综合感知和认识后形成印象的总和。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无形的资本,是政府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公众对政府信任感和认同感,是政府是减少政策执行阻力、提高政策效力、降低政策运行成本的重要前提,具有重要的意义。2004年web2.0这个概念出现之后,以迅猛的势头将众多的新兴技术和理念渗透到我们生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入Web2.0时代。Web2.0实现和提供一个公开化、交互性的网络平台,其高度的公开化和互动化为政府实现与公众广泛深入的互动,向公众传播和提升的政府形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网络是一个复杂环境,高度的自由也是政府形象的传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试分析web2.0时代政府形象传播新特征和面临的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李佳敏 《今传媒》2020,28(1):48-53
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提升了社会的“媒介化”程度,危机传播对政府媒介形象具有现实的影响。本文以陕西奥凯电缆事件为例,运用案例和理论分析的方法,从形象修复的角度剖析西安市政府和奥凯公司在危机传播中的应对策略,探讨人为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应采取何种媒介策略化解危机并进行形象修复。依据研究结果,为政府面对危机传播、修复媒介形象提出了四点相关建议,以期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强化媒介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曹劲松 《青年记者》2010,(13):36-38
政府形象传播是政府传播的重要方面,也是政府各类传播活动的目的所在,体现了政府传播的基本诉求。政府形象传播作为一种渗透到各种传播活动中的内在诉求,除了在各种传播活动中予以充分表达和体现外,还可以通过专门的形象传播设计、策划,加以组织实施和舆论主导,以良好的政府媒体形象影响公众认知。认真分析政府形象传播过程的诸要素,强化这一过程中的政府责任,有助于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选择和运用传播路径,不断优化为媒体和公众服务的工作机制,赢得自身形象传播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殷婷 《东南传播》2010,(1):126-128
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媒介中各类符号的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语言、文字、影像等传播符号之外,非语言符号中的服饰形象符号也是生动反映一国整体形象最直观的传播符号。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媒介覆盖的全球化趋势,服饰符号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符号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着国家形象的建枸。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媒介形象是在大众传媒信息传播中形成的,它主要是生产者对公共政策认知结果,并对公众建立公共政策认同感、维护社会稳定及树立政府形象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政策制定程序的合理性和制定者的公信力、执行者素质和效能等方面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内在因素;适度的信息传播量、媒介报道框架、媒介类型和公众原有立场倾向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刘庆振 《今传媒》2015,(2):16-17
传播是政府公共形象树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发布信息、重归共识、价值塑造始终是政府对于公众传播的主线。本文主要着眼于新媒体时代的政府传播范式的转换,提出传播的态度要从单向灌输转向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公民精神以及新媒体手段的作用,从而为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奠定媒体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政府行为 对政府行为的解释=政府形象传播"这一框架,优化与完善政府形象,一是政府通过调整和修正自身行为,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和绩效,进一步加固、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已有的良好形象;二是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大众传媒,强化对社会公众的有效信息传播,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在公众中建构符合客观实际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1.
构建政府舆论形象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它涉及政府、媒介和公众等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本文运用传播学关于信息传递和仪式传播的观点,从政府应对媒体方式的视角,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优化自身舆论形象上的变迁与发展进行了勾勒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郭学文 《青年记者》2012,(32):17-18
研究背景现代传播学认为:大众传媒对于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促成了公众对于城市的形象认知,从而具备了建构城市形象的功能。"媒介时代的城市形象可以分为客观形象、媒介形象和公众形象。城市的客观形象是城市‘公众形象’的起点,也是媒介呈现城市的原材料。城市的‘媒介形象’较大程度影响了城市的‘公众形象’。"①也就是说,在媒介社会中,城市的媒介形象取代了客观形象,成为影响社会大众对城市做出认知和判断的形象符号。传播学中的城市形象研究就此展开,通过研究城市的媒介形象来分析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闻窗》2009,(4):60-60
地域形象建构与传播属于政府大型公关活动,主体是政府。在当前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西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地域形象作为一种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软实力,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地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过程中,媒介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是政府建构与传播地域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展示地域形象的重要平台。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站,因其迅捷、互动及跨地域性,在地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贵州省门户网站的《金黔在线》,  相似文献   

14.
媒介化社会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分配格局,数字技术成为话语中心,邀约社会关系参与传播过程。浙江省正迈向“两个先行”新征程,“数字浙江”邀约政府和公众两大舆论行为主体,形成以“智慧大脑”、理论传播平台和“浙江青年说”为媒介中心的网络舆情治理新样态,反映了媒介技术邀约下“政府-公众”关系的意义共建。在此,作为中介的数字媒介技术,组织起“两个先行”议题的叙事方式,将政府和主流媒体升级为社会关系组织者,将传统媒介再媒介化,使政府与公众保持良性互动,从而构建起共富创建与治理现代化的新语态。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进行恰当的政府形象管理.在当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的话语考察出发.探讨政府与媒体、公众的对话误区,分析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的传播原则,进而提出政府形象塑型传播和矫型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政府形象带来了影响。以往政府惯用的信息控制策略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已不再适用。政府如何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维护、修复自己的形象成为广大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微博的传播特性角度出发,探究政府部门如何利用政务微博,化被动为主动,抢占舆论制高点,以此修复受突发事件影响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厦门市生态文明形象的媒介构建模式,以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网站,2006至2015年十年间的生态新闻标题为研究样本,使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探讨生态新闻的报道框架、议题类型、话语策略和修辞方式。研究发现,厦门生态文明形象以正面形象为主,中性形象为辅。政府是生态文明传播的积极推动者,生态形象事关政府形象。通过选择权威信源、多元修辞技巧和消息体裁,媒介和政府表现出公共传播的策略性。最后,生态议题引进更多的参与主体、切实开展生态传播效果调查,以及提高深度调查报告的比重,这些措施能进一步促进生态传播。  相似文献   

18.
危机是指"危及个体或组织利益、形象、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故与事件."[1]因此,处理和化解危机事件历来是组织形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政府的"媒介形象"则是指"政府通过大众传媒所展示和传播的形象.它是由政府的现实形象转化而来的.政府的现实形象是其媒介形象展现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政府的媒介形象展现首先与它自身的现实形象有关,同时也与大众传媒的报道方式、传播方式有关,与社会公众的接受与认同有关."[2]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现实形象是其媒介形象展现的基础和依据.但对社会公众而言,很多时候,政府的"媒介形象"就等同于其"现实形象".  相似文献   

19.
李云雯 《青年记者》2012,(17):10-11
政府网络传播是政府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的公共信息传播,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一种双向沟通的信息传播方式.①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政府传播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一元走向了多元,由宣传走向了传播,政府传播的目标也逐渐指向了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府建造、公共关系建构,社会危机处理与政府形象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发布渠道、组织结构等方面展开融合,开放性与互动性成为今日媒介环境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被广泛运用以来,传统媒体与政府的"权威发布"被重新定义,政府官员的媒介形象屡屡成为网民的话题和关注点。随着媒介使用的主动性增强、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不仅局限于认识和评价官员形象,更存在对其进行消解和重构的可能,融媒体时代的政府官员形象建构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